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见证西藏帕竹王朝辉煌历史的典范之作——西藏丹萨替风格铜镀金大随求佛母像欣赏
作者: 黄春和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欣赏   镀金   历史   佛母     造像风格   王朝  
描述: 在西藏佛教雕塑艺术史上,丹萨替造像无疑是一种最具影响的造像风格,它以完美的造型、雄健的躯体、繁缛的装饰、精致的工艺,不仅展现了西藏佛像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壮美艺术风范,而且也见证了一个家族(朗氏家族)、一个教派(帕竹噶举派)和一个王朝(帕竹王朝)的兴衰历史;特别是曾经辉煌一时、雄伟壮丽的丹萨替寺早已灰飞烟灭,这些精美的造像显得弥足珍贵,成为我们了解和触摸西藏那段辉煌历史的最为真实可靠的实物依据.
橘园·睡莲张华洁欧陆艺术之旅(三)
作者: 张华洁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欣赏   镀金   历史   佛母     造像风格   王朝  
描述: 到巴黎,去卢浮宫和奥赛是多数画者的必选.名声大,好东西多.但若有更多时间,橘园美术馆应该一往. 离卢浮宫不远,协会广场方向,绿荫空地靠近塞纳河岸.先是近旁的亨利·摩尔和罗丹的雕塑,随后是不高的方正现代建筑.入口朝着方尖碑的广场. 橘园并没有橘子.两侧玻璃幕墙使阳光漫射进简洁的展厅.地下一层,就近是卢梭的一幅大画.再进,见属于柴姆·苏丁(CHAIM SOUTINE,1894-1943)一个独立的空间.
香港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及其馆藏作品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欣赏   镀金   历史   佛母     造像风格   王朝  
描述: 卢浮宫于1204年由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Philippe Ⅱ Auguste)下令修建,最初用于存放王室财宝、武器及收押战俘.14世纪查理五世(Charles Ⅴ)首次搬入卢浮宫,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Ⅰ)入驻,修建了卢浮宫主体建筑卡利庭院,并开始了艺术品收藏. 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共和政府决定将收归国有的王室收藏集中于卢浮宫,并将其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目前卢浮宫拥有超过3.5万件藏品,涵盖雕塑、绘画、素描版画、美术工艺、东方文物、伊斯兰艺术、古埃及文物、古希腊罗马等8个门类.
隐士录:茧人三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欣赏   镀金   历史   佛母     造像风格   王朝  
描述: 梁绍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名满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从1988年开始,在天台山独自一个人养了27年的蚕.从隐居天台山开始,有两个理念始终贯穿着他的艺术作品:一是以生命作为创作主题,二是以蚕作为材质、那就是他不断发展着的其独特的“自然系列”、一方面,“自然系列”持续而详尽地表现了自然造化精挑细选的“原始”元素——竹子、蚕丝、蚕、水和云;另一方面,该系列也拓展了他的艺术形式,包括雕塑、装置、行为和多媒体,并诉诸中国和西方哲学,例如禅宗、佛教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立体坛城 稀世奇珍——院藏弘觉寺地宫佛塔
作者: 杜爱华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胜佛母   贯耳瓶   盖罐   青釉   瓷罐   南京牛首山   南京博物院   兽角   御用监   弘觉寺  
描述: 1956年7月14日,南京博物院得到通知,在南京著名的风景区牛首山峰顶的弘觉寺塔底层发现了地宫,随即派人前去勘察,发现该塔底层有一圆洞,圆盖已被揭起,盖的反面刻有花纹。圆洞下即是地宫。弘觉寺塔地宫里发现的文物有一座鎏金藏式佛塔,下面有雕刻花纹的须弥山形石座及上面供奉的佛涅槃像等物,佛塔四周还有瓷罐、兽角雕刻的佛像等(蔡述传:《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内发现文物》,《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第73页)。须弥山形石座呈方形,四角各放一个青花瓷罐,罐内有灵骨、合利等物。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釉盖罐、玉贯耳瓶,锡盒和银叉各一
郑和与永宣青花瓷
作者: 王健华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胜佛母   贯耳瓶   盖罐   青釉   瓷罐   南京牛首山   南京博物院   兽角   御用监   弘觉寺  
描述: 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初,世界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封建社会迎来了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兴盛时期。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君王,他站在封建社会的顶峰,居高临下,以欲与汉、唐相比隆的气势在永乐元年(1403年)对礼部宣称:“帝王居中,抚驭万方,当如天地之大,无不覆载。远人来归者,悉抚绥之,俾各遂所欲。”(《明成祖实录》卷二十三)他忠实地秉承太祖朱元璋对四邻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洪武二年(1369年)颁布的“皇明祖训”指出:“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朱元璋《皇明祖训》首章)成祖朱棣和宣宗朱瞻基继承太祖的外交方针,对海外诸国以德服人,“厚往薄来”,采取安抚驾驭各国的怀柔政策。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颁布了第二次出使西洋敕谕:“尔等祈顺天道,格尊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郑鹤声、郑一均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前往诸蕃国时也强调:“其各敬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七) 明代以前的历代君主都没有提出过与邻国“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主张,只有成祖和宣宗有如此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菏泽古沉船出土元代青花瓷
作者: 王守功   张启龙   李罘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胜佛母   贯耳瓶   盖罐   青釉   瓷罐   南京牛首山   南京博物院   兽角   御用监   弘觉寺  
描述: 菏泽古沉船出土元代青花瓷
南京弘觉寺塔地宫出土金铜尊胜塔像新考
作者: 廖旸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式塔   顶髻尊胜佛母   尊胜塔   李童   立体坛城  
描述: 明正统初年太监李童施入弘觉寺塔地宫的金铜塔为藏式形制,属善逝八塔中的尊胜塔,为目前内地发现的较早遗例。此塔保存有13至14世纪藏式塔的一些特征,某些元素也体现出汉藏艺术的交融,并为探讨善逝八塔形制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重要线索。塔瓶内设顶髻尊胜佛母雕塑坛城,实现了坛城与尊胜塔空间的完美配置,标志着尊胜佛母造像居中的塔形龛到完整塔形的变化。塔底座四隅所置盖罐或系坛城法器,或类似须弥座内纳藏黑财神像、珍珠宝石的做法,与西藏起塔制度有关。将这件作品与同时期李童在北京营建的法海寺尊胜陀罗尼石幢结合起来讨论,可窥见当时宫廷佛教信仰的特点与诉求。
清宫大白伞盖佛母信仰探析
作者: 马云华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伞盖佛母   乾隆   信仰   清皇室   福寿  
描述: 清代宫廷对白伞盖佛母的崇拜出现了显著的发展,特别在乾隆时期,除在宫中大量制作白伞盖佛母像外,还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寺庙制作供奉精美的绘画和雕塑,甚至专门兴建寺院来供奉白伞盖佛母像。其信奉目的和崇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尚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见诸文献。本文借助清宫档案及现存清代原状佛堂内白伞盖佛母的陈设情况,试图说明清代宫廷是将白伞盖佛母作为重要的福寿保护神来供奉的,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元代的信仰传统而是另有传承和发展。
布达拉宫金铜佛像精萃
作者: 王家鹏   来源: 中国西藏(中文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尼泊尔   西藏   绿救度佛母像   佛教文化   布达拉宫   中国   文化艺术   雕塑艺术   金铜佛像  
描述: 公元7世纪佛教由印度、汉地传入西藏,1300多年来藏族人民凭着他们的勤劳智慧与卓越的艺术天分,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辉煌的西藏佛教艺术,藏传金铜佛像作为雕塑艺术的一个主要门类,成就骄人,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之林中绽放着奇异光彩。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