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变】搜索到相关结果 2556 条
-
碎化的印记:杨方伟的油画创作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变迁
现实主义
艺术家
视觉空间
视觉感受
印记
宏大叙事
油画创作
-
描述:
杨方伟是一位敏感于周遭时代文化变迁的艺术家,因为这个缘故,其作品一开始就隐藏着现实主义的视角。不过,在他的作品中,现实并不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出现,而是具有一种碎片化的特征。杨方伟善于将那些来源于现实
-
恶之花——刘芯涛作品展
-
作者:
段君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798艺术区
作品展
社会变迁
艺术馆
20世纪80年代末
恶之花
创作生涯
-
描述:
》系列,为艺术界所熟知。长期以来,刘芯涛坚持以日常体验、都市生存、社会变迁等主题作为创作线索,影射今日世界的黯淡,同时也保持着光亮的信心。
-
本体的再发掘——关于“江苏当代油画十六人展”
-
作者:
顾丞峰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品价格
当代艺术
社会变化
江苏
文化观念
油画
“本体”
-
描述:
“本体”这个词.八五新潮时期曾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后来随着社会变化已沉寂多年。上世纪1980年代现代艺术时期.有人曾经很坚定地认为.艺术本体就是将政治的因素剥离开去.露出艺术的形式审美内核:进入
-
生命原乡的遥望
-
作者:
徐明松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品价格
当代艺术
社会变化
江苏
文化观念
油画
“本体”
-
描述:
诗文在田园绘画创作中的写意表达,反映了他在技术层面和意境追求层面的思考与实践。首先就技术层面而言,诗文无意局限在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表现的线性思维中思考,而是引入水彩表现的透明性造型肌理来表现墨象,以轻墨的不同层次的叠台、互渗、洇化呈现墨象的意趣。这种构成感和画面张力在他近期的油画创作中同样得以显现,几近平涂的色块与速写的线条形塑的风景也是这般的轻灵。
-
覆膜·新加坡
-
作者:
ArtChina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品价格
当代艺术
社会变化
江苏
文化观念
油画
“本体”
-
描述:
2016年1月21日,与北京上舍空间台作的青年艺术家赵露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议展览中心举办展览“覆膜·新加坡——新加坡当代艺术展·赵露个展单元”。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赵露具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与水墨
-
不可确知的两栖世界:施少平的《蜕变序列》与混沌生物的归来
-
作者:
吴亮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蜕变
序列
艺术展示
生物
混沌
个人
艺术史
世界
-
描述:
认识施少平是在李山那儿,我们经常一起打牌,四个人——塞尚画过许多幅打牌的油画,有两个人的,最多达到五个人。不知道塞尚玩不玩牌,但他下棋,还衣冠楚楚地和裸体女模特对弈,作为一次行为艺术展示——而我们玩牌只是消磨时光,与艺术无关。就这样,我认识了施少平,我不太知道他以前也画画,更没想到后来,某一天,他又突然画画了。“突然画画了”,这样的事件在艺术史上屡有记载,比如高更、卢梭或杜布菲;不出名的突然画画者呢,肯定不计其数,因为只有身边几个人看到,没有机会进入艺术史。不过我想,他们中一定有不少无名大师吧。
-
施少平的造物时代
-
作者:
张平杰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物变异
意识形态
绘画语言
艺术
体验过程
造物
生物体
社会思潮
-
描述:
的图式,同时作为生物体的虚拟蓝本,它又是新的生命样式。不管是虚写还是实写,它观念的传达是对生物变异、对未来社会面临挑战的预演,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对生物艺术的一个体验过程。它的诞生与当下艺术的孕育过程不同
-
跨越四十:海内外上海著名艺术家联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金茂大厦
参展艺术家
油画艺术
艺术历程
历史变迁
-
描述:
2005年12月9日至18日,由王鼎媛、金盼策划的“跨越四十——海内外上海著名艺术家联展”在上海金茂大厦举行,参展艺术家有王劼音、冷宏、周长江、查国钧、赵渭凉、魏景山。“跨越四十”的名称是以纪年的形式来记录跨世纪的前后四十年,对六位油画艺术家的艺术历程的变迁作了一次回顾和检阅。
-
雕塑如何存在?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哲学
变幻无穷
物质材料
天地之间
观照对象
鲍德里亚
媒体时代
视觉媒介
自性
量子纠缠
-
描述:
好雕塑从来都不是以量取胜的。景育民在澳门名为“静观”的个展,仅九件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一个最直接的问题:今天的雕塑究竟以何种方式获得存在?这些雕塑并不强调单独的“实体”,强调作品的独立存在。这些雕塑最鲜明的特点,是每件作品都有大小不一的“不锈钢镜面”,这一面面“镜子”把自己割让出来,交付出去。它们映照四周,吸纳四周,它们和展场环境、和现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展览
制度
变革
中国当代
雕塑
-
描述:
之间共生、互动的关系:展览制度的变革,是怎样推进了当代雕塑的发展;当代雕塑的发展如何推动了展览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