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676 条
-
样板城市
-
作者:
李攀
Frank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文化
朝鲜半岛
平壤
象征性
-
描述: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首都中恐怕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平壤一样充满了象征性和符号意义,这是一个街道分外宽阔整饬耸立着无数规模宏大的建筑和体量惊人的雕塑的城市。很难想象这是一千仅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家的首都。在这座经过精心规划建造和装饰的城市徜徉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集体意志。这座壮观而独特的城市.就是平壤。
-
广西“禁区”试种美国提子成功
-
作者:
张星朝
来源:
中国果菜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季节变化
栽培技术
叶形
病虫害
观赏价值
技术环节
银杏盆景
园林绿化树种
果实
-
描述:
广西桂南地区一直被专家认定为种植美国提子的“禁区”。广西能否种葡萄的争议相继持续了二十多年。今天终于有了明确的结论。7月1日,恰值中国共产党诞辰82周年的日子,笔者与众多专家、学者与媒体的同仁驱车
-
蓝色岭澳
-
作者:
丁燕
来源:
中国核工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力工业
企业文化
岭澳核电有限公司
经营管理
-
描述:
到过广东岭澳核电站的人,都无法忘却那一抹迷人的蓝色。站在岭澳50米观景平台上远望,V字型的千米防波堤宛如展翅的大鹏,亲吻着蔚蓝色的大海。主色调呈蓝色、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岭澳核电站,头枕海浪,平卧在林木密布的群山怀抱中,良好生态效应令可爱的白鹭鸟几度飞临,宽阔的绿草坪上耸起一群嬉戏的白鹭雕塑。白天,海滨大道上,企业员工或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的太太在健身跑步,身着工作服开车的中国小伙飞驶而过。入夜,核电站两座小山峰上的亭阁银光绚丽,码
-
《巴黎圣母院》的性虐色彩:透视一种文化现象
-
作者:
谢炜如
来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
残酷痛苦之美
性虐色彩
文化现象
-
描述:
性虐活动是欧洲古往今来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认为,这种现象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时有隐现,小说中加西莫多受鞭刑和克罗德观看对爱斯梅哈尔达的拷问并自虐致伤等情节隐含着性虐色彩,这和渗透在欧洲绘画雕塑中的性虐艺术趣味相似,透现出一种苦乐相生、痛快相承的残酷痛苦之美。
-
也谈城市雕塑的发展
-
作者:
杜春兰
刘洁
来源:
规划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要素
建筑环境
文化品格
雕塑作品
城市景观建设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建设
-
描述:
进入21世纪,城市景观形象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城市环境景观由自然环境要素(山丘、湖海、树木、草坪等)与人工环境要素(建筑、道路、雕塑等)的协调配合并产生相互之间隐藏的空间联系。雕塑这一景观要素地位极其独特,甚至可以在小规模建设中达到极大的艺术效果。现在全国大小城镇都掀起了城市景观建设的热潮,在这些景观建设中,雕塑自然成了不可缺少的角色,甚至开始成为城市景观的聚焦。城市雕塑在对城市景观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对雕塑自身的成长及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城市雕塑主要是指建造在城市中的室外雕塑,它也包括设立在城市外的纪念地、游览区、陵墓、桥梁
-
杜宁猫痴
-
作者:
傅汝吉
来源:
贵阳文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敬业精神
艺术作品
杜宁
文化艺术
艺术创作
猫画
-
描述:
“杜宁是徐悲鸿先生的再传弟子。杜宁画水彩、画油画、搞版画、雕塑,广泛吸取艺术养份,有较强的基本功,也取得过艺术成就。但他近来却专攻中国画,以徐悲鸿画马的艺术追求来专门画猫,几乎成了‘猫痴’”。
-
泰晤士河畔的“活体雕塑”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画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网络科技
高速网络
思想观念
网络化时代
干扰因素
化学课堂
课堂教学
五彩斑斓
教学方法
网络生活
-
描述:
泰晤士河畔的“活体雕塑”
-
热处理炉的结构对聚碳硅烷纤维不熔化均匀性的影响
-
作者:
薛金根
宋永才
蓝新艳
王应德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熔化炉
聚碳硅烷
均匀性
纤维
-
描述:
讨论了陶瓷纤维不熔化处理中常用的两种热处理炉(垂直式不熔化炉和隧道窑式不熔化炉)对聚碳硅烷(PCS)纤维不熔化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结构的不熔化炉对PCS纤维进行不熔化处理,纤维的不熔化均匀性大为不同,用隧道炉处理的均匀性明显优于垂直炉.
-
清新明朗的漓江之美——读阳太阳中国画
-
作者:
汪为胜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特色
阳太阳
个性化
中国画
漓江画派
-
描述:
倘若说有“感动中国”的画家,现年96岁高龄的阳太阳可谓当之无愧。早在1936年,他的油画《女青年》和《恋》的问世,那份形诸盎然生意和温煦灿烂的阳光,不仅显示他扎实的艺术功底、而且表露出恣肆的才华和睿智的创作个性,作品与世界美术大师戈雅,罗丹、马蒂斯、德朗、莫迪里阿尼同场展出,被誉为“中华之夸”。后又在徐悲鸿邀请和主持下举办了个人画展,并结识了鲁迅、郭沫若、艾青、柳亚子、茅盾、田汉等艺术文豪。解放后,他与王琦、张光宇、张正宇、关山
-
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曾迎春的画
-
作者:
陈传席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曾迎春
民族精神
个性化
绘画
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
-
描述:
从曾迎春画中可以见到三点: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十分清晰、这就够了。很多画人画一辈子画不知道这三点,从画石头起手,再画树木,再画房子。把老师的画本。“四王”画集,石涛,八大画册临来临去。画的是哪家画,糊里糊涂。糊涂人是不能成功的。头脑清晰,目标明确,乃是成功的关键。画分民族,我说的是大民族,西方的油画,东方的水墨画.非洲的木雕……一见而知。强学可以,但要根据所具有的条件、在黑龙江可以做冰雕,在海南岛则不可以做冰雕。强学之,则费力费物且很难成功。中国画家画出中国民族特色尚不难。但要有时代特色,就不能再临一些“四王”、吴恽、石涛、八大以代替创作。所画内容技法都应该焕然一新,一见而知是今人之作、而非古人或学古人之作。最后还要见出是个人的特色,这就更难了。然而曾迎春都做到了。她的画乍一看似乎和她的夫君贾平西的画相似,细一审视,
<
1
2
3
4
5
6
...
66
67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