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像】搜索到相关结果 429 条
-
“精神表现主义者”——当代女性画家杜玛斯
-
作者:
田致远
刘芳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姆斯特丹
艺术家
种族隔离
荷兰
独眼巨人
创作
作品
南非
肖像画
油画
-
描述:
杜玛斯1953年出生于南非的开普敦。生活在殖民时代和后殖民时代之间的她见证了随着西欧移民大量涌入所引发的各种冲突。1976年,她搬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居住,这一迁居带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杜玛斯选择去阿姆斯特丹而不是纽约,至少有一部分是因为美国的种族关系容易使她重温她所刻意逃离的种族隔离的噩梦。杜玛斯经常谈起她对于"血统"这个
-
当代纪念性雕塑的人文承载:谈黎明和他的《青年毛泽东》
-
作者:
韩小囡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橘子洲
当代学术
人文
雕像
材料语言
青年毛泽东
艺术创作
雕塑家
人与自然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曾几何时,大型纪念性雕塑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有着难以取代的象征性与凝聚力。在历尽革命艰辛、创建了属于人民大众的政权之后,纪念性雕塑就作为这一巨大胜利最好的见证与象征物,矗立于一个国家的中心,也矗立于每个国民的心中,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是鲜明的例证。
-
反叛与伤痛的象征:基弗艺术中的符号“连衣裙”探源
-
作者:
傅丽莉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格丽特
象征符号
艺术
作品标题
象征意义
希腊神话
连衣裙
图像符号
女性形象
吉尔伽美什
-
描述: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德国当代艺术家,其作品有着纷繁复杂的符号话语系统。这些图像符号常常来自历史、文学和宗教典故,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连衣裙"是其中一个颇为独特的符号,它以绘画、摄影图片、雕塑和装置等多种
-
驼山有一尊2600米的仰面佛像
-
作者:
阿青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领袖
开凿
佛教
唐朝
武则天称帝
佛像
南北朝
菩萨
中国东部地区
石窟造像
-
描述:
不久就被破坏了,于是后人又进深推进了一块重新开凿了主佛像。虽然第一次开凿的菩萨像没有被破坏,但是却离主佛像太远了,于是第二次开凿之后,就在主佛像旁边重新开凿了胁侍菩萨的像,这样就构成了“一佛四菩萨
-
“列仙图”不同“八仙画” 姜太公岂是“买鱼客”:故宫藏康熙五彩群仙纹碗的图像解析
-
作者:
倪亦斌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顺时针旋转
姜太公
神仙
八仙
图像解析
皮影戏
故宫博物院
纹饰
康熙朝
人物形象
-
描述: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对清代康熙朝的五彩人物纹碗。碗口微敞,通体晶莹、罩釉光润,沿着洁白的外壁,醒目地装饰着一圈姿态生动、相貌各异的人物形象。因为背景无色,所以若将碗缓缓地从右向左作顺时针旋转,外壁上的人物会像在皮影戏幕布上看到的那样依次登场。
-
论水帘洞石窟群造像风格
-
作者:
徐越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水帘洞
造像
雕塑
-
描述:
水帘洞造像上起北周,下至明清,是在兼容佛道儒三家文化背景下幸存的石窟造像艺术之一,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表现技巧为同类遗迹中所罕见。
-
论水帘洞石窟群造像风格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水帘洞
造像
雕塑
-
描述:
水帘洞造像上起北周,下至明清,是在兼容佛道儒三家文化背景下幸存的石窟造像艺术之一,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表现技巧为同类遗迹中所罕见。
-
中国当代油画肖像创作若干现象浅说
-
作者:
史明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格化
中国当代油画肖像创作
图式
写实
-
描述:
中国现代油画肖像创作出现了很多精品,代表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油画创作的主要特征:强调写实,强调表现生活.同时,也有大量的画家在努力创新,不断开拓油画创作技法和手段,在油画肖像创作中引入表现因素,取得不少开创性的成就.
-
一幅《修女》像,把人生延续 吴冠中:燃烧的色彩
-
作者:
李辉
来源:
文史参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十年代
色彩
艺术家
吴冠中
燃烧
人生
妻子
肖像画
油画
修女
-
描述:
一次欣赏吴冠中的画册,我注意到一幅名为《修女》的油画。这不是传统的肖像画,而是采用立体派风格的笔法,主要以单纯的黑白色块来构成整个画面。海轮上两位修女倚窗而坐,一个完全是黑色的背影,另外一个侧坐
-
苏德雕像 两个极权统治的兴亡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文史参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
统治
苏联
雕像
世博会
西班牙
极权主义
希特勒
德国
雕塑
-
描述:
伴随着“二战”山雨欲来的弥漫硝烟,1937年5月25日开幕的巴黎世博会,注定成为世界历史新的拐点。一个月前,德国法西斯悍然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2000多人罹难;一个多月后,遥远的亚洲,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升级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日的新阶段。遍布世界的战争阴云,遮蔽了和平的前景。与此同时,德国与苏联在这届世博会上上演的极权主义对决,更是暗流涌动、波谲云诡。 1937年巴黎世博会,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场景,高耸的埃菲尔铁塔下,两个国家馆隔着一条大街相对而立:一边是德国展馆,在它的顶部,一尊展翅的苍鹰俯瞰着下方;另一边是苏联展馆,最高处挺立着一座名为《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雕塑,男女青年代表苏维埃的主人,他们高举象征苏联国徽的铁锤和镰刀。 法西斯主义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峙一目了然。德国展馆上的那只雄鹰,正是为了挑战苏联的工农雕塑仓促赶制出来的。希特勒本来打算退出巴黎世博会,因为他非常讨厌苏联,但建筑和军需部长却力劝他参展,表示一定要拼一拼。 苏联方面,斯大林甚至亲自前往工作室,视察工农雕塑的创作。当年制作这件雕塑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
<
1
2
3
...
37
38
39
...
41
42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