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主】搜索到相关结果 237 条
-
搞好村级组织建设 关键着力建设领导班子──浅谈村干部选配中实行“三强化三坚持”
-
作者:
李新才
来源:
农村发展论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组织建设
生产力标准
领导干部
村组织
经济建设
村干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领导班子建设
经济意识
村级领导班子
-
描述:
搞好村级组织建设 关键着力建设领导班子 ──浅谈村干部选配中实行“三强化三坚持”李新才村级基层组织,是组织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基本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通过深入调查得出结论:凡是各项工作落后的...
-
“问路付钱”与“免费指路”
-
作者:
舒茂兰
来源:
武钢政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产主义风格
记者
退休老人
指路
免费
中央电视台
长途汽车站
东方时
火车站
银货两讫
-
描述:
据悉,在郑州长途汽车站附近,有一小杂货摊,门前放着一个硬纸板,上书"问路付钱"四个大字。南方某报一位记者路经此地,因出于好奇,于是便上前询问:"请问,火车站附近的一马路怎么走?"老板娘没好气地说道:"问一个地方5毛,先把钱交了再说。"该记者照此付了5角钱,老板娘指了指离这儿只有50米远的地方,算是"银货两讫"了。前不久,笔者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看到南京云南路西桥路口有一座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解忧亭",这里汇集着一群退休老人,专门为路人和附近市民
-
转型中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主张
油画艺术
工作室
写实绘画
中央美术学院
研究生课程
专业教学
教学方法
油画创作
转型
-
描述:
系的画室制在文革期间虽一度中断,但在1980年改革开放的初期,油画系就立即着手恢复了画室制,按照不同的教学主张和艺术风格建立了第一、二、三画室和壁画工作室。壁画工作室单独建系之后,又成立了以现代艺术
-
再提现实主义——由王少伦油画《水》引出的话题和思考
-
作者:
王少伦
孙为民
邵大箴
吕品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库尔贝
“主义”
现实主义
造型能力
毕业创作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
生活积累
“现实主义”
油画
-
描述: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95后毕业生王少伦的巨幅毕业创作《水》,在社会上引起一些震动。作品以直面华北农村现实主题的悲壮感,坦抒画家切身生活感受的率真感和语言形式如泣如诉的朴实感,把“现实主义”这个大家绝不陌生的话题再次引出。对此,四位论者各有思考,触及一些不该避而不谈的现状问题。
-
回归与后现代艺术——杨尧的油画
-
作者:
谭天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语者
生命之母
表现生命
中国现代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
现实主义
艺术精神
现实生活
后现代艺术
中国美术
-
描述:
艺术总不能摆脱现实生活的约束,无论现代艺术中诸多流派怎样挣扎,不是牺牲就是俘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人和艺术都呼唤生命、渴望生命、依恋生命。现实生活是生命的载体,艺术回归现实生活就是回归对生命的依恋。 大地是生命之母,人类对生命的依恋,归根到底是对土地的依恋。杨尧作为一个油画艺术家,对这一点早就非常敏感:1984年,他那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的作品《赤土》,就是表现生命对土地依恋的代表作。一个裸露的山坡,天刚下过雨,南方的红壤颜色更红更艳,强烈的色彩具有极明显的个性。红土上一株幼松,雨后更是青翠欲滴,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命不嫌土地的贫瘠,在顽强地生长,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赞叹。其实,无论哪一类现代艺术,哪一种表现方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对生命本质在各种
-
画中甘苦——吴云华的油画
-
作者:
钟涵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天地
唐山大地震
青年时期
吴云
鲁迅
中央美术学院
公民意识
写实主义
民族艺术
中国油画
-
描述:
吴云华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中年油画家。作为东北大地哺育的儿子,他的艺术天地也主要在那里展开。他在青年时期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虎口夺铜》,是他尚未毕业时的处女作,即使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应当刮目相看。他所学的油画,也不外乎五十,六十年代大陆普遍推行的、以前苏联的写实主义方法为基本的路子。
-
林菁菁和“写意油画”
-
作者:
刘骁纯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书画
文化品格
语言特征
写意精神
现代绘画
构成意识
表现主义
林风眠
中国油画
-
描述:
将中国文人书画中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油画中的构成意识融合在个人的创造之中,这曾是吴大羽、林风眠、关良等老一代油画家艰苦摸索了一辈子的课题。当前一批中青年油画家正以更大的活力、更新的思路开拓着、深化着这一课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方位,林菁菁是其中的一位。
-
体积感:油画审美体系的核心——靳尚谊谈具象写实绘画的价值与生命力
-
作者:
翟墨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文化精神
巴尔蒂斯
审美需要
中央美术学院
现代艺术
绘画
中国文人画
魔幻现实主义
具象写实
-
描述:
主持人语 造型艺术通常分为具象、抽象两大系统。每一系统下又有许多子系统。它们既平行又交叉、既互斥又互补地发展着,呈现出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视觉形态。艺术史证明,那种认为抽象必然取代具象、写意一定取代
-
找回失落的和谐之美——刘文进《少女系列》油画解读
-
作者:
端廷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和谐之美
人性美
灵肉和谐
艺术家
现代艺术
人类生命形式
理想主义
现代主义
菲迪亚斯
-
描述:
在“后殖民”语境下,培养了对外来艺术及本土艺术的特定审美心理和“语言”理解;其中,盲目和自信相伴,这就是当今画坛的“当下”状态。 艺术家的创造没有止境,“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语言”的锤炼去实现“意义”的开拓;这样,意义的基本沟通便有赖于与人类生命形式和体验形式类同的“话语”基本结构,而“意义”的开拓和美的呈现则更依赖于语言和意义对立统一的永恒张力。 艺术创造的历史曾在揭示语言和意义的关系上表现出独特的眼光,且由于艺术家对世界的直观领会、结构思考、解读表达都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受制于历史、现实、文化和语言制约,故“当下”绘画创作中的“语言”和意义呈现着动态的双向运动,其中融合着不同意义和语言层次,不同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形式。 本期发表的作品多是从上述角度选定的,虽然水平不一、层次有别,却都体现出重建绘画“言”、“意”之间活泼地生命流动的努力。
<
1
2
3
4
5
6
...
22
23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