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今天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作者: 高岭   来源: 江苏画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元   考源   表达方式   艺术家   时代社会   语言演化   作品   文化意识   意象   视觉表达  
描述: 今天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性的当代艺术
作者: 高岭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文化   艺术家   当代艺术   中国   公共艺术  
描述: 的。 于是,不少人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在当代艺术与公共性艺术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立场,二者之间是应该而且可以沟通、互通有无的。早在60年代,德国学者尤根·哈贝马斯就对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文化和公共文化的结构有过精辟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性的当代艺术
作者: 高岭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文化   当代文化   哈贝马斯   生存状态   批判性   当代艺术   公共性   文化艺术   文艺批评家   文艺家  
描述: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性的当代艺术
数字时代的艺术批评:第六届深圳美术馆论坛
作者: 颦京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深圳美术馆   批评家   东湖宾馆   著名学者   数字时代   艺术批评  
描述: 2013年11月20日,以“数字时代的艺术批评”为主题的第六届深圳I美术馆论坛在深±Jll东湖宾馆召开,国内著名学者、批评家、各艺术媒体代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陈默、冯原、高岭、顾丞峰
高岭之花尼玛颂宋
作者: 铁力   来源: 电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族   西南民族大学   女红军   尼玛   高岭   真性情   现代都市   演员   藏传佛教   川西  
描述: 尼玛颂宋是个真性情的女孩子,和所有的现代都市女孩一模一样,能歌善舞,活泼开朗,阳光热情,通晓和喜爱时尚。唯一不一样的,是她永远都会随身佩戴的念珠和挂件。她一直都自称是藏传佛教的虔诚信徒,从出生的时候就是。这位年轻的藏族姑娘出生在巴蜀的川西之原,在这个"世界
“真放本精微”的传神理论——苏轼绘画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作者: 高岭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绘画   审美观念   张彦远   宗炳   谢赫   思想   绘画美学   艺术观念   郑燮   苏轼  
描述: 如果要问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绘画美学上有杰出贡献,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绘画审美观念,乃至对整个艺术观念发生影响的有哪些人的话,我想顾恺之、谢赫、宗炳、张彦远、荆浩、郭熙、苏轼、石涛、郑燮应是其中之列。在这些彪炳千古、流芳万世的艺术(理论)大师之中,苏轼的绘画美学观标志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实现绿色创业梦想
作者: 田军   来源: 中国工运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业梦想   林业生产周期   科技兴林   资源管护   沙源   浑善达克沙地   苗木供应   塞罕坝   艰苦奋斗精神   三代人  
描述: 北京城。其中,距北京最近的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如果这个沙源锁不住,较之海拔43米的北京城,就如同站在屋顶向院里扬沙。1962年,林业部正式决定在这里建立直属国营林场,由此拉开了塞罕坝三代人育林锁沙的创业之幕。
为灵魂粉饰张亚杰作品的当代意义
作者: 高岭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平面化   当代意义   写照   中国艺术   艺术家   中国社会经济   作品   难理解   油画  
描述: 灵魂何以能够粉饰?为何要粉饰?这似乎听起来有点矫情和玄虚,然而,如果我们从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实际经纬情境来透析,就不难理解在张亚杰、展望、曾梵志、袁文彬、雷波、奉家丽等青
大型现代舞剧《大地震》创作始末
作者: 高岭   来源: 文化月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舞蹈学院   大地震   现代舞   国际减灾十年   舞剧   强烈地震   表现形式   中国舞蹈   唐山市  
描述: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的夏天,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极为惨重的自然灾难——中国的唐山市,有24万人在三、四秒的短暂时间里被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夺去了生命,全球为之震惊。12年后的清明节大清晨,在唐山市地震纪念碑前,一位28岁、中
日记1977
作者: 张嘉树   来源: 东北之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飞刀   国庆   四个现代化   意志   苞米   高岭   日记   知青岁月   凯歌   科学大会  
描述: 编完老毕的"知青岁月"这组稿子,不禁想起我自己的知青岁月,虽然只有短短七个月,却是一段不可替代、无法重复的经历。一时性起,我在家里找出了当年在青年点写的日记。读了几段给编辑们听,大家都哈哈大笑。今天看,当年的日记虽然"很政治",但是"有生活"。毕竟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 1 2 3 4 5 6 ... 32 33 3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