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亡羊补牢】搜索到相关结果 6 条
-
戒除“贪心“与学会“敬畏”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共产党员·上半月(河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亡羊补牢
俗话
君子
-
描述:
着时间算提升,极少数干部甚至走歪门邪道,想靠“跑、要、送、骗”等不正当方式谋求个人进步。更有甚者,在这种扭曲名利思想的支配下,做起了“权”与“利”交易的买卖,最终使自己身败名裂。凡此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虽属少数,但危害甚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坚决予以纠正。 追求进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但追求什么样的进步、怎样追求进步?却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思考和解答的重大人生课题。笔者以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各级党员干部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进步观。 一个人要真正培养起正确的进步观,把自己的事业全部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就应努力做到:树立靠提高素质进步的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能力素质上,放在扎实工作上,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树立加强学习就会不断进步的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在艰苦的学习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力戒浮躁,甘于自守,在为人、做事、为官的道路上,一点一滴地去努力,一步一步向前走。 ■周志鹏 近期,媒体热议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及《廉政准则》中的“八个方面禁止”和“五十二个不准”,是管理、监督、保护党员干部的“防护网”,同时也是约束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紧箍咒”。 几乎所有犯罪分子都存有贪心。如果我们的一些干部经受不住考验,让贪欲占据大脑,用手中的权力去捞取不义之财,背叛自己所捍卫的事业,那就像泰戈尔所说: “鸟翼上坠上黄金,这鸟便永远也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甚至沦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就必须提高思想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境界,净化心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始终做到位极不自显,权重不谋私,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规定》、《准则》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作了最善意的“从政提醒”。“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对照要求,从最容易出问题、最容易失足环节抓起、做起,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奉献,诚诚实实交友。一些领导干部从人民公仆堕落为腐败分子,往往就是从违反制度、纪律,滥用权力、管不住小节开始的。 “舟先漏后沉没,土先湿后生苔。”这句至理名言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切不可因小恩小惠而溃了大堤,切不要因蝇头小利而失去大节,切不可因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五彩的世界里,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时刻要经得住考验,提防逾越纪律红线,绷紧自律这根弦,切莫在吃一点、拿一点、要一点的“小恩、小惠、小节”上不知惧、不知慎、不知戒,最终因为这一点而误党、损民、害己。 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为政之德的修养,扭曲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俘虏。如果做官不能静下心来,不能常修为政之德,对己放纵,做人守德底线不能坚守,党纪国法的防线也会崩溃。领导干部只有管住自己的欲望,才能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在权、钱、色等各种诱惑面前,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 大凡“敬畏法度”者,决不会违犯法度去穷奢极欲、为所欲为。追析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个别领导干部自律不严、自省不力,不受法律、纪律、制度的约束,没有把法规制度当作一道强制命令来执行。莫让行为越雷池,不可触碰政策高压线,应成为工作生活的习惯。在工作中要坚决维护政策的权威,不打政策的擦边球,同时还要克服作风懒散的“不作为”、办事拖沓的“慢作为”、敷衍应付的“假作为”、违纪违规的“乱作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使政策在执行落实过程中不走样,努力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落到实处。
-
8则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共产党员·上半月(河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亡羊补牢
俗话
君子
-
描述:
商品房预售许可不得分层分单元办理 2010年我省将强化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不得分层、分单元办理预售许可。已取得预售许可证的项目,应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并销售。 近期
-
谱写生态宜居城镇建设新篇章——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域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纪实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共产党员·上半月(河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亡羊补牢
俗话
君子
-
描述:
以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近三年城区新增住宅面积2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建成设施完善的居民小区21个,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高于唐山市平均水平。特别是2010年
-
8则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共产党员·上半月(河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亡羊补牢
俗话
君子
-
描述:
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通知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
怀念火炕
-
作者:
陈晓东
来源:
共产党员·上半月(河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亡羊补牢
俗话
君子
-
描述:
陈晓东 我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桑干河畔一个偏僻的村座,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当时的家乡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穷和落后的。童年的记忆中,老屋的火炕实在是让人怀恋,她曾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每到冬天,村座便冷得出奇,天气寒冷加之衣食条件差.人们的手脚常被冻坏,所以一个冬天要没有特别的事情就呆在家里“猫冬”。 那时的家乡没有炉子.更没人用煤.屋里御寒靠的就是火炕。 火炕构造简单而又巧妙,用土坯建造,我们将大的土坯叫泥板,小的土坯叫土脊,土脊用来建炕体中的网络型烟道,泥板用来盖在悃道上当作炕体的表面、泥板有两寸左右厚,土脊由于要承重比泥板还厚些,这样还可使它们能充分地吸收热量 同时,土坯具有散热慢的特点,在睡觉前将炕烧热,一宿也不会变凉,可以舒舒服服一觉到天明 给火炕提供热量的有两个火眼.一个是与火炕紧接着的灶台,一个是留在火炕另一边的活口,我们称它为小灶.灶台一般都很大,上面安放一个大锅.无论是做饭还是熬菜.均在大锅里完成一大锅底下是灶膛,里面生火,灶台一侧有风箱,人用力拉动风箱,那灶膛里的火便呼呼地燃起来,充满整个灶膛,火和烟就通过火炕里的网络型烟道七拐八拐窜出烟囱,火和烟烤热了土坯.火炕就慢慢垲热了起来。 当然,单靠做饭时那点火取暖是不够的,火炕还要靠在小灶专门添上柴烧才能温度高且持久,这就是烧炕。烧炕的火,还有软硬之说。硬火指烧“硬柴”,如劈柴、树枝、树根等,软火则是烧的“软柴”,如泰秸、玉米秸、高梁杆等。硬火热量大,且维持得较为持久,软火就差多了,至多是一团火苗,呼地一下猛烧过就成了一阵轻烟 能够在平时多辛苦攒下足够的硬柴.算是人们在寒冷冬季的一种福分。 火炕除了用来烤火,还能做些其他事情,烧烤点大豆、玉米、红薯或土豆什么的。用火炕里的柴火烧出来的东西是脆中带酥,焦里带嫩,别有一番风味。 冬天是农闲季节,吃完晚饭,一家人盘腿坐在热热乎乎的炕上,火炕便成了有形的磁场和交流的平台。奶奶边做针线活边说东家的新媳妇如何漂亮,西家的二小子不孝顺他娘。爷爷叼着长长的烟袋锅,讲起了自己在山里放羊碰到的新鲜事,比如碰上什么样的乌,什么样的野兽,爷爷用青筋暴露的大手比划着,像个小孩子,让我们感到那个动物就在眼前。父亲则会慢慢地抽着一毛钱一包的红满天牌卷烟母亲手里做着针线活儿,讲起了一个与我有关的故事,虽然我自己不记得、但母亲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刚满周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到省城医院才治好,为此家里却几乎变卖了全部财产,穷的就剩一条火炕.由此父母也成为全公社屈指可数的几个进过省城的人…… 围坐在火炕上,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或多或少地讲述了自己的见闻,说出了想说或没时间或没机会说的话.这种场面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有时,当一家人正拉呱的热闹,串门儿的乡邻不约而至。那客人的脚还没迈进门槛,“冷死啦”的喊声先窜进了屋子。这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早已冰天雪地 客人一进屋,便把双手伸进火坑上的羊毛毡下,然后盘腿上炕开始东拉西扯,没有了边界…… 每当大雪飘飞的日子,爷爷不出去放羊、拾柴了,便会在火炕上放上小饭桌,炒一两个下酒的小菜,烫上一壶白酒,慢慢地品着。有时候还会招呼父亲喊上本家的几个长辈或后生一起对饮,那是他们最为幸福的时刻,这种单纯的幸福是令人陶醉的。酒暖炕更热,此时一盅白酒下肚,回肠荡气,浑身通泰,不久便飘飘欲仙了,大家共享劳动一年后收获的乐趣,说着彼此喜欢的话题,贫贱也好,富贵也罢,全不放在眼中,一切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沉浸在眼下这真实的快乐之中,这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一点虚假的东西。火炕,更是乡下人严冬里最可依靠的安慰。 如今.我们已经离开家乡那个小山村多年.乡亲们大都也用木床和火炉代替了火炕,童年火炕上的故事也成了遥远的往事,但每每想起她,总会有种不尽的眷念,她永远让我留恋和怀念。
-
牡丹香自笔下生
-
作者:
金文
来源:
共产党员·下半月(河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亡羊补牢
俗话
君子
-
描述:
口金 文 今年春节后,在石家庄古韵文化市场,张挂出两幅方仅盈尺的工笔画:牡丹。有人称赞说,画的线条这么细腻流畅,色彩也好,尤其那几只蜜蜂,跟真的差不多。这画印得真好! 这画不是印的,是画的,作者叫林世刚。与林世刚相识是在去年,有朋友小聚。那天,在交谈时,我发现林世刚端茶杯的右手掌那儿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疙瘩,感到惊奇,猜想那些长期写小楷的人,终日伏案,才会磨出那么厚厚的茧子吧?试问,果然相近,原来他画工笔画。 林世刚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从小喜欢画画,到上高中的时候,油画、国画,已经画得大有眉目了。那时候,河北省内的著名画家全祝明、郝华等画家办班授徒,林世刚有幸得到指教。1985年,河北省有一家印染厂招收美工,林世刚以优异的成绩考中。此后的日子里,他有了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也有了与同事们到各地著名风景区写生的机会,绘画的能力大有长进。也就是在那时候,他的工笔花卉在全省印染系统和专业赛事中屡屡获奖,其中数次获得系统评比一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初,对绘画有了更高追求的林世刚去往北京,在中央美院开始进修,收获颇丰。从此,他更加用心于工笔花卉,作品日渐被行家所认可。这些年来,他一直努力着,不断提升着绘画技艺,尤以牡丹为精。因此,得到称赞就是必然的事了。 (据《林世刚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