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得】搜索到相关结果 24 条
-
从民族化到写意性——中国油画本土化路径浅述
-
作者:
曹钧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师造化
写实主义
艺术创作
中得心源
当代
创作理论
绘画创作
油画
-
描述:
自油画进入中国开始,本土化的进程从未停止。在不同历史时期,油画本土化的环境、动因、特点等都有巨大差别。以清代宫廷油画为例,郎世宁为代表的洋画家尝试削弱光影表现,注重线条运用,尽量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这称得上油画本土化的早期尝试了。不过,这种本土化的尝试囿于宫廷,未成气候。从20世纪初开始,伴随着美术留学生的增多,油画作为西方造型艺术的经典画种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的油画本土化遂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
浅析美术院校风景写生课的意义
-
作者:
刘娟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画
美术院校
室内写生
绘画语言
发现美
风景写生
中得心源
形式美规律
感悟自然
表现技巧
-
描述:
目前在国内所有的美术院校几乎都设有风景写生课,而且涵盖各个专业。本文主要谈及绘画专业(国画、油画)的风景写生课,风景写生课是美术院校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直接面对自然、畅写生活、抒发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阅历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归纳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能力。丰富的写生经验,对一个风景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置身大自然的现场写生,可以真实地表达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
-
中国画论视野中的油画创作教育
-
作者:
刘卓
来源: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创造性想象
油画创作
-
描述: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理论审美意象创作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想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者应对本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青年油画创作者要不断地训练创造性的想象 ,为创造能够体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和真诚的个性创造的中国油画艺术而努力
-
乌江魂的守望者:画家彭一虹
-
作者:
周熹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特色
图像化
照相技术
外师造化
乌江流域
中得心源
风格
油画创作
波普艺术
社会问题
-
描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远离都市的出世情怀自波普艺术诞生之后,图像化日益成为当代油画创作的一个特征倾向,传统的写生在图像的冲击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发达的照相技术也为画家们的"闭门造车"提供了方便。结果是:为了表达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反而陷入失语;为了确立自我风格反而变得没有风格;为了丰富视觉而视觉反而更显单调,图像化在渐渐失去其本意的同时,油画的灵
-
小石潭谈艺录:与开玺话写生
-
作者:
孙景波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十年
欧阳修
油画写生
画室
外师造化
师法造化
中得心源
绘画
谈艺录
自在自然
-
描述:
癸未年四月某日,景波应开玺师兄之邀,赴其门头沟画室,入后院小石潭南畔品茶。是日风和景明,春山初染,盎然天趣,更凑人趣。语及绘画写生之道,更觉性情相投。说到高兴处,开玺转身忽入画室,抱出近十年油画写生约百余幅,披示共赏。且一幅幅指曰:此一幅,写于某年、某月;彼一幅,写于某地、某方;又某幅,于某时、某地,有同行者,某师、某友、某学生,遇某事故之顺逆,遭何气候之变化娓娓如念日志,历历如数家珍,得意之情,形乎手足之舞。间而叹曰:吾年近七十矣,信吾生苦乐多在其中,品
-
邹少芳作品
-
作者:
邹少芳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面
内心
凡·高
艺术作品
色彩
自然美
表达
印象派画家
中得心源
油画
-
描述:
每当提笔作丽,就有一种冲动,大自然美感的神奇造化浸润了我的心灵。我惊叹于那一山一草一木,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朴实而宁静、平淡而深远的画面与色彩,不知不觉就在我的画布上自然地呈现,没有刻意表达,在乎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真实。借助对象,表达画家内心感知,是优秀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前提。印象派画家凡·高就以其对
-
源于自然来自心灵——读周伯军的工笔花鸟画
-
作者:
丁正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感受
生活中
生命活力
现代诗
艺术创作
中得心源
工笔花鸟画
自然之美
心灵
创造美
-
描述:
伯军是一个爱美的人。在世俗的生活中,他享受着美,在艺术创作上,他更是营造着美。伯军是一位忠实于生活和国画传统的画家,他的工笔花鸟画,源于自然、来自心灵,从生活中获取艺术的滋养。其作品潜隐着生命活力,以清新的气息、敏锐的观察、细心的体验,能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意与激情,洋溢着现代诗意与高级的审美感受。伯军生长在农村,生活的苦难,却不曾蒙蔽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反倒是塑造了一颗爱美之心,锻炼出一双创造美的
-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彭世强画长城
-
作者:
李中贵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的真谛
艺术实践
创作主题
艺术规律
外师造化
表现形式
业余美术
中得心源
长城
副编审
-
描述:
彭世强作为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一名美术副编审,在多年的业余美术创作中始终以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生活为内容。民居、长城是他多年的创作主题。画长城的画家不乏其人,但由写生入手,以文化的角度审视,从历史的痕迹上切入,在画面上给人以世界古代工程奇迹的形象感染是彭世强笔下长城的特点。彭世强从70年代初就坚持业余美术创作,刻版画、画油画、研制漆画,1994年以后又开始水墨画创作。多种艺术实践的积累,使他从相通的艺术规律逐渐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因此,
-
饱蘸乡情写峡江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产业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峡
丰都县
创作技术
乌江
中得心源
中国画
国画家
中国山水画
中国油画
研究生班
-
描述:
乌江的险秀,蜀山的峻奇,三峡的壮阔,在国画家孙家群的笔下淋漓地表现出来,让观者目不暇接,连声赞叹。年近耳顺的孙家群.出生于长江边丰都县的大山里。他的父亲曾是吴玉章的学生。家庭儒雅文化的熏陶和故乡秀丽山水滋养,造就了他喜爱美术的天性。80年代初,他放弃中国油画、版画的学习和研究,将艺术的触角伸向中国山水画领域,1983年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研究生班深造,师承著名画家冯建吴、李文信先生,使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的传统,对流派、画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他在中国创作上孜孜追求的决心。他以长江、乌江、武陵山为生活基地。十余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从三峡的乌江深处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乌江沿岸,他自己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坚实的生活根基和娴熟的创作技术,使其得心应手,他以"自然为师,山河为友"。他笔下有乌江的险秀,有武陵的峻奇,有和茳的壮阔。峰峦、云烟描绘得生动活泼,画面中的岩石是他的一大长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古往今来的形胜在孙家群的心中别具情韵。在画中,他探求着自然与人类共同生活的信息,仙境中遍布着人生的足迹。梯田、茅舍、炊烟、小船、古桥、流泉,在自然的怀抱中添上了一片片人类文化的云锦。身处高温地区的孙家群可能时刻期冀着在他的画上即使没有明月,也能感受以那寂静可人
-
边走边画
-
作者:
高明
来源:
徽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州文化
八十年代
“文革”
2007年
外师造化
管理岗位
中得心源
文化优势
-
描述:
少时随父母支援山区来到徽州,徽州文化深烙在心,一直有用画笔表达的意愿,因“文革”下放而未能如愿。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黄山目睹刘海粟大师油画写生,更激发了内心的渴望。2007年时年50之际“老夫聊发少年狂”,迷上了油画。因此放弃了优越的银行管理岗位,专心绘画。在鲍家、郑天君、陈尚勇等名家的指点下,开始走上油画研习创作之路。作品以风景创作为主,依托黄山地域文化优势,常年坚持写生创作。几年来,身背画箱,走遍了徽州的山水村落。在风景中领悟,在写生中感悟,在行走中觉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几年的研习写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