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再谈唐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
作者: 朱戢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研究   古陶瓷研究   青花瓷器   釉上彩   装饰工艺   唐代   釉下彩   唐青花瓷   着色剂   一次烧成  
描述: 我们曾经对1983年扬州唐代罗城遗址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残片从考古地层、器物排比和这些青花瓷器本身的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过分析研究,论证了我国唐代青花瓷器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指出唐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与后来的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年来,唐青花瓷已逐步为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的许多专家、学者所肯定。但也有同志撰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唐青花瓷与后代的青花瓷器在烧造工艺上有明显的差别,其装饰工艺是采用了釉上彩的技法。随后,唐青花瓷是否属于唐三彩类型的陶器,它们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它们是怎样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诸如此类问题的提
扬州发现的一件唐青花瓷片
作者: 马富坤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玻璃釉   博物馆   吸水率   发现   深度   文昌   邮电大楼   唐青花瓷   扬州市   瓷片  
描述: 1983年初,扬州博物馆在扬州市文昌阁东侧约60米处,邮电大楼工地的一条南北向、深度约2.8—3米的壕沟南端西壁,发现一件青花瓷片(图一、二)。这件青花瓷片系一碗的底部。曲腹,浅圈足。足径3.8、壁厚约0.35厘米。胎色白,质地较疏松,吸水率低。胎上施一层厚0.5毫米的白色护釉胎,外罩一层白中泛黄的玻璃釉,底无釉。碗心饰一朵直径0.8厘米的五瓣青花纹饰,构图简单,色泽浅蓝,较深处略呈灰黑。
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
作者: 徐大江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塔式   中晚期   元青花   黄冶窑   青花瓷器   纹饰   唐三彩   唐代   唐青花瓷   出土  
描述: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极富特色的传统主流产品,千百年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不断升温,青花瓷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对唐代青花瓷的初步认识
作者: 李再华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初步认识   青花瓷器   景德镇     唐三彩   釉下彩   唐青花瓷   巩县   中国文物   扬州  
描述: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有关青花瓷器的起源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这便是唐代青花瓷器的发现。由此而展开的探讨结果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史实:我国青花瓷器在千余年前的唐代就已问世。然而,“唐青花”不见于史籍记载,目前有关出土资料较少,使研究难以深入。“唐青花”的基本面貌仍未全面揭开,还需研究者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巩义窑白釉蓝彩陶器和唐青花
作者: 刘水清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三彩   唐青花   白釉蓝彩陶器  
描述: 巩义窑出土的蓝釉陶器是否展示了唐三彩到唐青花的演变过程?本文从两个方面讨论了蓝釉陶器与唐青花的关系,从而追溯了唐青花产生的历史条件。
唐代青花瓷与三彩钴兰
作者: 张志刚   郭演仪   陈尧成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青花色料   浙江地区   着色料   唐三彩   唐代   唐青花瓷   化学分析   分析结果   景德镇陶瓷  
描述: 进行对比发现:(1)唐三彩兰色铅釉的 MnO/CoO 比、Fe_2O_3/CoO 和 CoO/CuO 比分别为0.03、0.97~1.01和2.7~4.4;唐青花瓷的青花料的 MnO/CoO
新发现·新资料·新观点 古代青花瓷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 耕生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景德镇   新观点   上海博物馆   元代   新资料   唐青花瓷   元青花瓷   扬州   出土  
描述: 青花瓷无疑是中国古代釉下彩绘瓷中产量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品种,对海外一些国家的陶瓷生产也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涉及青花瓷器的很多重要问题尚未明晰,随着近年新的窑址考古、海内外公私藏品研
元代瓷器研究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元文宗——图贴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一文内容与刘新园先生商榷
作者: 马文宽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鉴定家   瓷窑   元代瓷器   官窑瓷器   唐三彩   唐青花瓷   高温一次烧成   文物鉴定   考古工作  
描述:     济南《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已经落幕数月,中国社科院的马文宽研究员在会上坦陈的瓷窑考古与瓷器鉴定之间关系的言论犹然在耳。他表示,瓷窑考古与瓷器鉴定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不同。瓷窑考古工作者主要是根据发掘出土的瓷器进行研究,文物鉴定者则是凭目测眼学对瓷器进行鉴定。有些瓷器鉴定家积累了多年甚至一生的经验,是鉴定界的宝贵财富,是值得人们重视的。瓷窑考古虽与瓷器鉴定有些联系,但瓷窑考古学者不一定是鉴定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考古工作者,不懂鉴定,也不搞鉴定。    马先生还强调了瓷窑考古和研究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瓷器鉴定也是如此。如唐青花瓷是否存在曾是学界所争论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唐青花只不过是唐三彩中的蓝斑彩。但经常规的理化测试唐青花属于高温钙釉(石灰釉,或称钙镁碱釉)而无铅,高温一次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唐三彩则属于低温富铅釉,釉中含铅量高达36.7-61.8%,两次烧成,釉烧温度为850-950℃。在有些情况下,钙釉与铅釉难于用肉眼识别,而测试后的数据则把两者区别得十分清楚。唐代确实生产了青花瓷。由是观之,古瓷鉴定家亦应掌握一些科技知识,两者相结合是今后文物鉴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鲁山段店窑之谜
作者: 冯保收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巩县窑   中国陶瓷史   釉彩   陶瓷器   陶瓷发展史   三彩   瓷胎   釉下彩   唐青花瓷   一次烧成  
描述: 唐青花,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是现代青花瓷的鼻祖。经历次考古发掘证实,河南省巩县窑,早在唐代,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料,来装饰陶瓷器。据有关学者定义,唐青花瓷应具有三个特点:一定是白瓷;釉下点钴蓝;烧成温度为摄氏1300度。 但青花瓷比较权威的科学定义,是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所提出的:“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试论唐代青花瓷器的产生与演变
作者: 朱戢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产生与演变   青花瓷器   唐三彩   长沙窑   釉下彩   钴蓝   唐青花瓷   装饰艺术   巩县   点彩  
描述: 1975年至1983年在古城扬州的唐代遗址中多次出土青花瓷器残片,已引起国内外古陶瓷界的关注和重视。虽然有些看法不尽相同,但对早期青花瓷的研究不失为有益的探讨。笔者曾撰文对唐代青花瓷器的造型、纹饰、生产窑口以及装饰技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唐代青花瓷器是采用了与“唐三彩”陶器上相同的钴蓝料,在巩县窑白瓷的基础上,采用釉下彩绘的技法所制成的新品种。唐代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涉及到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诸多因素,本文拟从唐代青花瓷器产生和演变的客观因素谈些粗浅看法。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