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后】搜索到相关结果 145 条
-
后现代审美语境下我国具象雕塑艺术的新思考
-
作者:
张晓利
来源:
邢台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雕塑语言
新现实主义
后现代审美语境
本土化
-
描述: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给我国具象雕塑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雕塑语言的变迁使得我国的雕塑艺术实践有了新的尝试——注重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但是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现象及局限性.本土化与新现实主义两种观念并置将不失为继承我国民族雕塑的佳境.
-
民国女画家关紫兰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
作者:
袁剑侠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画家
中华艺术
民国时期
艺术风格
野兽派绘画
现代主义
图案设计
西洋画
色彩对比
后印象派
-
描述:
。关紫兰十几岁时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1]1923年,关紫兰转入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师从陈抱一。1927年,她大学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得日本著名油画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两位先生指导,深受当时现代派绘画影响。1930年,关紫兰学成归国返回上海,任教于晞阳美术院。
-
走向抽象:子墨先生抽象彩墨绘画试读
-
作者:
西沐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艺术
抽象绘画
文化传统
当代性
印象主义
后印象派绘画
青岛市
艺术创作
中国美术
-
描述:
刘德维字子墨,193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51年毕业于青岛艺术学校绘画科。师承留日画家王仙坡先生。早期受印象主义及后印象派绘画影响,长年投入野外写生,被称为"画痴"、"苦行僧"。曾历任青岛市
-
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探析
-
作者:
庞鸥
来源:
中华书画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思想
建国后
江苏省
日本文化
美术理论
工笔花鸟画
传统中国画
工艺美术
绘画创作
日本画
-
描述:
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兼艺术组专门委员。建国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国画院副院长,又先后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
-
后土上的足音及其它
-
作者:
钟涵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现实主义
艺术
乡土
现代性
农村生活
创作
后土
作品
油画
-
描述:
的切磋使我感到如同倾听着一种踩实在乡土上的足音,于是也就有了本文的题目。我这次对曹新林的艺术成长经历才有了一个梗概的了解,感到这经历值得尊重和介绍。他作为一个出生在湘江农村的子弟,青年时在南方就学,此后就落户中州,至今四十多年。当
-
四件亿元拍品是怎样诞生的?:香港秋拍为何频出佳绩
-
作者:
王宁
李晶
苏坤阳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
港元
《最后的晚餐》
-
描述: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盎》以1.41亿港元成为今秋首件过亿元的古董珍玩门类拍品: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更是以1.8亿港元创造了亚洲油画的拍卖纪录
-
粉画的传承隐忧
-
作者:
史洪莉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旧石器
隐忧
传承
15世纪
西班牙
《最后的晚餐》
表现力
贵族妇女
-
描述:
粉画,与油画、水彩并称西方三大色彩画种,其绘画表现力非常丰富。它作为人类最久远的画种,发现最早的是旧石器时期西班牙阿塔米拉洞崖画,其作画方法取材皆同于粉画。15世纪后画家多用这种画法,达芬奇所绘《最后的晚餐》的习作稿,就是粉画。传入法国后,以粉画绘制贵族妇女肖像曾风靡一时。
-
风景的故事:当代油画八人展 自然和人类本是同根
-
作者:
陈秋兰
来源:
消费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
艺术家
80后
当代油画
故事
人类
自然
作品
-
描述:
虽然只有9幅作品,但分别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艺术家的作品。年龄断层的夹缝里透露着彼此对风景的观照。
-
追寻工业文明的脚印
-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存
后工业社会
军械库
现代工业
工业发达国家
发祥地
中央美术学院
复兴
大型活动
临时工作
-
描述:
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租用了北京798的一个仓库作为临时工作室,从此开启了国内工厂走向艺术区的先河,之后一系列大型活动成功举办,"798"走入了公众视野,改写了原定彻底拆迁的命运,成了
-
慈禧肖像的千古谜团
-
作者:
俊峰
来源:
科学大观园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制
真实
英语词汇
荷兰人
潜意识
精神气质
伍廷芳
肖像画
油画
慈禧太后
-
描述:
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还会对他说"Good"吗?当一位荷兰画家把他绘制的肖像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评价道——"Good!"这是1905年曾经真实发生的一幕。慈禧讲出这句英语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