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刘益】搜索到相关结果 67 条
-
瓷杯专场常态化有多远?
-
作者:
高登科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常态化
单一
版面
拍卖
刘益谦
媒体
-
描述:
2014年瓷器拍卖方面杯子占据了媒体大多数的版面,可以说瓷杯拍卖2013年以小搏大,确立了其在市场上单一品类的地位。2013年春拍香港苏富比推出“玫茵堂珍藏成化鸡缸杯”专场,为一个瓷杯单设专场在拍卖领域还属先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2217.96万元成交,知名藏家刘益谦将其收入囊中,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
看出镜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浦东
艺术市场
刘益谦
出镜
港元
大众
拍卖场
明星
-
描述:
刘益谦“任性”收藏3.1亿元明代唐卡 在国内诸多“土豪”藏家中,刘益谦夫妇可谓艺术市场中较为高调的,两人不仅是拍卖场中明星拍品的最终竞得者,其还本着“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原则在上海浦东、徐汇滨江建立两座龙美术,将其藏品展示于大众。近两年,刘益谦穿梭于各大拍卖场,常常举牌买下那些最贵的拍品,在2014年4月于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以2.8亿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后。
-
鸡缸杯身价沉浮录
-
作者:
孙悦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鸡
艺术特点
刘益谦
沉浮
港元
饮茶
价格
身价
-
描述:
今年春拍,内地藏家刘益谦于香港苏富比以2.8亿港元竟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该价格成就了今年迄今为止最高的拍品。与此同时,藏家刘益谦用鸡缸杯一次饮茶的行为,以及一篇名为《2.8亿鸡缸杯背后的合法洗钱》的文章使得此件鸡缸杯一直处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暂且不关注鸡缸杯引起的周边话题,将视线聚焦于明成化斗彩,其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而斗彩鸡缸杯又因怎样的魅力,使其“身价”得以步步高升?
-
拍卖通讯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成交额
通讯
拍卖
刘益谦
港元
中国瓷器
-
描述:
香港苏富比春拍总成交额达34.2亿港元。其拍出3445件拍品,大幅超越25亿港元的估价。其中,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由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1亿港元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
台湾考古有新发现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两岸关系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器
台湾
文化层
新发现
遗址
刘益
板头
河床
红砖
考古
-
描述:
台湾嘉义县新港乡板头村的清代古笨港县丞署遗址,继日前挖出童骸、青花瓷器、雕刻精细的骨器、陪葬铜铃后,于2月11日又在北港溪河床中发现一口以红砖堆叠成的古井,佐证已消失的清代“笨港”聚落所在。 板头村历代盛传是前清时期“县衙门”——即古笨港县丞署的所在地,但前后200多年间,当地经过数次洪水和地震的巨变,早
-
富豪们的艺术品收藏
-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富豪
刘益谦
银行卡
艺术品收藏
人民币
-
描述:
刘益谦连刷24次银行卡,然后用价值2.8亿元人民币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喝茶。原来,富豪都是这样玩的。
-
2015年4期《艺术市场拍卖风云榜》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中军
艺术市场
刘益谦
罂粟花
唐卡
市场拍卖
油画
-
描述:
2014年,尽管有刘益谦两次掷出大手笔,以天价竞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及唐卡“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还有王中军以3.77亿元拍得梵高静物油画《雏菊与罂粟花》这样的亮点,但难掩艺术市场的整体疲惫。
-
“艺术品金融化”真适用于中国艺术品市场?
-
作者:
许念念
来源:
东方藏品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斗彩鸡缸杯
艺术基金
市场资本
刘益谦
大事件
唐卡
艺术品收藏
艺术品市场
套利空间
金融化
-
描述:
回顾2014年到现在的艺术品收藏大事件,刘益谦和他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与永乐唐卡绝对是大众最热议的"一二三":刘益谦这一个土豪,拿着两亿多元的杯子喝茶,又很任性地花三亿多元从老外买家手里争回了唐卡······说其"只买贵的"有之,说其"土豪心理"有之,说其"任性"亦有之——在我看来,有人肯砸这么多钱收藏艺术品,首先绝对不是一件坏事,同样,肯出这么多钱的人,绝对也不会是一个无趣的人。
-
数字
-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器拍卖
交接手续
最大规模
刘益谦
港元
《卫报》
最高价格
微软公司
-
描述:
上海藏家刘益谦今年4月在香港以2.8亿港元拍得玫菌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格。7月18日,刘现身香港进行交接手续,他采用刷卡付款,共刷24次,每笔1200万港元。在办交接
-
玲珑水润是的扬州
-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器拍卖
交接手续
最大规模
刘益谦
港元
《卫报》
最高价格
微软公司
-
描述:
本刊记者陈彦炜发自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6点钟起来,王麟书老先生清两下嗓子,拎个画眉鸟笼子,穿东关城门,七弯八拐绕过幽幽古巷,沿杨柳依依的护城河边直走,逛人冶春园。 扬州人最喜结伴游园、同喝早茶。此处是乾隆下江南的御用码头故址:茅屋水榭、香影长廊,茶肆沿河而筑,朝南一面吊脚悬于河上,绝胜烟柳夹岸。王老坐定,老友聚齐,紫砂壶内撒上“绿杨春”,沸水泡好,点上一碟千丝、一盘肴肉;端来的蒸笼内,几只玲珑的五丁包子、蟹黄汤包、翡翠烧卖、千层油糕,楚楚动人。窗外,恰评弹声声,清曲绵绵。 扬州人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这座已经悠闲地度过了2500年的古城,地处富庶的长江下游,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江流宛转,月照花林”,自古多繁华。有骚客诗为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而近现代扬州人的精致生活,则要溯源到其独有的盐商文化。 扬州本土作家丁家桐告诉本刊记者,元明清三代,高品质的淮盐经扬州中转,由运河送抵京师,史称“漕运”。富甲一方的盐商遂终日里逡巡于广陵城,他们多金多闲,极为考究生活品质,故广修园林,精治肴馔,诗酒年华。这种绵软细巧的靡靡之风,数百年的耳闻目睹,渗透发酵,成为扬州的市井民风。相传,几下江南的帝王无不艳羡盐商之乐活,不少菜点被钦列为贡品。如今但凡造访扬州的游客总会叹其宜居,也是理所当然的。 精致吃喝风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州人对自己惬意日子的概括。皮包水,说的就是饮早茶。当地人喜喝的产于扬州北郊蜀冈的平山茶,有1000多年历史,曾被隋炀帝列为贡茶。 喝早茶必要食干丝、肴肉,这是扬州人饕餮的前奏。 干丝,是将厚达寸许的白豆腐干,手工开片再切丝,细若秀发;浸入清水,漂去黄浆味,装入细瓷盘中,厨子提壶以滚开水烫之,加入姜丝、虾米,淋上黄豆酱油、小磨麻油。肴肉则为江淮特有,色透肉嫩,肥而不腻,佐以镇江香醋,食后齿颊留香。 扬州包子驰名天下,素有“妙手纤纤和面匀,搓酥参拌擅奇珍”之誉。其中,尤以五丁包子为盛。其以猪肉丁、鸡肉丁、冬笋丁、虾仁丁和豆腐干丁为馅料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名点“蟹黄汤包”选用蟹膏蟹肉,掺入上等精猪肉,汤为原汁鸡汤,色清不腻,稠而不油。扬州人还有“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吃法口诀。翡翠烧卖为扬州独创,以地产小青菜为主料,辅以白糖、火腿末和熟猪油,皮薄馅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千层油糕则须将糖油制成的糕坯切成64层的菱形薄片,以红瓜丝复蒸,成品现半透明状,“其白如雪,揭之千层”。 早茶的细点,仅仅是扬州吃食的冰山一角。扬州人极其讲究吃喝之道,盐商更是将其演绎到极致。名列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正是扬州千年饮食和百年盐商风物的集结。 14岁就拜淮扬菜泰斗丁万古为师、深谙盐商府邸菜技法的薛泉生谈及扬州人的吃,眉飞色舞:扬州菜清鲜平和,追求本昧,以江鲜湖鲜和地产时蔬野菜为主料,制作精细,尤其是刀工了得。烹饪中善用火候,以炖、焖、煨、焐、蒸为特色,略带甜味。扬州人好吃时鲜,季节时令分明,主菜“春有刀鮰(刀鱼鮰鱼),夏有鲥荷(鲥鱼莲藕),秋有蟹鸭,冬有野蔬(荠菜)”,配料“春佐新笋,夏配毛豆茭白,秋有汤菜香芹,冬食霜后小青”。 不要以为如此佳肴仅能在价格不菲的星级饭店才能得以享用。到几户扬州普通人家做客,个把小时,一桌好菜就能上桌,而且甚为地道。薛泉生笑言,自祖上传袭下来的刀法火功,选材放料,已进入寻常巷陌。王麟书老人的3个女儿:黄郁蓓、王郁秋、王郁卉,皆是烹饪高手。她们告诉记者,平时买菜以江鲜、时蔬为主,素菜要占到一半以上。狮子头、三套鸭、松鼠鳜鱼、芙蓉鸡片、鲫鱼鲜汤是几代扬州人的“最爱”。而晚饭时,将鸡蛋、葱花、火腿、香菇等十几种食材用隔夜米饭下油锅一炒,即是“扬州炒饭”——最大众的家庭美味,再泡上一碗“酱油汤”,就可、以出门散步、泡澡堂子去了。 诗意临水居 2006年,扬州成为第7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卡朱莫洛·蒂贝琼卡在颁奖时称:“扬州是我发现的最契合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住在扬州,满眼是绿。全城共有6处天然氧吧,比如城市绿肺、位于市中心的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教授何小弟研究发现,“高山、海边的负离子数量为每立方厘米5000-10000个,森林、瀑布区为每立方厘米10000-30000个;而在扬州,许多景点、绿化带和住宅区的负离子含量都已经达到上述标准。” 扬州人喜临水而居。历史上,扬州便以“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境内河湖滩荡密布,水系纵横,“襟江枕淮”,市域面积中水域占到四分之一。 水做的扬州城,河流绰约缠绵,百转千回,穿街走巷、曲意承欢,浸润了一方水土,交融了一方风雅文化,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市井文化。 瘦西湖、古邗沟、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护城河、小秦淮河、二道河边,高中低档住宅林立。管它是洋房别墅,还是青砖旧屋:窗户一开,就是清新的水气扑面;大门一出,便是绿如蓝的江南水乡。 缘水而兴的扬州人安适风雅,曾富甲东南,在历史上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第一,天府四川第二)。不过,正是这小桥流水的闲淡生活,也让扬州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慵懒绵软。如今的扬州,在江苏全省的经济水平仅算中等,与苏锡常等市无法相比,已经没有“城西高屋如鳞起,依旧淮南第一州”的昔日风貌。 不过,扬州人似乎偏爱这种慵懒,他们不艳羡京沪街头的高楼林立,不钦慕广深富贾的一掷千金,愿意过自己精致的小日子,守着一亭一台、一巷一弄、一斟一饮、一唱一和,流连烟花三月湿漉漉的桃花雨。 住在古巷中的扬州人,如今还开始了造园复兴运动。“扬州自古园林盛”。在东关街居住的“土著”们,于家中小院复古。比如一“祥庐”,几个平米的空间里,营造出小桥流水、亭台假山、鸟语花香,藤椅楹联,爬山虎和凌霄枝蔓缠绕之境,园主杜祥开正在院中清茶一杯,包着端午粽子,好不安逸。 80岁的丁家桐,一辈子不愿离开他家门口的二道河;王麟书膝下的三姊妹,闲暇光阴最经常做的还是泛舟瘦西湖——“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40岁的中学老师叶琳,每天骑车上班,步行下班,“早上是无碳健身,晚上是悠闲逛街”,“从来不堵车,街上风景好,逛到哪里就买点吃的,没有压力,很是满足”。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尤其是上海人、浙江人来到扬州购下宅第,作为自己的度假之地、养老之所。 “晚上皮包水”,是扬州人一天的终结。泡个澡堂子,修脚师傅施展他的“扬州三把刀”,刮捏按压一番;转个身,为你捶背,要捶出响声,若音律起伏。修脚师陆琴告诉本刊记者,如今流行全国的洗浴文化还是由扬州肇始,“扬州人能把修脚奉为肉上雕花”,民间仍存“一把澡,弄到骨头都酥了”的说辞。 入夜,月明,扬州人习惯早早睡去。梦醒,又是一个遛鸟喝早茶的清晨。 (感谢谢德峰、赵亚光对本文采写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