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千年行旅:中国陶瓷外销记
作者: 吴所为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世界各地的各大博物馆中,安静地摆放着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这些穿越时光的器物,不知道曾经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不知道见证了多少沧海桑田,而今岁月变迁,然而它们依然安静。 无一例外地,它们都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在这些精美的瓷器中,有一些是中国与彼国曾经友好互通的历史证物,有一些是贸易往来的共同见证,中国瓷器,即是一张通往世界各地的文化名片,在这张名片上,印满了历史的灿烂光影,记载着那些如雾如烟的往事,记载着昔日瓷器的鼎盛辉煌。 海上陶瓷之路的开始 在唐朝,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迅猛,北方成功烧制出富丽堂皇,色彩斑斓的三彩瓷器,而邢窑的瓷器以釉色洁白、胎质坚细,品类丰富为主要特点而大受民间欢迎,在南方,越窑的青瓷以“如玉如冰”而著称于世,湖南的长沙窑成为生产釉下彩瓷器最多的地方。 在公元七、八世纪,世界上三大帝国鼎足而立,在西方是拜占庭帝国,在东方是大唐帝国,另外,还有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作为当时三大帝国之一,唐朝开放的气度和胸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这句唐诗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唐朝的风度和在域外享有的崇高威望。从公元七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公元八世纪前半叶,与唐朝有交往的国家从20多个增加到70余个。
平和窑明清青花外销瓷
作者: 欧阳希君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漳州窑是明未清初贸易瓷的主要产地,平和窑则是漳州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华南沿海明清时期一处重要的贸易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平和窑址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平和窑未发现之前,海外学者将漳州窑生产的瓷器称为“汕头器”(SWATOW),日本则称青花为“吴须”、“吴州染付”;将五彩瓷称为“吴须赤绘”,都归之为“华南窑系”或产地不明;将素三彩称为“华南三彩”,日本称为“交趾陶瓷”等。经文物考古部门的努力,部分谜底被解开。但尚有部分争议和未解之谜,需古陶瓷研究工作者及文物考古部门共同努力。 笔者从2002年以来先后考察平和县明清古窑址数十次,窑址附近的村民多次带路等,并帮助采集标本,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故如有大的动土(如植树、修路、山洪等)都会电话通知我。在此,我要再一次感谢他们。 平和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平原以西山区,古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置漳州府,元至治间(1321~1323年)析龙溪、漳浦、龙岩县地置南胜县,县治设今平和南胜镇,至正十六年(1356年)迁今靖城,更名南靖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朝廷准理学家王阳明所奏,取“寇平而人和之义”,析南靖、漳浦地置平和县。
八仙朝圣青花罐的鉴赏与解读
作者: 宋如海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八仙的神话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元素。 “八仙过海”“八仙朝圣”“暗八仙”等也因之成为我国瓷器上最受人喜爱的重要纹饰之一。它之所以普及率这么高,这和明嘉靖皇帝崇道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八仙朝圣青花罐的鉴赏作一些探索与研究。不当之处请大家赐教。 数年前,余在青城山麓收藏了一件青花瓷罐。该罐高23公分,口径13.5公分,罐腹正面画着一个高台山,高台四面悬崖绝壁,前方有一条上天梯,右侧有一座送仙桥,左侧悬挂着串串人参果,在罐肩画着许多苍松和远山,太上老君磐脚坐在高台之上,左面摆着香炉,正在焚香诵经,老君左侧依次排列着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兰采和,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等八个神仙,他们外着兰色道袍,里穿白色内衣,一个个神采弈弈,潇潇洒洒,喜形于色,向仙山行进,去朝拜道教至尊太上老君。纹饰布局严谨,画面饱满,错落有致,生动活泼,虽用一色青料,却通过釉的浓淡轻重,达到色分五彩,把内容层次和人物特色很好地展现了出来。瓷罐青花色泽浓翠艳丽,白釉白里泛青,釉面肥润,口沿酱黄,器底为沙底,有跳刀痕,火石红与铁锈斑,皮壳包将明显。
康雍乾三朝外销瓷精品欣赏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康熙 五彩荷花纹图盘 ◎ 康熙青花矾红仕女婴戏图盘 ◎ 康熙 五彩雉鸡洞石花卉纹罐
成都地区出土的明代刻款瓷器
作者: 伍秋鹏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天启青花花卉纹碗标本)。 在成都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中,有部分瓷器带有严格意义上的刻款。目前所见器型主要是盘和碗,款识文字用刀具刻成,笔法遒劲,笔画较粗且深入胎骨,刻款位置多数均在器物外底足中心。
2011年春拍行情速递
作者: 王凤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继2010年的高歌之后,又在2011年的春拍中迎来开门红。在这之前,许多人担心艺术品市场亿元拍品的屡出会成为市场经济泡沫的前奏,但纵观今年各大机构的春拍行情,似乎又印证了在中国历史
四川眉山唐代城址出土瓷器鉴赏
作者: 伍秋鹏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到底。第②层为唐代文化层,土质较紧,为黄灰色粘土(个别区域为灰黑色土),厚约1米,包含物有唐代砖瓦、碗、盘、罐、盏、壶等陶瓷碎片、兽骨。部分范围内有大量的瓦砾堆积。 遗址内发现唐代水井1口,位于遗址西北方
纪年墓出土物并不证明该物就是该纪年的制品
作者: 杨希伟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收藏》杂志2010年第3期赖金明、万水标两位先生发表文章《江西纪年墓出土的龙泉青瓷》,对一件龙泉青釉烛台(图1)作了如下介绍: 此器出土于江西省永修县柘林水库明正统九年(1444年)魏源墓。魏源字
收藏,尚美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当收藏这种人类活动进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视域,我们看到,收藏的本质是文化,不管是收藏过程中的藏、赏、玩、鉴本身,还是由收藏引起的其他文化现象。在当前收藏文化兴起的情况下,其发展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收藏文化建设的最新路径,我们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构建和谐,让世界更美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收藏,是一种美的发现,并由此而生尚美之心。 收藏过程中藏、赏、玩、鉴,大体说来,即是:藏纳万物——赏获美感——玩得情致——鉴识真伪。这个过程不正是美的本身吗?不正是发现美吗? 瓷器一直是收藏视野下的大项和热点。本期,平和窑明清青花外销瓷,让我们了解平和窑青花外销瓷的来龙去脉及平和窑的瓷业状况,古朴素雅、白底黑花的坡地窑带给我们以赏心悦目的美的感受,还有浑厚圆重的唐瓷,从中窥见曾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大帝国——盛唐的辉煌胜景和不朽传说,还可以在小巧袖珍的明代青花“牛眼杯”中感受到蜀地浓烈的酒风酒韵。
“微观观测学”
作者: 谢长久   杨希伟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编者按:传统“眼学”和现代“科学仪器检测”一直是流行藏界被广泛使用的鉴瓷(尤其是青花瓷器)方法,而在此二种方法之外,本文作者提出“微观观测学”,力倡三学并举,试图解码元、明青花瓷器釉下秘密,作为一种鉴瓷方法,刊发于此,以供探讨! 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李辉炳先生不久前问世的新著(《青花瓷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一书,对陶瓷鉴定方法作了这样的论述:“陶瓷鉴定学的研究是一门艰辛的学问。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引进现代科技,仿制或伪造陶瓷,混淆视线,牟取暴利,这给陶瓷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除了对过去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科学总结外,还要引进新的科学检测手段,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正如中医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法、西医用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一样。手段不同,目标一致。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可以说已经成为文物鉴定的一个大趋势。”这既是对陶瓷鉴定只靠“眼学”一学独尊亘古不变方法的大胆挑战,同时又指明了未来陶瓷鉴定学的目标和方向。 难能可贵的是,李辉炳先生不仅注重陶瓷鉴定的理论研究,也特别重视陶瓷鉴定的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克服年纪大视力受限等困难,运用新的鉴瓷手段,对元代青花瓷器釉下铁锈斑微观痕迹状态进行细致观察,排比分析,在新著中提出了自己不同以往的独到见解。
< 1 2 3 ... 1789 1790 1791 ... 1825 1826 18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