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6606 条
-
“复仇”的油画
-
作者:
小柯
来源:
青少年科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清洁工
原因
管理员
圣彼得堡
油画
-
描述:
1999年.对圣彼得堡遗产博物馆的清洁工日采科夫来说是痛苦的一年,就是在这一年.与他相依为命的叔父.因不明原因的疾病永远地离开了他。弥留之际.叔父握着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是被那幅油画杀死的……在我之前的几个油画管理员.都死于原因不明的病症…传说那幅油画里附着一个死魂灵.在博物馆里.谁也不愿做正厅管理员……当时我还不信……没想到这次轮到我了…“
-
脸上的岁月:观罗中立油画《父亲》
-
作者:
徐丽
来源:
青少年日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中立
《父亲》
油画
-
描述:
是什么样的细流?重重沟壑在他的额头要多少次的重叠阳光的芬芳才能印满他的脸庞
-
第二届全国少年书法临帖大赛二等奖小书家专栏
-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用笔
练习
初学
出纸
性格
范本
吸墨
碑帖
讲稿
精神
-
描述:
我1997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9岁时进入植艺书苑学习书法,师从郭振同老师。自参加学习以来,我多次参加全国级别的少儿书法大赛,曾荣获冰雪情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比赛金奖、第五届墨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作品电视网络展评现场决赛银奖、第六届墨彩杯全
-
任重道远 骎骎前行
-
作者:
谷松章
谷国伟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见证
佛造像
浅浮雕
书法发展
造型能力
艺术价值
比丘
南北朝时期
节奏
-
描述:
李学峰,1957年生。1977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分配到河南美术出版社工作至今。现任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青少年书法》杂志主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
韦斯琴书画作品展在安徽省博物馆展出
-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
描述:
“且听风云吟·韦斯琴书画作品展”于3月26日在安徽省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韦斯琴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105幅,其中有精致的工笔花卉小品,也有巨幅山水画作。而以书法为世人知晓的韦斯琴,在此次展览中,书法力作纷呈,有典雅的小楷册页、手卷,更有隽永的行书小品,
-
老墙印说·万里一条铁
-
作者:
赵熊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
描述:
最初看到这句话时,心里就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立刻又联想起古代书论中“横如长空阵云”的说法。 “万里一条铁”的意思是没有妄想,始终混如一体。其属禅语一类,语出佛典《人天眼目》卷二。我于佛教并没有研究,只是对素有“棒唱”之称的禅语有兴趣,经常撷句入印。书论中所谓的“横如长空阵云”是比喻,毕竟有自然界的物象所在,而古代没有铁路,真不知道当时的禅师怎能有如此宽弘的想象力。当然,这句禅语和铁路了无关系,只是容易引起联想罢了。 随手用笔钩画印稿,很快确定用无边框的朱文形式来创作。不设置边框,或能较好地体现词语宽博的气度;用朱文形式,是想到了汉印,想到了汉印的封泥墨拓效果(也是我二十年前曾研究过的一个课题)。 “汉印以白文居多。”其实这是后世人的认识。秦汉时用印钤于泥封,讲究的是带有浮雕效果的“阳文”形式,所以,封泥拓本应该更近于汉人的追求。出土于地下的封泥,因其年代久远,水掩土埋,表面磨损,难免失真。以旧时谱籍所载,其线条或模糊或残损,虽然有圆浑气象,却不能准确反映汉印精神。上海博物馆曾将所藏古玺印制为封泥,以墨精拓,使我们得见汉印真精神。(可参见《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其笔画瘦挺劲健,四周虽无边框,却具完整形象,使我们对汉印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有模仿的成分在内;创作,则是在学习基础上进行,其中仍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但更应着眼于融会贯通,着眼于滋生新意。“万里一条铁”印以平直画为骨架,取汉印字形法度。缘于平直取势呈静态,而“静”太甚则易板滞,所以平直间略变敲侧,其中兼用隶书笔势,使印面生成动态。静中寓动是求对比变化,静为主,动为辅,比例不能失调。就线形变化而言,又有“形”和“势”的分别:粗细、光涩、平攲之类属于“形”之变,而斜与曲则为“势”之变。“势”之变要比“形”之变来得强烈,故在运用中要从整体着眼,斟酌施加。另外,章法中适当的虚实处理,能使印面生成呼吸,既能呼吸,则有生气,也是变静为动的一种必要手法。
-
学养如醇 笔挟风云——追忆岭南书法名家普景充先生
-
作者:
丘仕坤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
描述:
丘仕坤 哀思悠悠的清明节,是纪念逝者的时节。在2010年这个特殊的日子,自然而然思忆起逝去的岭南书法前辈,曾景充先生便是其中一位。2009年1月14日,年高德劭的岭南书法名家曾景充先生
-
小小书家
-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
描述:
香港回归十周年“金紫荆奖”少儿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11月“全国少年书法临帖评级大赛”优秀奖;2008年1月“全国第六届银杯青少年书法大赛”少午组三等奖;2008年12月“第二届全国少年书法大赛”优秀奖;2009年8月“第二届全国少年书法临帖大赛”三等奖。
-
双璧悬日月——《洛神赋》类文嘉书同赏析(下)
-
作者:
贾晓红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
描述:
贾晓红 《洛神赋》作为千古美文,受到无数书家的青睐,历代书家对它进行了不同书风的演绎,彰显了书家鲜明的个性。其中以王献之的“十三行”最为著名,赵孟颊、祝允明、董其昌、姚绶等书家也都进行过倾心创作,宋高宗赵构也有《洛神赋》草书作品传世。 《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品,结体宽绰飘逸,字势端庄雍容,神态清丽绝俗,为小楷中的精品。虽屡经传递,散佚大半,仅存十三行,但字字神秀,疏爽多姿,潇洒简澹,墨彩飞动,尽显小王楷书风采。 书法史上以大王作为古今分水岭,钟、张古质,二王妍美,献之作为羲之第七子,虽师法钟、张、右军,但师古创新的面貌十分清晰。就存世的十三行楷书来看,与钟繇的《宣示表》相较,献之虽然也用直笔入楷,取法钟繇的痕迹十分明显,但钟的线条更具古隶意,方笔多,笔法天真烂漫,意趣盎然,墨色高古,犹如稚童,尚未受到礼法的束缚。献之的用笔,虽然吸取了西汉古隶的笔意,但更多的则是承继了羲之书风,只是改革了其父的圆转流便,变其父的内敛含蓄为奔放神骏,楷书在献之笔下,已有明确的法度,揖让有序、奇正相生,犹如翩翩少年,风神天成,潇洒脱俗,尽去青涩,初显温文。从中可读到唐楷之先声,但较之唐楷之法度森严、气势恢弘、庙堂气息浓郁,献之楷书则发自天然,尊重个性,超然物外,生机勃发,观之更令人难以忘怀。 以钟、张为杠杆,以羲之为支点,献之完成了书法史上的变体,作为继大王之后最重要的书家,承上启下,开辟并引领其后的书法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 赵孟烦就是受献之影响较明显的书家。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赵氏47岁时创作了行书《洛神赋》,原作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作品为纸本,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赵氏为宋皇室宗亲,早时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师法“钟王诸家”, 虞集称赞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谐《圣教序》而入其室”。赵书《洛神赋》结体介于行楷之间,妍美流畅,端正灵秀,布局密中见疏,出入于王氏父子之间,但又处处呈现出自家面貌,点画丰腴,连笔轻捷,飘逸圆润中具俯仰起伏,显示出赵松雪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明代董其昌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名家书风,用笔拙中带秀,布局疏朗,力追古法,用墨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洛神赋十三行补》,通篇神性贯注,了无松散疲沓之感,有板有眼但轻松自然,婉约幽雅,欢快轻松,袅袅婷婷,有余音绕梁之感,“六体”与“八法”在董香光的笔下无所不精,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者,丰姿神采,飘然欲仙。 宋高宗赵构也曾创作过<洛神赋》。赵字 为绢本,纵27.9厘米,横3 9 8厘米,现藏辽 宁博物馆,是高宗56岁以后作品,笔法洒脱 婉丽,温和蕴藉,自然流畅,直逼晋人风韵, 充分展现了书家晚年的创作风格。 盘点书法史上这几件光彩照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书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交织的过程,它的形质越来越精美,法度越来越完备,但是晋却开启了变革的先声。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王献之。献之认为书贵变道,要突破往法,另辟天地,并身体力行,对章草进行了变革,实践中创作出了“一笔书”,从而改变了章草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生发的特点,为书法表现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献之书学思想高超,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在其父“中和雅正”的审美格调上,另辟“险”、“奇”之境,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更丰富多彩,尊重个体创作,生机盎然,清新活泼。献之淡泊名利,热爱自然,探求哲理,创作发自内心,“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 书法作为“见一字而知其心”的线条艺术,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至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晋人的书法精神,至今仍引领着后世书家孜孜不倦地学习效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字协会)
-
背着书包去上班,九岁女孩在社区“当官”的六十天
-
作者:
红雨
来源:
青少年与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培训班
社区主任
重庆市
书包
小学三年级
上班
女孩
居委会
-
描述:
宋玉洁,小名英子,9岁,重庆市大渡口钢花小学三年级(三)班学生。与往年不同的是,她今年的暑假过得五彩缤纷,缤纷不是来自于培训班、网络和电视,而是来自于社区,她竞选上了居委会的“小官”——新山村光治社区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