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回归与后现代艺术——杨尧的油画
作者: 谭天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语者   生命之母   表现生命   中国现代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   现实主义   艺术精神   现实生活   后现代艺术   中国美术  
描述: 艺术总不能摆脱现实生活的约束,无论现代艺术中诸多流派怎样挣扎,不是牺牲就是俘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人和艺术都呼唤生命、渴望生命、依恋生命。现实生活是生命的载体,艺术回归现实生活就是回归对生命的依恋。 大地是生命之母,人类对生命的依恋,归根到底是对土地的依恋。杨尧作为一个油画艺术家,对这一点早就非常敏感:1984年,他那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的作品《赤土》,就是表现生命对土地依恋的代表作。一个裸露的山坡,天刚下过雨,南方的红壤颜色更红更艳,强烈的色彩具有极明显的个性。红土上一株幼松,雨后更是青翠欲滴,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命不嫌土地的贫瘠,在顽强地生长,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赞叹。其实,无论哪一类现代艺术,哪一种表现方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对生命本质在各种
中国当代油画现状不容乐观—写在“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之后
作者: 顾黎明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油画  
描述: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是中国油画学会成立之后主办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活动。可以说,此次展览征集作品之广泛,是历届油画展不能相比的。正是由于参选作品的大量涌现,我们才有机会较全面地看到中国目前油画发展的实际水平。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油画发展到今天的面貌,的确是个不易之举。尽管这样,我们仍不敢断言:中国油画开始了她的繁荣期;同样,我们也不敢妄言:中国油画正在走向世界。
杨卫油画作品
作者: 杨卫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组画   职业画家   中国人民   油画  
描述: 杨卫油画作品
宫立龙油画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96年   探戈   油画  
描述: 宫立龙油画作品
韦尔申油画作品
作者: 韦尔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96年   副院长   守望者   1956年   哈尔滨市   鲁迅   美术学院   黑龙江省   油画   研究生  
描述: 韦尔申油画作品
画中甘苦——吴云华的油画
作者: 钟涵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天地   唐山大地震   青年时期   吴云   鲁迅   中央美术学院   公民意识   写实主义   民族艺术   中国油画  
描述: 吴云华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中年油画家。作为东北大地哺育的儿子,他的艺术天地也主要在那里展开。他在青年时期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虎口夺铜》,是他尚未毕业时的处女作,即使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应当刮目相看。他所学的油画,也不外乎五十,六十年代大陆普遍推行的、以前苏联的写实主义方法为基本的路子。
林菁菁和“写意油画”
作者: 刘骁纯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书画   文化品格   语言特征   写意精神   现代绘画   构成意识   表现主义   林风眠   中国油画  
描述: 将中国文人书画中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油画中的构成意识融合在个人的创造之中,这曾是吴大羽、林风眠、关良等老一代油画家艰苦摸索了一辈子的课题。当前一批中青年油画家正以更大的活力、更新的思路开拓着、深化着这一课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方位,林菁菁是其中的一位。
试论闻立鹏油画艺术的美学特征
作者: 呼喜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艺术   闻一多   中国文化传统   共生美学观   中国油画  
描述: 一 宽大的胸怀,古今的借鉴 闻立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战士闻一多之子。父亲对绘画、篆刻、文学、诗词等方面的喜爱与精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因而,他勤奋好学,能博览群书,吞吐古今,对中国诗歌、书法、哲学、美学、文学等均有研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有独到的领悟和把握;对民族艺术是一往情深的热受。他提倡借鉴古今,提倡多风格、多流派的中国气派的油画。如果他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是不会有此见地的。为了接通
体积感:油画审美体系的核心——靳尚谊谈具象写实绘画的价值与生命力
作者: 翟墨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文化精神   巴尔蒂斯   审美需要   中央美术学院   现代艺术   绘画   中国文人画   魔幻现实主义   具象写实  
描述: 主持人语 造型艺术通常分为具象、抽象两大系统。每一系统下又有许多子系统。它们既平行又交叉、既互斥又互补地发展着,呈现出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视觉形态。艺术史证明,那种认为抽象必然取代具象、写意一定取代写实的看法,是一种脱离创作实际的线性思维的发展观。 新与好并不能划等号。屈服时尚反而会威胁创作自由。“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谢赫),“根本没艺术的赛跑,如果有的话,那我们最好还是记住龟兔赛跑的寓言”(贡布里希)。中外艺术史家的话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具象写实绘画的价值和生命力,以及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体系,它如何在历时传承和共时汲取中迎接挑战,继续发展,散怀扫俗。走向更好。
重返古典—小议刘亚明油画工作
作者: 陈孝信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画家   诱发因素   油画艺术   坦率的谈话   内容和形式   直接感受   大家都知道   德国   陌生感   日常生活  
描述: 重返古典—小议刘亚明油画工作
< 1 2 3 ... 42 43 44 ... 264 265 2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