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我塑饶公像(特约专稿)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散文(海外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香港中文大学   文化   塑像   书法   相似之处   图书馆   雕塑   季羡林   章回小说  
描述: 饶宗颐先生,一代文化大师。学界尊称他为"饶公",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南饶北季"。从长相上看,二老确有惊人相似之处,气息上更是融通,谦和而内蕴骨力,仿佛古代章回小说中的高人、仙人。
人间烟火·一件衣裳一个春天
作者: 李娟   来源: 散文·海外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香港中文大学   文化   塑像   书法   相似之处   图书馆   雕塑   季羡林   章回小说  
描述: 李 娟 街头一对情侣,男孩用手臂揽着女孩纤细的腰身,甜蜜地说着笑着,一会儿,就旁若无人地在女孩脸上亲吻一下。他仿佛一只漫步山间的小鹿,口渴了,立在清清的溪水边啜一口水喝。其实,爱情,永远是人间最香甜的甘露,不是吗? 菜市场里,见穿花裙子的女孩子买了一把西芹,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束美丽的花。这把西芹可以入菜,也可以插在盛满水的玻璃瓶中当花儿一样养着。花样年华里,不论是芹菜,菠菜,鲜花,爱情,磨难,喜悦,都可以抱成一束鲜花。一位满头华发的老妈妈手里也提着一捆芹菜,却像是拿着一把扫帚。白发苍苍的岁月,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穿越世间风霜雨雪,所有一切,芹菜,鲜花,苦难,悲伤都会泰然处之。这就是人生。 一个小宝宝躺在天蓝色的婴儿车里,白嫩的手臂像胖胖莲藕一样。水蜜桃似的脸颊,握着的小粉拳往嘴里塞,吃得津津有味,香甜至极。口水像清泉一样流淌着,绵绵不断。 四五岁的小男孩坐在板凳上,另一个木凳捧在手里学开车。稚嫩的童音唱着,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么乖的孩子,不打扰母亲卖菜,知道自己独自玩耍。再回头看看他,瘦瘦的小脸上,一双眼睛迷茫地望着天空,原来,他的眼睛竟然是盲的。我的内心一阵阵痛楚,可怜又孤单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朋友,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他能否看得见晴空和云朵? 冬日的午后,有了一点点温暖的阳光,路边有位婆婆坐在矮凳上缝制小孩的棉衣。她面前摆放着几件桃红色的小棉衣,翠绿的小棉裤,桃红配柳绿,分外的美。温暖的棉衣,如同小时候奶奶给我做的棉衣,那么贴心、朴素、柔软,那是尘世给我的第一缕温暖。也是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奶奶常坐在院子里为我缝棉衣,一针一线,皆是疼爱。屋檐上一串串冰凌在阳光下慢慢融化,一点一滴落下,洒了一地的珍珠。我伸出手去接一颗颗珍珠,奶奶就在身后唤我的小名,不要玩水,小心冻手。 一回头,就看见缝衣服的老人正低下头一针一线地缝着,一会儿,抬起手臂在白发上篦了篦针,迟缓的动作,银霜的白发,慈祥的模样,那么像我的奶奶。望着她,泪湿了眼角。 我喜欢在卖梳子的店里流连,门前立着一副对联:不负如来不负卿;不孤枕来不断肠。前一句“不负如来不负卿”竟是仓央嘉措的诗句,后一句是店家自己撰写的吧。爱她,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她,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是佛语,是真言。女子的秀发,寸寸青丝,寸寸情丝,皆是相思。他的情诗流传了几百年:第一不见最好,免得神魂颠倒,第二不熟最好,免得相思缠绕……见与不见,爱的喜悦和疼痛,泪水和欢颜,令我的心一瞬间变得云朵一般柔软。 商场里有一种化妆品,牌子写着:她喜爱。真喜欢这几个字,执著的,痴情的,迷恋着,一意孤行,心驰神往。如同一个女子心里甜蜜而忧伤的爱情,心心念念,抵死缠绵。能与有情人镂心刻骨地深爱一场,只要她喜爱,哪管那份爱,是劫难,还是情缘? 街上遇见两个女人打架,中年女人撕扯着年轻女子的农服,骂不堪入耳的话。大意是年轻女子勾引了自己的老公。年轻女子顶着一头金黄的波浪,装束时髦而俗气,她一边整理衣服,一边骂中年的女人:你今天回去就挨打,看你老公不打死你!中年女人一边走,一边回过头回答:我挨打我愿意,我挨打我愿意!围观的众人都笑了,这真是人生的一种悲哀。连挨打也是因为她有资格,连挨打也是因为爱。 华灯初上的时候,在江边散步,灯影摇曳,水光潋滟。江边的安澜楼仿佛沉浸在梦中。音乐像一道虹影从远处飘来,是一曲《春江花月夜》,流水一样美。江边小路上走来一对老人,微微驼着背,手牵着手,迈着瞒跚步履,不离不弃。想起台湾的原住民,他们将妻子唤作“牵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人间的另一种烟火,也是最温暖的烟火吧。 (选自2010年第4期《华夏散文》) 一件衣裳一个春天 作家董桥说,干净是好的,人和文都一样,要干净,像屠格涅夫,像初恋。读这些文字就想起白色的衣衫。白色的衣服适合初恋时期的女孩穿,因为她没有沾上一点人间的烟火气。雪为肌肤,花为容颜,洁白的衣裙,不盈一握的腰身,最好再梳着一袭乌黑如瀑的长发,冰清玉洁的美。电影《梅兰芳》中,年少的梅兰芳穿一袭白衫,暮色深沉时走在灰墙灰瓦的街巷上,背影竟就着一种飘逸的美。我以为,只有他那样的男子,才能将白衣穿得如此洁净无邪,超凡脱俗。 衣服的颜色,我除了喜欢白色、藕荷色再就是蓝色了。蓝色有着一丝忧郁和薄凉的美,又仿佛一缕诗魂。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想起秋水的蓝,天际的蓝,水中的青草,秋虫的呢喃,垂柳的倒影,离别的箫声。让人想起“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仿佛看见一位江南采莲的女子,穿一件白地蓝花的衣衫,尖尖的下巴,水一样的眼眸,美如水乡的一尊青花瓷。那女子荡着一叶小舟,划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红色我不大喜欢。但是,红色象征着俗世生活的喜气和美满。正如《红楼梦》中一回,天地间一派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身后的丫环怀里抱着几枝从栊翠庵采来的红梅。贾母笑着问,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她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什么?众人笑道,这就像老太太房中挂着的那幅《双艳图》。所以,人在年老的时候就喜欢大红大紫的颜色,不为别的,就觉得它透着寻常人世的喜庆、祥和、圆满。 藕荷色是很挑人的,肤色不好的女子穿不好就显得俗了,不高雅。只有玲珑身材,肤如凝脂面如桃花的女子才配得上它,那是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喜欢它是因为一件旗袍,藕荷色的花朵,水汽泱泱,肆意点染几枝淡绿的树叶,滚同色的边和镶嵌着小小的盘扣,锁住女子如莲的心事。如同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画,纯粹的唯美、典雅,一种静谧而舒畅、散淡的美。穿上它,几分优雅,几分妖娆,几分婉约,几分的忧伤和暗自欣喜。适合在三月烟花的午后,宁静暖和,伴一杯清茶,坐在紫藤花树下悠闲地读书,树上的花瓣随着微风落在手中捧着的《红楼梦》上。 男人说,妻子如衣服。我却说,女子对待最钟爱的衣服,就像对待初恋的爱情一般,无限神往,心心念念。难怪张爱玲说,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去年的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女人偶然会遇见一见钟情的衣服,就如同春之原野邂逅一个人,秋波流转,令人心驰神往,无限痴迷。那件心仪的衣服,真是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时嫌太贵,就忍痛割爱地放弃。可是走出很远,依然放不下。放不下喜爱,就放不惦念。就觉得非它莫属,再遇见什么样的衣服总觉得没有第一眼看上的好。这就如同爱情,你说不出它的好,更说不出任何理由,世间万事总能找出缘由,唯独爱情不能。 一见钟情的衣服买回家舍不得穿,只在重要的日子会穿上一两次。不是怕揉皱了,就是怕刮伤了。穿这样的衣服适宜做些雅致和有情趣的事,水边品茗,月下听琴,或花间对酌,雪中赏梅。可是依然时常将它收进衣柜,挂上一个装满花瓣的香囊,让它独自馥郁而芬芳。就如同被有些男人养在后花园中的女子,虽绮年玉貌,如花美眷,却经不起似水流年,因深爱而辜负了她,冷落了她。 普通家常的衣服却是经常穿的,女人穿着它骑车上班,提篮买菜,打油买醋,烹鱼烧肉。‘穿脏了,不用泡上洗衣剂细心揉搓,随手丢进洗衣机就洗得干干净净,清洁如新。家常的衣服如同结发的妻子,大方、朴素、简约、舒服,一件普通的衣服在岁月的河水中渐渐漂洗得发白,没有当初的花样红颜,却愈发柔软,贴在身上暖心暖肺,可以抵挡尘世的寒意。一见钟情的衣服是有关心灵的,一件旧衣是有关身体的。 而贪心的女子,对于衣服的无限爱恋和痴情不改,远远超过对于一个男人的痴情与爱恋。 女人在任何年龄对华衣美服的渴望,就如同对爱情的渴望,就像花草对于春天的渴望,而且永无止尽。 (选自2010年第5期<岁月>) 邮购信息 《散文海外版》自1993年创刊至2009年出版已整整100期,为此我们精心编选了这套《百期精华》,包含100期中100位名家的100篇散文力作。全套书共分《古今抒怀》(定价32元)、《人物绘像》(定价32元)、《性情写作》(定价27元)三本,现有少量存书,价格优惠,预购从速。 邮购汇款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散文海外版》编辑部收 邮编:300051 电话:022-23332406
佛罗伦萨的诗意·哈瓦那见闻
作者: 高明   来源: 散文·海外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香港中文大学   文化   塑像   书法   相似之处   图书馆   雕塑   季羡林   章回小说  
描述: 高 明 岚云从西部缓缓卷起,飘过不远处绿色的丘陵,拂过蜿蜒曲折的亚诺河,慢慢地向我们涌来,那便是我们心仪已久的佛罗伦萨,一个古老的、文化的,有一种优雅风情姿态的城市。 佛罗伦萨的旧译名是“翡冷翠”,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鲜花之城”。徐志摩的《翡冷翠一夜》,说的就是佛罗伦萨。这个精致美丽的名字虽让人有些幻想,不过,佛罗伦萨的基调并不真的如翡翠般嫩绿。从城东南小山丘上的米开朗基罗广场“大阳台”眺望佛罗伦萨城,扑满眼帘的是以大教堂的圆屋顶为代表的一片沉沉的砖红色,它是佛罗伦萨的基本建筑色彩,中间夹杂些许白色和黄色。只是这所有的颜色都已褪去了本色的鲜艳,岁月的磨砺与风雨的浸染使它显得苍老和古旧。 如今,这个人口只有四十多万,步行半个小时即可从中心穿越的小城,除保留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理格局和文化景致外,在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上,也延续了中世纪城邦时期的传统。石头铺成的街道,铃声叮当的马车,带小屋的廊桥,街道两旁古老的商店陈旧的门窗,前店后铺式的手工作坊,令人觉得时光逆转。脑际闪过拜伦,“沿着微笑的亚诺河流过的河岸,诞生了现代商业的繁华,而被埋葬的学术兴起,回复成一个初升的黎明。”闪过雪菜的印象:“我很少看过像佛罗伦萨这样让人第一眼见到就如此心动的城市。”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佛罗伦萨的盛名与文艺复兴紧密相连。如果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那么它最初的曙光却是从佛罗伦萨升起的。“文艺复兴摇篮”的称号标志了这座城市在世界文化艺术版图上曾经占据的显要位置。15至16世纪,佛罗伦萨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无论是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伟大的诗人但丁就出生在这里。至今,佛罗伦萨仍保存着但丁的故居,许多游人慕名前来参观。被称作文艺复兴艺坛“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在1506年聚会于佛罗伦萨,成为艺术史上的千古美谈。 佛罗伦萨的市徽是白色的百合花。圣乔凡尼广场上的那座全城最高大、最显要的红色圆顶大教堂就被称为百合花圣母教堂。建教堂是佛罗伦萨人在13、14世纪决定要做的两件大事之一,从动工到建成,前后花了140年,被认为是基督教世界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之一,只有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及米兰的大教堂能与其媲美。佛罗伦萨人要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建一座全意大利最漂亮的钟楼。钟楼是乔托的杰作,出奇之处是他把罗马风格的坚固与哥特风格的高贵融合到了一起,7层85米之高,比大教堂低了6米,玲珑而不显单薄。外墙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砌成,看上去十分精致,所以有人说客观存在是一件放大的首饰,“是应该放进玻璃柜里的工艺品”。 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过:“没有到过乌菲兹美术馆,就不具备谈论文艺复兴的资格。”乌菲兹美术馆的骄傲是常挂在佛罗伦萨人笑盈盈的脸上的。还有一个说法:“如果说全世界珍藏的名画类似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那样的只有二十几幅的话,那么有十幅便是在乌菲兹美术馆中收藏着。”其中,瞻仰者最多的是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达·芬奇的《天使报喜》、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这里每幅作品都有命脉与呼吸,流动着千年不竭的灵彻神韵。 到了佛罗伦萨,无论如何都要去老桥上走走。老桥横跨亚诺河,是连接旧宫和皮提宫的纽带,老桥1345年建造,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桥。14世纪时,桥上的建筑还显得十分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化不断地打扮着它日渐苍老的面孔。令人欣慰的是,今天老桥仍然被装点得五彩缤纷而别具一番美景。桥正中,拥挤的小店小铺不情愿地让出一片空间,来往的游人由此能够看到河道两边的风光;或许游客身下所倚的桥栏,就是当年但丁与他一往情深的女子贝亚特丽幽会的地方,只是那河水早巳一去不返,贝亚特丽已经成了但丁不朽诗篇《神曲》中的灵魂。 佛罗伦萨是个应该慢慢欣赏的城市。那位“在佛罗伦萨散过步”的安妮·霍勒一直记着朋友对她的劝告:“参观佛罗伦萨就像来到老奶奶家,得处处小心,因为你总担心会撞倒或打碎什么珍贵的东西。”的确,走进佛罗伦萨,仿佛走进了中世纪的繁华,尽管这个不平凡的年代很容易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之中,但古意盎然的佛罗伦萨自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灵人杰,历史上的它是那么富有朝气、振聋发聩,并不似旅游手册上描绘得纤弱娇嫩。 佛罗伦萨让我陶醉。穿行在迷宫般弯弯曲曲的大街小巷,踩在滑溜溜硬邦邦的石块上,虽说直把脚底硌的发疼,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只是想仔细地看看它风韵犹存的样子,看看它是怎样在流逝的岁月中留住了历史的存在,同时也想追寻那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巨匠们的最后一行脚印。在我的眼中,佛罗伦萨依然有着半个世纪以前徐志摩笔下译出的“翡冷翠”那种诗意的美感,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从覆盖着大街小巷的石块里渗透出来,从大小建筑的花岗岩和大理石的缝隙里流溢出来,散发在空气里,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浸润在优雅、高贵与神圣中。 在但丁故居的门前,我不禁思绪万千,想起但丁说过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在一个宗教神权森严壁垒的世界趟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路,以极大的热情呼唤着人是主体的尊严。正是有了但丁,佛罗伦萨的方言才能随着他的《神曲》传遍整个意大利,才能替代旧时通用的拉丁文而成为今日意大利语的起源。也许我永远无法听懂这种语言,但我清楚,那是诗的语言。 (选自2010年5月17日《临沂日报》) 哈瓦那见闻 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时就会唱《美丽的哈瓦那》,崇拜古巴英雄卡斯特罗。并且一直以来渴望去哈瓦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依然对被美国制裁的国家有着一种神秘感。 作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曾被称为“美国后花园”的加勒比海明珠,有人曾说这里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结果它不但发生了,而且是在美国怨恨的目光中一直存在至今,的确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终于,2006年深秋,我有幸来到了这个城市。入境检查时,哈瓦那机场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古巴警察牵着狼狗在人群和行李传送带旁走来走去,高度警惕的安检人员慢慢腾腾地认真地履行着公务。依次排队进入时,我被警察叫住,让我交出了护照,他们用西班牙语打着手势向我询问,我一句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当我按照他们的示意打开行李箱时,他们检查到我在美国买的一把军用水果刀,即停止了行动,整整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放行。 走出哈瓦那机场,我的心情有些郁闷,但在去酒店的路上,感觉还是清爽的,40分钟的车程仿佛一直是在田园中穿行,并不宽敞的道路上车辆很少。导游小姐指着路边一栋栋充斥着欧洲古典风情的楼说,这里曾是殖民时期的富人别墅,现在是各国驻古巴的使馆。一路上,很少见到卡斯特罗的画像,也几乎没有什么语录式的标语,广告、招牌、霓虹灯就更少了。 古巴人的心境比较简单,这里没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信条,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拉丁人稍显慵懒的办事节奏,导致他们工作起来慢腾腾的。效率低了,收入也就少,一般的工人月收入约300比索,大致相当于10美元,但他们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花多少钱。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粮食是配给的,住房是分配的。温饱虽然早已解决,但商品仍不丰富,许多生活品仍凭证供应。城市中很少见到新建筑,工地也很少。哈瓦那的老城建于1776年,有许多雄伟多姿的西班牙古典建筑,因此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巴人的生活却显得十分悠闲、快乐。 街道上的小汽车大多为旧车,古巴人修车的本领很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伏尔加、福特、雪佛莱等旧车,冒着黑烟、拖着喘息,依然顽强欢快地奔跑在哈瓦那的大街上。常见不少人在路口举手招车,古巴人习惯于有空位就捎人。政府公务车若有空位,也必须捎人。 在哈瓦那的“涉外出租车”上,总会有张简单的表格和一支笔,司机要记录下每一单生意旅客的人数以及出发的时间和目的地等,以随时应对可能遇到的检查。导游介绍说,这是为了“防止挖社会主义墙角”,出租车可是国有的。 似乎古巴人早已习惯了等待,公交车站总是排着长队,很久才有一趟车;冷饮店前总是排着长队,约三毛钱人民币的冰激凌总是稀缺;兑换外汇券的地方总是排着长队,只有外汇券在商店才能买到洗涤剂、家电甚至好一些的卫生纸。 第二天,我们在哈瓦那餐厅吃饭,在哈瓦那做了多年导游的徐先生说,绝不能随意点菜,只能有啥吃啥,因为这里做菜的原料严重短缺很难吃到青菜,连一份土豆丝都显得弥足珍贵。 每天下午一点钟和晚上八点钟,古巴五家国有电视台统一播放国家新闻。古巴唯一的中文版报纸《光华报》,关于古巴的新闻几乎没有自己采写的报道,直接译自《劳动报》、《古巴青年报》等官方报纸。
赴约丹霞山
作者: 暂无 来源: 散文·海外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香港中文大学   文化   塑像   书法   相似之处   图书馆   雕塑   季羡林   章回小说  
描述: 卢 岚 说到山之行旅,不能说你已走遍名山大川。但与朋友结伴,驱车或步行走在山川日影里,倒是经常有的事。在巍巍山头中,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快活忘形或狼狈时刻,都有过一些。你曾经遇上沙漠热风,就在地球最古老的阿特拉斯山的崖壁上,越野吉普车又爆胎了;为贪图雪景,也曾在比利牛斯遇上大雪封山;阿尔卑斯山的五天步行之旅,你第一天就扭伤了脚踝…… 噫吁唏危乎高哉,你也曾怡然地,登临北欧的Fijor峭壁,俯瞰下界,看山生山,水生水,得窥亿万年山水约会的秘密;落基山上,你看到描绘出时间,画出一个“静”字的线条与符号……只是,走遍多少山头,却没有成为山的知己。 不曾想到,还有丹霞之约。说来惭愧,作为岭南人,却从未涉足丹霞山。同是岭南名山的鼎湖、西樵,你去过不只一次,因与家乡接近。当我接到丹霞笔会的邀请信时,想,丹霞还能够是怎样的一座山?既然大山小山,你已经见识过不少。临近出发日期,遇上冰岛火山灰事件,机场关闭了。以雯女士数次来电询问,回答说,能否如期赴约是个问号。谁知预定出发日期前一天,机场重新开放,得以乘上第一班机飞向东方。风云万里,解如明月逐人行,二十四小时上下,你就从塞纳河畔到了丹霞山下。 学生时代迷于古希腊的历史,弄不明白赫赫的西方文明,源头怎会来自于一场入神共舞的神话。而万神之神宙斯,掌管天上地下的诸神,就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奥德赛》第六歌如是描写:“那里没有风,没有雨,山上永不下雪,苍穹时刻万里无云,山巅之上冠着一圈白光,诸神就在上边过着安乐快活的日子。”多年后你亲临其境,看到奥林匹斯的主峰和一带的山头,景物平淡无奇,不曾使你有太大的震动。这座坐落于希腊帕罗奔尼撒半岛以西、高度不足三干公尺的山,论崇峻雄伟,不及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论千山万壑,不及纵贯北美、加拿大和美国的落基山;论巍峨峭拔、峰顶终年积雪,不及阿尔卑斯山。当我来到丹霞的时候,又发现它缺少丹霞的崖壁相连,景涵万象而云烟变化的平远景致。然而,宙斯就在那个山头上升座,被邀请进山的诸神,在那里过着快活又永远争吵不休的日子。 且不管它。既到丹霞,所连想起的,已经是另一种的山的故事。因着山,伏羲的六十四卦中就有“连山卦”,山山相连,云烟涌动,变化万千而万变不离其宗;因着山,就有尼山之子的“仁者乐山,仁者寿”,“水乐而山静”;因着山,就有漆园之吏的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而在所有关于山的故事中,你最为之动心的,莫若舜帝的功成身退,翻越五岭南巡,来到韶石山,“帝登九嶷忘却归,不知斑尽湘竹枝”的故事了。 自古以来涉足丹霞的名士,都留下了痕迹,或开山建庵,凿石级,开山门,或留下石刻、楹联、诗文、著述。韩愈的“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苏轼的“君王自此西巡狩,再使鱼龙舞洞庭”,李先春的“三十六石野鹤群,舜帝登游奏韶音”,都为丹霞生色不小。但舜帝的南巡,只留在史书或文人墨客的卷帙中,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物质标记,既无诗文,更无斧凿之痕,就连登游韶石所奏的韶音,亦已烟消云散。但,一个既存在于卷帙,也存在于口碑中的故事,更说明其生命力的旺盛。试想像舜这样一个帝王,没有置身于百姓之上,而是勤于劳作,身体力行,亲自躬耕打渔,建屋制陶;以他的精神核心“德为先,重教化”作为执政手段。《史记》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书》则日:“德自舜明”,他对中国数千年的道德和文明的贡献,一如亚瑟王创建圆桌会议对西方民主的贡献。到完成建造中华道德文明的工程,国家明治久安,他亦已抵古稀之年,就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自己外出考察,南巡直至翻越五岭,来到韶石山,与道俱化。这样一个千古明帝的故事,又怎能止于娥皇、女英的泪洒湘竹枝呢? 舜帝当年登游韶石山,想来也像今天的游客攀登丹霞,会看到红岩层叠,陡壁如墙,俯仰间尽是竹篁、松柏遍坡,锦江如练吧。然而,他驾临韶石山的主要标志,只是奏响了韶乐,使三十六石闻声动容,变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头。如果说乐声使石头变形,只是绝妙的形容,但《论语》的确记载了孔子对韶乐的迷醉:“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一代深知礼乐和善美的大儒,动情至此,你可以想象韶乐是一首怎样触动灵魂的乐曲。可惜这首曾经为历代帝王用作拜祭天地神灵的大乐,后来失传,我们再没有机会听到了。 韶音已逝,但韶音在耳,三十六石尝记取。其实三十六座怪石,已经是韶乐的形象:“一来望韶亭上看,九韶八音堆一案。金钟大镛浮水涯,玉瑟瑶琴倚天半”,这样的一片风景,不就是绝妙的音乐形象了么? “韶音亭”上的楹联有谓:“乘缆登亭临风纵目觉三十六石韶音声声在耳”,可见乐曲并没有真正失传,只要你肯用“心”去听。 “尧日舜天”,一代道德文明化身的明帝,如何醉倒在一曲与天地同和的乐曲之前,已无从得悉,但他与这首大乐的故事,增添了他伟大人格的撩人之处。功成身退,爱戴于万民,然后扬弃一切荣辱,膜拜于善美,回归大自然,与山同在,与水同去,与风同往。最后死于征途,以天为帐,以地为陵,归化于地母。这种人格魅力,足以凝定古今中国从上到下的道德与文明的根基。而这位明帝最后来到丹霞,于丹霞山而言,真是一道从天而降的奇异光彩! 你就在这个远古幽魂的召唤下,进入到丹霞世界。一路上的观景亭,龙腾壁,长老峰,姐妹峰,锦石,飞瀑,赤壁,丹崖……这些密集而浓缩了的景致,使你仿如进入到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或者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你眼下的赤石林木,亭台寺院,碧水篁竹,仿如以丹彩和淡墨点染而出,以圆熟的笔法勾勒而成,或平远淡冶,或高深浓重,或红霞薄染,全景或特写的山水,都在这里了;若即若离,景有限而意无穷的恣意舒展,也在你眼下了。 就笔者走过的名山而言,论崇峻雄伟,以丹霞的六七百公尺高度,方圆才二三百平方公里而言,自然比不上三四千公尺高的阿尔卑斯山,或阿特拉斯山。但丹霞山水的浓缩密集,景罗万象,形状不拘一格的独特景观和特有地貌,是任何名山所不具备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为什么欧洲的文化源头,来自于不足三千公尺的奥林匹斯山,而不是来自高达四千八百多公尺,从地中海伸展到多瑙河、贯穿着大半个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为什么万神之神宙斯,统管天上地下的诸神,选择了奥林匹斯山作为落脚点?原来人的感悟和想象,才是真正天赐的礼物,可以使一切变得无限。古希腊人就以自己的领悟、感知、行动,在切身处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一个神话来阐释自己的真实。当他们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和它的秩序时,自然风景就变成了人文风景,就有了自己的创世记。天上地下的神,就这样来到了奥林匹斯山。神仙们不住在高处不胜寒的山之端,而住在凡人为它们建造的大殿里。山头上就布满了一座座美奂美轮的,建筑、雕塑艺术上都达到了顶峰的大殿。赫赫西方文明的缔造,就从这里开始。 这山高,那山灵,面对丹霞时候,你只想谈自己的山,你内心法则里面的山。作为岭南人,你第一次来到,第一次发现,这样的如画屏中的山水,原来我们也有。不用走得太远,也能找到自己的天堂。遥想从古到今来到丹霞的高士和文人墨客,各有因由。为建寺而来,为避乱而来,为隐读而来,为被贬而来,为考察而来,各人以不同的心境徜徉于这片天地间,而对自然的脉动,天地的造化,在大序中散发出的至善至静至美,会有同样的体验。不同的遭遇和心境得到安抚、舒解,将自己的如意或不如意搁置一边,超然于喧嚣和尘世之上,逍遥于无所有之乡。历代高士对丹霞的建树,文人墨客留下诗文和著述,都是有力证据。丹霞就这样成为他们避世遁隐之所,或求取大乐的精神故乡。 到了当代社会,任何风景都是时代的风景,万人的风景。它要变得可观,可游,可行,可走,让民众假日可以拖儿带女,或与朋友成群结队去游览。以丹霞的独特条件,外地人,甚至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慕名远道而来,从铁路、公路来,或乘飞机来,都是可能的事。你在国外生活了这么些年,来到丹霞,逍遥于锦水或坡壁之间,不感到陌生疏离,因为它还是你的山。不但完好地保持着自然朴素的原始面貌,也拒绝了商业化和媚俗,因而显得情高韵逸。遥望韶石山的古道,还依稀看到韩愈由潮州调任袁州的苍茫的,“遇赦移官罪未除”的影子;浈江边上,你可想象苏东坡的流放岁月,该是第几次流放了?离开韶州之后,还被贬到惠州呢。但不妨碍他继续写他的长诗:“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石山脚下,还有张九龄的故里和他的海上明月……诗人的踯躅仰止处,依然使你生出无限憧憬。至于大自然一时兴起的杰作:阳元山、阴元石,却使你想起济颠和尚的故事。有一回,他老人家为酬谢施主,说,贫僧别的不会,就会翻筋斗。谁知一个筋斗翻过来,大伙发现他的僧袍里面没有设防,那话儿一闪间露了出来。于是你想,是否山神造过韶石山以后,为自己的杰作而得意忘形,翻了个筋斗,无意中演出了济颠同样的故事,那话儿的山,那山神的话儿,就这样出现了?女娲补过天,来到这里,见山神翻过筋斗,她也来了一个。一想,不对,但已经太迟了…… 自然、历史、故事、诗文、一位带领黄炎子孙走出野蛮的文明之魂舜帝
抽象天真意趣新 美丽江南故乡惰——当代著名画家朱红作品欣赏(一)
作者: 任道斌   来源: 浙江经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进修学院   美术学院   真意趣   学士学位   奖学金   工笔花鸟画   中国画   朱红   作品欣赏  
描述: 朱红,曾师从徐绍青、吴(羊反)木先生,学习传统写意山水、工笔花鸟画。1983-1987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多次获学院奖学金,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移居香港,1992年应聘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1997年移居美国,期间多次举办个展及参与联展。2003年
图说 中国元素,很中国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经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进修学院   美术学院   真意趣   学士学位   奖学金   工笔花鸟画   中国画   朱红   作品欣赏  
描述: 徐家钏/文 詹姆斯·卡梅隆可能不会想到,他的一句未经证实的话,竟会引发中国两个著名风景区的口水战。《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上那云雾缭绕、美轮美奂、漂浮在天空的哈利路亚山的中国原型已经成为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实,使用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大片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美国好莱坞大片的“中国风”越来越劲,从取材中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越来越多的大片或多或少添加了中国元素。不仅在电影界,在时尚界,“中国符号”现今已是最受欢迎的元素之一,中国元素正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设计潮流的风尚。无论是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还是在很多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上和一些国际时尚大牌的最新设计中,中国元素都日益受到宠爱。 以前,大家总在议论西方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人们所知甚少的是,其实早在17、18世纪,“中国风格”就已经卓然风靡于欧洲。从艺术到日常生活、从宫廷到市井民间,中国的印记随处可见。那时候,西方世界的许多人都以拥有中国物品为时尚和荣耀,视中国艺术为精致与高雅的象征。 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的游记,神秘的中国抓住了追求新奇的欧洲人的目光,西方世界掀起了持久的“中国风格”热,无论是哲学、政治、历史,还是宗教、艺术,都明显反映出来自中国的东方文明的影响。而这一切,在欧洲的建筑等领域则留下了最深的脚印。 就好像生命的轮回一样,若干个世纪后的今天,在西方设计界,这样的说法再次风行: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我们估且不必讨论国际市场盛刮“中国风”的商业目的究竟是什么。“青花传世,色白天青,素胎托出美人香;古瓷流芳,返璞归真,霓裳鬓影人时尚。”随着周杰伦与方文山联手打造的《青花瓷》的流行,青花本身和其所代表着的中国元素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并让世界感受到了一股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动人力量。“中国元素”中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雅致与含蓄也使“中国”正在像一个优美的形容词一样变得时尚、流行起来。电影和音乐中刮起了“中国风”,服饰和家居用品上有涂抹着的“中国红”,甚至像电脑这样的IT产品,也走在了潮流的尖端。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新世纪中国对外“软实力”。还有数不尽的中国文化展、文物展、艺术演出,吸引无数眼球;汉字汉语,成为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语言教学产业……这一切,皆因为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的声音也愈加嘹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的中国正在体现着这掷地有声的口号。 作为世界文化的元素之一,中国元素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而这种精华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了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内核。就像吉利汽车对沃尔沃的收购,正是通过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嫁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渠道,并植入中国元素,使中国企业能够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彰显自主品牌价值。 创新不忘本,才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元素”的盛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正在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而这也正是中国强大起来的最重要基础。
独乐不如与众同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景德镇   御窑厂   鉴赏水平  
描述: 从去年11月到今年的3月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迎来了140多件清代御窑琢器。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却见证了有清一代景德镇御窑厂的兴盛,也见证了一位藏家的品位和鉴赏水平。
香港的现代雕塑
作者: 文楼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美国文化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教堂   现代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   现代雕塑家  
描述: 短短的历史香港现代雕塑的起点是西方20世纪近代雕塑的移植。香港现代雕塑的发展只有20年的历史。60年代初期,只有圣保禄教堂和美国文化馆是艺术展览的主要场地,1962年,香港大会堂美术馆才开始启用,同时举办了《今日香港艺术》展览;同年,九
当代香港陶瓷艺术
作者: 李慧娴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文化   身份   手艺   陶艺家   艺术家   陶瓷艺术   后现代主义   生态   作品  
描述: 在大家都在积极地热衷于寻求文化身价的时候,我们陶艺家也在积极地寻找艺术身份。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后娘"的艺术,我们的陶艺家更是"后娘"的儿子。一个艺术家很不情愿把自己限定在陶艺家的身份上,而视陶艺为手艺。而我们的陶艺家们也一直热衷于从"手艺" 中解放出来,却又难从材料的本质主义的执着中挣脱出来。新一轮以贱卖老祖宗手艺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又成为陶艺家们"新鲜"的素材。我们不得不叹息,陶艺家们何时才能从"主义" 的追逐中解放出来,何时能观照自心,去感受心灵的声音和宇宙自然的律动。如果我们真心真意地热爱我们祖宗的手艺也不失为一种境界,问题出在我们既不安于祖宗的手艺,又不愿意失去艺术的身份。其实一个作品的创造是不是陶艺不重要,是不是艺术也不重要,是不是文化更无从判别, 只要是具备心智的创造,表达了社会、政冶、生态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状态才是关键所在, 至于手段并不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媒介   成功   尺寸   线接触   玻璃钢   混合  
描述: 香港中文大学
< 1 2 ... 19 20 2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