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226 条
-
两个要点和一个尝试——谈我的工笔重彩人体写生课教学
-
作者:
李钟录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教学
中国画专业
传统技法
工笔重彩
模特
中国人物画
学生学习
写生
表现技法
-
描述:
工笔重彩人体写生,是美术院校学生学习中国人物画传统技法必设的课程之一。一般的安排在中国画专业高年级,继工笔白描着衣人物(临摹与写生),工笔重彩着衣人物(肖像、全身的临摹与写生)之后,是工笔重彩人物课的最后一个课题。因其写生对象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和表现技法要求的严格性,学生不易很好掌握,有较大的难度。
-
晏少翔
-
作者:
冯铁铸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北平分会
工笔重彩
美术学院
人物画
中国画
学会会员
古典艺术
沈阳市
中国美术
-
描述:
著名工笔重彩古典人物画家——晏少翔先生,字晏翰,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红学会会员,沈阳市政协委员,辽宁中国画研究会顾问。一九一四年生于北京。绘画上早年受赵梦珠先生指引启蒙,一九三四年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受教于溥雪斋、袁励準、汪慎生、关和镛、陈缘督诸名家,并经张大千、黄宾虹先生指点,对古典艺术有广泛的研究,活跃于当时北平的画坛。曾任湖社画会评议、北平古物陈列所研究员、中华美术会北平分会常务理事。曾与钟质夫先生主办雪庐画会,兼授人物画。解放后参与组织北京国画会,一九五
-
雕塑的基本知识及制作方法(连载·四)
-
作者:
张秉田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表现形式
压缩处理
圆雕
制作方法
透视变形
形体
高浮雕
翻制过程
雕塑
石膏粉
-
描述:
(四)浮雕的塑造(1)什么是浮雕浮雕简单的说就是雕塑画、雕塑与绘画的结合,浮雕不同于圆雕,是形体经过压缩处理来表现对象的,有透视变形,还可以有背景。因为形体是经过压缩的,所以浮雕是从正面欣赏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又分为高浮雕和薄浮雕(或高、中、低)。
-
城市雕塑的位置选择
-
作者:
陈绳正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广场
建筑物
空间结构
艺术感染力
有机整体
构图
雕塑家
城市雕塑
位置选择
-
描述:
与室内陈设性雕塑不同,城市雕塑一般的是为室外某个特定位置创作的,是不便也不能随意挪动的。城市雕塑作品的具体位置的选择,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由城市政治文化面貌和建筑景观的要求所决定的。它对雕塑作品本身的内容构思、构图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艺术手法都有直接的影响。城市雕塑的位置选择是使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从内在思想含意到外在空间结构互相融为有机整体的有力手段,也是增强城市雕塑作品自身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一环。为自己所创作的城市雕塑作品选择恰当的位置是雕塑家必须具备的艺术素养。
-
我的雕塑艺术观
-
作者:
张树国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毕业创作
艺术家
造型
形体
雕塑家
艺术观
雕塑艺术
信念
现代雕塑
-
描述:
雕塑艺术从原古走来,带着各个世纪艺术光华流传至今,还将继续奔腾流淌。艺术家的道路是漫长和艰苦的,他们有希望,有探索,有信念。我的目杯是发现和揭示人们没有发现和认识的问题,刻意求索世界最纯朴的本质;坚持我认为该坚持的信念。
-
雕塑的基本知识及制作方法
-
作者:
张秉田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教材内容
比例关系
塑造过程
制作方法
运动规律
形体
结构关系
骨架
雕塑
-
描述:
(二)胸像塑造教材内容:等大男女青年胸像各一件。时数:各五十学时。目的要求:胸像是比头像更为复杂的课题。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好头、颈、胸三大部分的结构关系。胸像的动态要准确,形像特征要刻画得鲜明、肖似 (1)胸像骨架的制作根据胸像的构图和动势,首先进行骨架的制作.
-
雕塑的基本知识及制作方法(连载·二)
-
作者:
张秉田
来源:
美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锈钢
形体塑造
形体组合
泥塑
塑造方法
制作方法
人物头像
工具
基本形体
雕塑
-
描述:
二、雕塑的制作方法(泥塑)学习做雕塑,除了学习造型的规律、塑造方法外,一些必要的材料及工具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就讲一讲工具的种类及制作。由于我国从事雕塑事业的人数很少,市场上就很少有雕塑工具出售,所以都是自己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来制作顺手的工具。雕塑工具的制作并不复杂,用金属(钢、不锈钢)
-
透·漏·瘦
-
作者:
朱瑞云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字
朱瑞云
李渔
-
描述: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 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堪。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于石性相符。
-
“八仙”的来历
-
作者:
龙士靖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唐诗》
中八仙
宋诗纪事
雕塑作品
徐神翁
蓝采和
余嘉
钟离权
范子安
吕洞宾
-
描述:
问:八仙的故事于民间流传已久,影响很大,在古典文学、戏曲、绘画、雕塑作品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形象。但传说中八仙的姓氏、出处,真假掺半,说法不一。请给我们谈谈他们各自的来历和他们是何时结合为"八仙"的。——安徽安庆余嘉答:八仙故事形成已有几百年了,我们今天来探讨它形成的过程,考查各"仙"的出处,只能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一是查他们各自的出身,一是查他们什么时候形成"八仙"集团的。
-
扬州出土的明代成化青花碗
-
作者:
夏颍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合葬墓
外径
纹饰
明代
成化
青花
扬州市
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土
-
描述:
1978年2月,扬州博物馆在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果园内清理了一座明代成化年间的夫妇合葬墓。据墓志记载,墓主名萧宗时,"官至扬州卫指挥同知,于成化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葬于江都大仪乡。"墓内仅出土两件青花碗。两碗大小、纹饰、釉质基本相同,仅碗心内的结带宝杵纹饰略有差异。一件保存完好,另一件碗心已釉裂。碗口沿外径20、圈足外径6.7、腹深6.5、通高8.2厘米。口沿外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