首页>
根据【关键词:外来】搜索到相关结果 200 条
-
“冷日常”与作为闯入者的李群力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人
李群
上海美术馆
外来者
中国油画
-
描述:
畅小彦(以下简称杨):在我看来,李群力与中国油画的语境是脱离的,他是中国人,也是加籍华侨,他是一个外来者,一个闯入者。我们此次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他的展览“冷日常”,就是想给中国油画界带来另外一种惊喜和呈现另外一种状态。
-
论述类文本命题陷阱:曲解文意
-
作者:
游晓林
来源: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命题
外来文化
似是而非
文意
阅读选择题
文本
曲解
-
描述:
"曲解文意"这种陷阱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中时常出现,往往迷惑性强,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不易判断。请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题B项: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
艾轩作品
-
作者:
艾轩
来源:
高中生之友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命题
外来文化
似是而非
文意
阅读选择题
文本
曲解
-
描述:
艾轩作品
-
王冠军创作随笔
-
作者:
王冠军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绘画经验
冠军
创作灵感
生活状态
外来艺术
随笔
继承传统
-
描述:
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在继承传统绘画经验、绘画观念及借鉴外来艺术的同时,亦当立足于当代,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本身。对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特征到精神风貌、生活状态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与分析,在观察与体验中获取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继承传统而又有别于传统
-
感言
-
作者:
胥肇平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物种
专业画家
张有才
北京画院
陇上行
甘肃省定西市
提前退休
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油画
传统文人画
-
描述:
相对于讲求"真性"的中国传统文人画,油画这个外来物种无非就是门手艺——其域外面孔不适合寄情(诸如"空谷足音"这样的心怀),更不能"直追魏晋"。然而,百年之后这个异种却在华夏滋生漫长出种种异彩——羽化出"中国油画",这是油画的福气。今天看来,油画既与手艺有染,就会和其他手艺一样,遭遇被异化、边缘的窘
-
郭永文的黑色大风景
-
作者:
贾方舟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物种
专业画家
张有才
北京画院
陇上行
甘肃省定西市
提前退休
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油画
传统文人画
-
描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郭永文的油画作品就频频参加各种重要展事,迄今已是一位创作成果丰厚的油画家。郭永文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建立了适合于自己表现性风格。这种风格由于吸收了中国写意传统的笔法,强化了油画笔触的表现力,加以大块面的整一性处理,保留了很强的绘画性特征。
-
神采为上的魏晋南北朝美术
-
作者:
陆云达
来源:
半月选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艺术实践
民族大融合
造型基础
外来艺术
洛神赋图
绘画题材
绘画传统
女史箴图
画中
-
描述:
,艺术家们对绘画功能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工艺美术和雕塑在民族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艺术形式,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气象。
-
精美绝仑的清代宫廷玉器
-
作者:
王世杰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封建社会
清代
青铜器
古代玉器
宫廷
现实生活
大自然
-
描述: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玉材来自全国各地,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等,五彩斑斓。纹饰取材广泛,有的仿青铜器;有的是大自然
-
油画民族化刍议
-
作者:
梁彪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油画艺术
油画民族化
艺术价值
当代中国油画
中国画
佛教艺术
作品
外来艺术形式
油画创作
-
描述:
任何一种世界化的艺术如果不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种民族艺术如果不能吸收其他文化的养分,也同样会枯萎而死。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吸收、消化,是丰富本民族艺术思想和艺术
-
北朝粟特人大会中祆教色彩的新图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石堂解析
-
作者:
葛承雍
来源:
文物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畏兽
石椁
满饰
石堂
墓主
琐罗亚斯德教
粟特
中外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外来宗教
-
描述:
司、胡汉乐舞、车马出行等,应是对粟特人袄教大会场景的表现。这具石椁反映了北朝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