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汉】搜索到相关结果 2563 条
-
中国与埃及墓室壁画的比较及汉画的特殊意义
-
作者:
汪小洋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埃及墓室壁画
中国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图像体系
汉画
-
描述:
结构,造成此岸与彼岸模糊,而埃及墓室壁画是非连续性结构,此岸与彼岸清晰。此外,铭文图像表明中国和埃及的墓主人可能存在着进入与走出墓室的两个不同重生方向。汉画繁荣层面上,汉代跨阶层结构和叙事结构的基本定型促进了墓室壁画的迅速繁荣,同时汉代墓室壁画的儒教属性对中国宗教发展有着明确贡献。
-
汉代雕塑的写意风格
-
作者:
丁斌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雕塑
意境
写意
-
描述:
汉代雕塑风格不但体现着人性觉醒的过程,同时也不仅仅是停 留在对现实的如实摹写上,而是非常注重意境的表现和主观情 感的抒发,具有较强的写意性
-
《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巡回展现场传真
-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雕塑
意境
写意
-
描述:
《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巡回展现场传真
-
西汉阳陵裸俑材质的楚文化特征
-
作者:
夏学兵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裸体着衣俑
楚文化特征
西汉阳陵
-
描述:
对西汉阳陵裸俑表象所呈现的雕塑形态及材料形态进行分析,从而引发笔者对西汉前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思想及当时的审美理念作尝试性的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旨在寻求阳陵裸俑的缔造者是如何通过这种雕塑材料语言的表述方式,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并阐明这种材料的"真实性"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根源和对当下雕塑创作活动的意义
-
写意与恍惚——观王少军《都市言情》感言
-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学
精神家园
现代文明
定性的
肤浅化
中国汉代
现实生活
王少军
雕塑艺术
美术作品
-
描述: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情感也是丰富的。我们过去的美术作品习惯于以“写实”的方式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建国以后的雕塑艺术多半以反映“笑”为主。“文革”时发展到高峰,免不了概念化、公式化、肤浅化。王少军以独特的视角,在现实生活中敏锐地观察到那些劳作、繁忙、赶
-
论佛塔建筑之形成及其中国化
-
作者:
崇秀全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地宫
藏塔
汉塔
塔身
塔基
塔刹
-
描述:
般木佛塔作为佛涅的象征,佛的象征,产生于偶像崇拜的佛国印度。同时,佛塔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一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于是就有了汉地佛塔、西藏佛塔之分,它们都按照各自的文化习俗接纳、吸收、改造、创新了印度佛塔,形成了具有汉地和西藏特色的佛塔艺术
-
漫谈新疆古代雕塑
-
作者:
李扬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良匠
秦汉美术史
三彩陶马
古丝绸之路
唐墓
男立俑
镇墓兽
阿斯塔那
中国美术史
女侍俑
-
描述:
新疆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其文化必然同时受到祖国内地和西方的影响。在美术方面,新疆的古代雕塑颇为发达,特别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
关于吴凤的思考
-
作者:
彭一万
来源:
闽台文化交流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恶习
原住民
刘家谋
出草
陈列馆
思考
故事
台湾省
汉人
阿里
-
描述:
吴凤故里颂吴凤福建省平和县是一个面积2328平方公里、人口56万的小县,可这里诞生了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林语堂、中国现代油画开拓者周碧初,还有一位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1699~1769)。2011年3月5日,我访问了位于平和县灵通山麓的壶嗣村,吴凤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在这里出生。如今,壶嗣村建有"吴
-
“茶余饭后”的对话
-
作者:
田静
来源:
名家名作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余饭饱
李明久
关汉卿
现代艺术
秦楼
铁扬
散闷消愁
斗鹌鹑
马蒂斯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铁扬专注于油画,李明久则醉心于山水。两位先生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早已久负盛名,且相交已久,他们更是心有灵犀地将二人的友情比作"茶余饭后"的交往。元·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套曲:"茶余饭饱邀故友
-
吴门琴韵
-
作者:
刘莎
来源:
名家名作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熙
辛亥革命爆发
吴兰
玉玲珑
琴人
吴家
湖南汉寿
张琴
祖籍地
琴韵
-
描述:
"玉玲珑是我太爷爷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上海买回来的,一开始,我太爷爷并不在意这把琴。"吴明涛说。吴明涛是吴门琴派的第四代传人,他太爷爷,就是吴兰荪。吴兰荪本在湖南汉寿出生长大。辛亥革命爆发后,经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