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金农临《华山庙碑》
作者: 陶元强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碑刻   《礼器碑》   北京故宫博物院   拓本   华山   金农   嘉靖年间  
描述: 《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四年(161)四月刻。此碑是与《礼器碑》齐名的汉代经典碑刻,有汉隶典范之美誉。原碑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年间(1555)毁于地震。碑虽然毁了,幸好有原石拓本传世,拓本有四种:即宋拓本“长垣本”,后归日本私人所藏;“华阴本”和“四明本”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玲珑山馆本”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
高轩访童
作者: 张奇   张九玉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碑刻   《礼器碑》   北京故宫博物院   拓本   华山   金农   嘉靖年间  
描述: 高轩过1 唐·李贺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2。 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3。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4。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5。 庞眉书客
书法大赛有感
作者: 周智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少年   书法   大赛  
描述: 我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少年书画现场大赛”,与七百选手共比于大厅之中。本来我信心十足,途因心焦与不在意致使与大奖失之交臂,只得了铜奖,不胜感叹。奇人之多——有龙飞凤舞,具有独特意蕴的草书;有小巧玲珑,工整得不像话的楷书。我竞拿不出什么与他们相比。
始平公造像记
作者: 李樯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思成   洛阳龙门石窟   古阳洞   北魏孝文帝   造像记   光禄大夫   州刺史   太武帝  
描述: (《始平公造像记》刻造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九月十四日,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之古阳洞中,为“龙门二十品”之一。此造像及题记是当时的僧人慧成,为他俗家死去的父亲始平公而造。“愿亡父神飞三界,智周十地。”所以额题“始平公像一区”。据此题记,知始平公生前曾任“使持节光禄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但始平公未著名姓。梁思成(《中国雕塑史》以为“慧成实太武帝玄孙,与孝文帝为从兄弟”。
韦斯琴书画作品展在安徽省博物馆展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描述: “且听风云吟·韦斯琴书画作品展”于3月26日在安徽省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韦斯琴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105幅,其中有精致的工笔花卉小品,也有巨幅山水画作。而以书法为世人知晓的韦斯琴,在此次展览中,书法力作纷呈,有典雅的小楷册页、手卷,更有隽永的行书小品,
老墙印说·万里一条铁
作者: 赵熊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描述: 最初看到这句话时,心里就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立刻又联想起古代书论中“横如长空阵云”的说法。 “万里一条铁”的意思是没有妄想,始终混如一体。其属禅语一类,语出佛典《人天眼目》卷二。我于佛教并没有研究,只是对素有“棒唱”之称的禅语有兴趣,经常撷句入印。书论中所谓的“横如长空阵云”是比喻,毕竟有自然界的物象所在,而古代没有铁路,真不知道当时的禅师怎能有如此宽弘的想象力。当然,这句禅语和铁路了无关系,只是容易引起联想罢了。 随手用笔钩画印稿,很快确定用无边框的朱文形式来创作。不设置边框,或能较好地体现词语宽博的气度;用朱文形式,是想到了汉印,想到了汉印的封泥墨拓效果(也是我二十年前曾研究过的一个课题)。 “汉印以白文居多。”其实这是后世人的认识。秦汉时用印钤于泥封,讲究的是带有浮雕效果的“阳文”形式,所以,封泥拓本应该更近于汉人的追求。出土于地下的封泥,因其年代久远,水掩土埋,表面磨损,难免失真。以旧时谱籍所载,其线条或模糊或残损,虽然有圆浑气象,却不能准确反映汉印精神。上海博物馆曾将所藏古玺印制为封泥,以墨精拓,使我们得见汉印真精神。(可参见《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其笔画瘦挺劲健,四周虽无边框,却具完整形象,使我们对汉印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有模仿的成分在内;创作,则是在学习基础上进行,其中仍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但更应着眼于融会贯通,着眼于滋生新意。“万里一条铁”印以平直画为骨架,取汉印字形法度。缘于平直取势呈静态,而“静”太甚则易板滞,所以平直间略变敲侧,其中兼用隶书笔势,使印面生成动态。静中寓动是求对比变化,静为主,动为辅,比例不能失调。就线形变化而言,又有“形”和“势”的分别:粗细、光涩、平攲之类属于“形”之变,而斜与曲则为“势”之变。“势”之变要比“形”之变来得强烈,故在运用中要从整体着眼,斟酌施加。另外,章法中适当的虚实处理,能使印面生成呼吸,既能呼吸,则有生气,也是变静为动的一种必要手法。
学养如醇 笔挟风云——追忆岭南书法名家普景充先生
作者: 丘仕坤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描述: 丘仕坤 哀思悠悠的清明节,是纪念逝者的时节。在2010年这个特殊的日子,自然而然思忆起逝去的岭南书法前辈,曾景充先生便是其中一位。2009年1月14日,年高德劭的岭南书法名家曾景充先生
小小书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描述: 香港回归十周年“金紫荆奖”少儿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11月“全国少年书法临帖评级大赛”优秀奖;2008年1月“全国第六届银杯青少年书法大赛”少午组三等奖;2008年12月“第二届全国少年书法大赛”优秀奖;2009年8月“第二届全国少年书法临帖大赛”三等奖。
双璧悬日月——《洛神赋》类文嘉书同赏析(下)
作者: 贾晓红   来源: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安徽省博物馆   书法   展览   小品   斯琴   行书   书画作品展  
描述: 贾晓红 《洛神赋》作为千古美文,受到无数书家的青睐,历代书家对它进行了不同书风的演绎,彰显了书家鲜明的个性。其中以王献之的“十三行”最为著名,赵孟颊、祝允明、董其昌、姚绶等书家也都进行过倾心创作,宋高宗赵构也有《洛神赋》草书作品传世。 《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品,结体宽绰飘逸,字势端庄雍容,神态清丽绝俗,为小楷中的精品。虽屡经传递,散佚大半,仅存十三行,但字字神秀,疏爽多姿,潇洒简澹,墨彩飞动,尽显小王楷书风采。 书法史上以大王作为古今分水岭,钟、张古质,二王妍美,献之作为羲之第七子,虽师法钟、张、右军,但师古创新的面貌十分清晰。就存世的十三行楷书来看,与钟繇的《宣示表》相较,献之虽然也用直笔入楷,取法钟繇的痕迹十分明显,但钟的线条更具古隶意,方笔多,笔法天真烂漫,意趣盎然,墨色高古,犹如稚童,尚未受到礼法的束缚。献之的用笔,虽然吸取了西汉古隶的笔意,但更多的则是承继了羲之书风,只是改革了其父的圆转流便,变其父的内敛含蓄为奔放神骏,楷书在献之笔下,已有明确的法度,揖让有序、奇正相生,犹如翩翩少年,风神天成,潇洒脱俗,尽去青涩,初显温文。从中可读到唐楷之先声,但较之唐楷之法度森严、气势恢弘、庙堂气息浓郁,献之楷书则发自天然,尊重个性,超然物外,生机勃发,观之更令人难以忘怀。 以钟、张为杠杆,以羲之为支点,献之完成了书法史上的变体,作为继大王之后最重要的书家,承上启下,开辟并引领其后的书法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 赵孟烦就是受献之影响较明显的书家。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赵氏47岁时创作了行书《洛神赋》,原作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作品为纸本,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赵氏为宋皇室宗亲,早时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师法“钟王诸家”, 虞集称赞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谐《圣教序》而入其室”。赵书《洛神赋》结体介于行楷之间,妍美流畅,端正灵秀,布局密中见疏,出入于王氏父子之间,但又处处呈现出自家面貌,点画丰腴,连笔轻捷,飘逸圆润中具俯仰起伏,显示出赵松雪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明代董其昌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名家书风,用笔拙中带秀,布局疏朗,力追古法,用墨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洛神赋十三行补》,通篇神性贯注,了无松散疲沓之感,有板有眼但轻松自然,婉约幽雅,欢快轻松,袅袅婷婷,有余音绕梁之感,“六体”与“八法”在董香光的笔下无所不精,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者,丰姿神采,飘然欲仙。 宋高宗赵构也曾创作过<洛神赋》。赵字 为绢本,纵27.9厘米,横3 9 8厘米,现藏辽 宁博物馆,是高宗56岁以后作品,笔法洒脱 婉丽,温和蕴藉,自然流畅,直逼晋人风韵, 充分展现了书家晚年的创作风格。 盘点书法史上这几件光彩照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书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交织的过程,它的形质越来越精美,法度越来越完备,但是晋却开启了变革的先声。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王献之。献之认为书贵变道,要突破往法,另辟天地,并身体力行,对章草进行了变革,实践中创作出了“一笔书”,从而改变了章草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生发的特点,为书法表现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献之书学思想高超,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在其父“中和雅正”的审美格调上,另辟“险”、“奇”之境,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更丰富多彩,尊重个体创作,生机盎然,清新活泼。献之淡泊名利,热爱自然,探求哲理,创作发自内心,“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 书法作为“见一字而知其心”的线条艺术,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至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晋人的书法精神,至今仍引领着后世书家孜孜不倦地学习效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字协会)
苦难是金
作者: 晓军   来源: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耗   大后  
描述: 小时候,常常在山间小路追逐那五彩缤纷的蝴蝶,望着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羡慕不已。 长大后,才知道蝴蝶有着苦难的历史,为了获得生命的美丽,它把自己打入地下,周身裹在一个不见天日的囚笼里,承受着痛苦的煎熬…… 人生如同蝴蝶,要想获得生命的美丽,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