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081 条
-
幅小而意境深——王义胜国画新作《风雪行》读后
-
作者:
苗波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精神状态
国画
严寒季节
时代气息
辽宁省
自行车
地方特色
美术作品
风雪
-
描述:
王义胜的国画工笔人物画《风雪行》是一幅高仅尺许.长不及五尺的小幅横条作品。它引人注目.发人情思.清新朴实。亲切感人.画出了东北严寒季节银装素裹的魅人景致和人们建设四化的一股热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已被评为辽宁省一九八二年优秀美术作品之一。(见本期画页)
-
紫禁城内御花园的"石子画"
-
作者:
张世芸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吉祥图案
渔家乐
带形
十八学士
子币
争奇斗妍
什样锦
清代皇帝
榴开百子
五福捧寿
-
描述:
故宫御花园,是清代皇帝游憩赏玩的地方。里面有苍翠欲滴的青松翠柏,有富丽堂皇的轩、阁、亭、台。至于玲珑假山、修竹盆花,莫不精雕细琢、陈列俨然。特别是回环园内的石子甬路,由五色匀称的石子缀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只要细心观看,就会发现一个争奇斗妍的大千世界,其中有花卉、人物、博古、建筑、飞禽
-
诗如神龙
-
作者:
魏昌佐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执信
洪升
谈龙录
见其
中国古代文人
神韵说
见龙
神韵派
禅家
诗法
-
描述:
中国古代文人论诗文,往往像禅家的斗机锋,妙喻成文,饶有情趣。《谈龙录》记载了一个有名的故事:有一天,洪升、赵执信、王士祯在一起讨论诗法。洪升说:'诗跟龙一样,有首、尾、爪、角、鳞、鬣,缺了一种,就不能算是真龙。'王士祯笑笑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它在云雾之中,时露一鳞一爪,哪里看得见龙的全体?那具备全体的,不过是雕塑绘画的龙罢了。'赵执信听了之后,则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一定的形体,人们恍忽看见的,只是它的一鳞
-
影艺掇拾二则
-
作者:
益华
桂森
来源:
文谭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稚拙
色调
怪物
虚实相映
含糊不清
情节的生动性
外沉
影片
写真
油画
-
描述:
〔童言写真倍亲切〕日本影片《泥之河》以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了解世界,虽然幼稚,却格外真切细腻;好象一幅幅色调凝重的油画,使人更注意它生动的细部.尤其它以孩子的口来诉说、解释生活的艰辛,虽然稚拙,甚至含糊不清,却格外沉痛深切.喜一向信雄讲河中有吃人的怪物,这正是
-
“我”的眼睛与我们的眼睛--第一人称的启示
-
作者:
董运庭
来源:
文谭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刘邦
交叉点
发现美
小英子
"景"
作品
完全相同
罗丹
观察生活
-
描述: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认为:"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他还有一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眼睛要透过纷纭繁杂、扑朔迷离的现象去发现美,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我"-第一人称写的作品中的人物,却往往独具慧眼.很多成功之...
-
青瓷莲花尊
-
作者:
杨文和
范世民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版
装饰作用
历史博物馆
莲花纹
青瓷
纹饰
运用
上蔡县
出土
河南省
-
描述: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青瓷莲花尊一件(图版捌:2),传为河南省上蔡县出土。这件蓬花尊侈口,圆唇,长颈,丰肩,圆腹,高圈足。高49.5、腹经31、口径16.6、颈高13.5、足高8.8、足径16.3厘米。尊的体极高大,装饰瑰丽,釉色晶莹,运用了雕刻、堆塑、模印、贴花、划花等多种工艺技法。青瓷莲花尊器身上下遍布纹饰,颈中部
-
北京市出土明隆庆青花鱼藻盘
-
作者:
高桂云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浮萍
盘底
莲叶
水草
游鱼
胎骨
隆庆年间
青花
内纹饰
出土
-
描述:
1982年11月,北京东直门外香河园三号水源一厂工人挖菜窖取土时,在距地表1米探左右发现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款青花鱼藻盘一件,出土时盖在骨灰罐上(图一)。盘高3.7,口径20.7、底径
-
元青花缠枝牡丹罐
-
作者:
胡振祺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大罐
青花瓷器
山西
牡丹
省博物馆
胎骨
元代
专家鉴定
腹部
-
描述:
山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代青花缠枝牡丹大罐,经专家鉴定为元青花器。罐高28、口径20.9、底径20.4厘米,圆口,短颈,广肩,大腹,腹部上鼓下收,平底,矮圈足。胎骨白细,上薄下厚,除外底和内肩外,遍施白釉,青花略带暗色。腹饰
-
豪欠营第六号辽墓若干问题的研究
-
作者:
吉成章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网络
乌兰察布盟
丧葬礼俗
面具
首次发现
铜丝网
契丹人
契丹族
辽墓壁画
女尸
-
描述:
1981年10月,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在豪欠营村湾子山的第六号辽墓中清理出一具女尸。女尸身穿铜丝网络和多层葬服,脸戴鎏金铜面具。这在内蒙西部地区是首次发现。有关方面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初步研究,综合报告于下。一契丹人的葬俗契丹人的丧葬礼俗,在《辽史》、《契丹国志》等文献中多有记载,但限于上层统治者,或语焉不详。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记载较详:"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入目为‘帝把’,信有之也。"这里说明了契丹人
-
山东省博兴县出土一批北朝造像
-
作者:
常叙政
李少南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省
雕刻
白瓷
造像碑
博兴县
素烧
北朝
出土
菩萨
发愿文
-
描述:
1976年3月,山东省博兴县张官大队社员在推土垫房基时发现了一批北朝造像。造像质地有青石、白石、白瓷素烧;形态有单躯、三躯;大多为圆雕、高浮雕。造像出土时整齐地排列在土坑内。文物管理人员赶到时,现场已被破坏。大部造像散失,后收回七十二件。计有造像碑一件、石造像二十四件、模印白瓷素烧造像四件、佛头九件、菩萨头九件、模印白瓷素烧菩萨头一件、造像座十二件、模印白瓷素烧造像座二件、带足榫十一件。现择部分较完整的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