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俄罗】搜索到相关结果 1281 条
-
画家:王远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委员会
画家
俄罗斯联邦
华东师范大学
协会会员
列宾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王远
-
描述:
王远:1965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04年-2005年其间由教育部选派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做访问 交流学者,获俄罗斯联邦杜马文化委员会、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和圣彼得堡当局颁发的国际大师荣誉证书。[第一段]
-
点画砌构——怀念恩师叶列梅耶夫
-
作者:
郑光旭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俄罗斯
色彩
印象派
叶列梅耶夫
油画
-
描述:
3月16日,俄罗斯著名艺术家叶列梅耶夫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叶列梅耶夫先生运用辩证的、哲学的艺术理念,认识、观察、理解生命与自然,用斑斓璀璨的迷人色彩营造了一个令人沉醉的艺术世界。他用七十余年的执著
-
写意与抽象:杨志坚油画释读
-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用笔
杨志
俄罗斯
抽象艺术
画面
中国画
作品
抽象表现
油画
写意性
-
描述: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杨志坚就开始了对油画语言纯粹性的探索和提炼。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冷字》(1994年)和《老爹》(1997年),以深蓝为主调,用笔细腻平润,造型精准严谨,画面的人文景象仿佛是由历史空间中的记忆碎片连缀拼贴而成,有一种冷静广袤的超现实感。这些作品显示出他对色彩微差的识
-
曾经的高度
-
作者:
尚辉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用笔
张华
俄罗斯
前苏联
画面
作品
笔触
高度
女大学生
油画
-
描述:
"留苏"一代油画家长久以来都是我们那个年代崇拜的对象。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跨越近三十年的岁月里,但凡学习美术的都曾临摹过他们的素描和油画,他们率意的笔触、准确生动的冷暖色调分析与捕捉,尤其是画面形象背阴部粲然而透亮的灰色调子运用,都让人从心底里折服。所谓"土油画",就是在难能观摩到欧洲油画原作时,根据他们油画作品的印刷图像揣摩出的油画技艺以及对油画审美精神的认知。对于其时油画有些卑微的"土"和"留苏"油画家优越的"洋",心生的只是对于他们的敬仰。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留学到苏联——20世
-
以情入画、行笔如歌:写在王金凯油画作品展之际
-
作者:
邓维东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风琴
以情入画
俄罗斯
艺术家
画面
艺术创作
哈萨克斯坦
作品
油画
塔城地区
-
描述:
初冬的一个夜晚,王金凯如约来到我家。进门还没有坐稳,就急急地从包里取出一大沓带着寒气的照片。说是原作实在不方便,您先看看提些意见,这几年有没有进步,油画艺委会近期要为其办近作展。王金凯是老熟人老朋友,我也就没客气,寒暄几句便翻看起他的作品来。我没有作评价,他也没有作解说,只偶尔说这是某地某山谷,这是某处某草滩,看得出他熟悉自己画面上的每棵树、每座毡房,并且极有感情。我暗自吃惊,王金凯可真是了得,几年不见,技艺精进、画风大变,他应了一句古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学艺感言
-
作者:
卫祖荫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
田园风格
俄罗斯
印象派画家
列维坦
感言
巴比松画派
-
描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被俄罗斯巡回画派深沉、悲怆的油画感动:列宾、谢洛夫、列维坦、柯洛文、库英治无不使我神往,心醉。但是我曾用铅笔,水彩画等临摹这些大师的印刷品。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央美院油画系
-
为大师们造像的雕塑家——扎伊尔·阿兹古尔
-
作者:
高莽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纪念碑
扎伊尔
英雄
苏联
雕像
白俄罗斯
作品评价
雕塑家
卫国战争
-
描述:
过他为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们所雕的胸像。那时他已经是苏联著名的雕刻家,而在他的故乡白俄罗斯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扎伊尔·阿兹古尔。
-
俄罗斯画家的墓碑(六) 列维坦
-
作者:
高莽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犹太人
风景画
艺术遗产
建筑学校
墓碑
民族歧视
莫斯科
俄罗斯
列维坦
公墓
-
描述:
新圣母公墓是莫斯科最著名的公墓。每次访问莫斯科,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到那里走一趟。在那里,我拜谒过伊·列维坦的墓。巡回派风景画家列维坦是晚生的一辈,只活了40岁,他的艺术遗产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生画家。列维坦是犹太人,天生注定要遭受民族歧视。他的祖父是犹太拉比,父亲是铁路职员。1870年迁入莫斯科。1875年丧母,两年后又丧父,留下兄弟姐妹4人,生活极其窘迫。由于酷爱美术,13岁的列维坦便继大哥之后也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他从不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家庭和青少年时代,进了大学后,同学之间传说:极有才华的列维坦过的是极其贫困的日子。他在一封信中透露自己已三天没有吃饭了。
-
雕塑是多艺术的组合
-
作者:
卓国森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石
页页
电影制片
书道
美学元素
学习过程
俄罗斯国
澳门回归
造型元素
澳门综艺馆
-
描述:
我长期从事雕塑创作。在日积月累的艺术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雕塑是一项复合型的艺术。雕塑所涉及的艺术门类越广,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便越具有艺术深度,同时也越具有文化内涵。这源于我多年来雕塑创作的心得体会。我的艺术创作始于我儿时的书法,书法是我艺术的根基。从6岁开始,爷爷就开始教我拿毛笔写字。小孩很容易乱动,但只要坐下来写书法,我就静下来了。这也为我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
20世纪白俄罗斯雕塑发展历程中的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和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
-
作者:
汤林丽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教学体系
作品风格
白俄罗斯
雕塑展
艺术探索
创作特点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在白俄罗斯20世纪艺术史上,谢尔盖·谢利哈诺夫(СергейИвановичСелиханов,1917—1976)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家,对白俄罗斯的雕塑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扎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