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后】搜索到相关结果 2484 条
-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图像修辞学转向
-
作者:
鲁虹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科学技术成果
现实生活
中国美术学院
修辞学
古典主义
油画创作
后印象主义
-
描述:
。照相机发明以后,虽然有不少艺术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即以照片代替写生,但“从生活到艺术”的“制像原则”却一直未曾从根本上被撼动。现代主义的艺术革命兴起后,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
-
雕塑为何?:毕业展后的思考
-
作者:
陆健
蒋晟
王颖宏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毕业生
雕塑专业
90后
80后
社会关怀
群体特征
美术馆
艺术学院
-
描述:
如何雕塑? 这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第四届毕业生,这也是雕塑专业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的第二次展览。本届毕业生大都是1990年左右出生,算作是90后。从群体特征而言,90后关注自我相较前几届80后更甚。但他们在表达自我中我们也发现他们不失社会关怀,叛逆但善意
-
“后台‘京’艳”京剧主题艺术展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行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京剧
上海
《梅兰芳》
艺术展
后台
艺术大师
青年艺术家
美术馆
-
描述:
2008年11月29日,在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生一百十五周年之际,东西艺术机构携手话剧《梅兰芳》和国际奢侈品牌DIOR的“后台”彩妆系列,在上海建国路上的壹号美术馆共同举办了“后台‘京’艳
-
雕塑如何存在?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哲学
变幻无穷
物质材料
天地之间
观照对象
鲍德里亚
媒体时代
视觉媒介
自性
量子纠缠
-
描述:
好雕塑从来都不是以量取胜的。景育民在澳门名为“静观”的个展,仅九件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一个最直接的问题:今天的雕塑究竟以何种方式获得存在?这些雕塑并不强调单独的“实体”,强调作品的独立存在。这些雕塑最鲜明的特点,是每件作品都有大小不一的“不锈钢镜面”,这一面面“镜子”把自己割让出来,交付出去。它们映照四周,吸纳四周,它们和展场环境、和现
-
资讯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利
后期作品
雕塑作品
艺术发展
抽象绘画
资讯
几何形体
代表人
-
描述:
和雕塑的先驱人物,他对美国二战后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其作品样式多变,却一直保持着简洁抽象的形式和明亮的色彩。他惯以几何形体构成画面,绘画和雕塑作品多取自建筑形体,后期作品则完全突破画框拘束,表现得更为自由。
-
道格·阿提肯:电子地球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前卫艺术
平面设计作品
20世纪
线性时间
电子
艺术馆
地球
后工业时代
-
描述:
2016年9月10日至2017年1月15日,阿提肯的个展“电子地球”在洛杉矶当代艺术馆举行。围绕阿提肯创作的一系列移动影像装置,展览探讨了他所关注的后工业时代的生存危机、城市荒废以及线性时间的崩解
-
视觉见证:湖北当代艺术十年(2000-2010)
-
作者:
夏梓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示空间
2001年
视觉
当代艺术
湖北省
影像作品
80年代后期
艺术主题
-
描述:
主持,展出了钟孺乾、徐勇民、傅中望、魏光庆、袁晓舫、肖丰、冷军、未明、史金淞、赵冰等十位艺术家的水墨、雕塑、装置、影像作品。该展与同年9月举办的“现在“展共同构成当时的湖北当代艺术主题系列展.这是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武汉在沉寂一段时间以后.首次在本地官方正式展示空间内展出的当代艺术系列展。
-
“状态的表情”当代艺术展在厦门后江棣路一食品厂仓库举行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江棣路
艺术展览
当代艺术
食品厂
仓库
“状态的表情”
厦门市
-
描述:
2004年8月21日,“状态的表情”当代艺术展在厦门后江棣路29号的一个食品厂的仓库开幕。该展是一个视觉艺术的主题展,参展艺术家是:陈文令、汤南南、潘铭权、林美雅、王伟杰,都是近年在厦门崭新露头角的少壮派。其中雕塑家陈文令的《幸福时光》较引人注目。
-
颠覆之道——论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
-
作者:
徐文涛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领域
创作方法
美学
哲学家
争议性
后现代主义
舒斯特曼
开场白
-
描述:
"或许,在我们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言谈中,能够说的最清楚、最明确的一点是:它就是一个非常不清楚的、争议性非常大的概念。"这是哲学家理查得·舒斯特曼在撰写"美学和后现代主义"一章时使用的开场白,但他却
-
《1946》之于“去蔽的存在”
-
作者:
张燕楠
来源:
艺术工作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政府
二战后
革命性
人类生存境遇
创造性
去蔽
日本侨民
侵华日军
-
描述:
《1946》是一部揭示人类生存境遇及未来命运的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二战后中国政府遣返侵华日军及日本侨民的一段历史。画面上有数以百计的人物。王希奇先生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油画的透视原理,创造性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