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阿娇
作者: 李伟明   来源: 新青年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童年   共读   自我介绍   同窗   课堂   男生   辅导员   子弟学校   客观   年纪  
描述: 第一次开班会,辅导员让大家逐个自我介绍。一个娇小玲珑、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起先,不少人还以为辅导员把女儿带到教室里来了。很高兴和大家同窗共读,今后大家就叫我的小名阿娇好了。说完最后一句话时,她小嘴一弯,笑得真甜!论年纪论个头,阿娇都是班上的老幺。客观地说,她不
雪花葬词
作者: 姜米粒   来源: 新青年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头像   石膏   注视   雪花   感觉   美术课   浮雕   人像   男人   阳台  
描述: A 那一天,我刚出楼门口就看见了迎面红墙上的二个雪浮雕。是二个人的头像,一个男人的大半个侧面的脸形,痛苦地锁着眉头,另一个女人在他的对面悲怜地注视着他(感觉上的注视),都是美术课上画的那种石膏人像的样子,男
王米及其漫画展与漫画集
作者: 素庐   来源: 新文化史料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幽默讽刺   天安门城楼   王米   漫画家   绘画艺术   专科学校   常务副主席   美术家   文化部   中国美术  
描述: 王米及其漫画展与漫画集素庐〔一〕年逾古稀的美术家王米,1944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46年参加民主运动,并于1948年到解放区华北大学美术系工作。1950年调至政务院设计室。1952年,以画家身份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后转到对外...
开先河 新晚報唱响文化舞台歌
作者: 刘慧同   来源: 新闻传播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龙江   哈尔滨   晚报   读者协会   爱国主义教育   高雅艺术   江姐   白毛女   市场化经营   文化舞台  
描述: 《江姐》、《白毛女》火爆哈尔滨4月,在黑龙江国际博览中心剧场,由《新晚报》读者协会牵头主办的歌剧《江姐》公演,连续火爆了28场,实在是出人意料。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单荣范激动地说,他是流着泪看完《江姐》的。30多年前他曾看过这部剧,今天再看,觉得它的感染力更大,现实意义更深刻。《江姐》从历史的封尘中走来,走进五彩缤纷、现代意识流溢的大舞台,以她依旧的豪情,依旧的风采,与哈尔滨人潜意识中对革命传统精神的追求与崇尚牵起手来。于是,机关、学校、街道便奏响了"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和声……多少年了,哈尔滨的文化舞台投有这样火爆过;多少年了,通过文艺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像今天这样产生如此大的社
新闻精品的来源及制作
作者: 叶同春   来源: 新闻前哨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于思考   本质特征   群众观点   新闻精品   多向思维   独家新闻   思维方法   新闻战线   基本建设   自我充电  
描述: 当今时代,报纸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争夺读者.要想赢来读者,就要提供给读者健康、精美的精神食粮,即新闻精品.所谓新闻精品,概括说来就是主题好、内容新、手法活、语言美的新闻作品.那么新闻精品从哪里来、又应如何制作?我以为得从下列五个方面下功夫.一、广闻博采——增加知识储备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讲话指出,新闻战线的同志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这“五个根底”就是新闻工作者“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一些记者和编辑之所以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就是“五个根底”打得扎实和深厚.要打好“五个根底”,唯一的办法是博览群书、精研细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积累率”,不断增加自己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素材积累.只有像充电电池那样常常“自我充电”,才能不断地释放出光和热.二、勤动脑筋——学会多向思维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记者应该是“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时准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中国新闻界老前辈邵飘萍语)有的人或许会说,我的脑筋也没有休息呀,怎么就写不出新闻精品?这里还有个善于思考的问题.善于思考,就是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勇于突破单向思维的樊篱,从?
人物新闻文体讲座之四 人物新闻的文体语体特征(四)
作者: 吴鸿业   来源: 新闻三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中国画   张雅子  
描述: 人物新闻的文体要求是篇幅尽量短小,内容力求丰厚,所写的人物既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又要有个性特征和生活情趣。这种文约而事丰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它在语体选择上的笔法多变。常见的笔法变换是交替使用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绘。所谓粗线条勾勒,是指概括性的叙述,用极简省的文字勾画出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历史发展,像画家的速写一样,寥寥几笔便显示出人物的形态和轮廓,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所谓工笔细绘,是指细节描写,就像工笔画一样,用细腻的笔触,活画出人物的个性、神态和风貌,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感觉。粗线条勾勒像电影中的全景镜头,工笔细绘则是中近景镜头,有时是特写镜头。两种笔法各有妙
有心雄泰华 无意巧玲珑——记内蒙古铁道报社总编辑兼社长许锡庆
作者: 张瞻   来源: 新闻三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工人   采访作风   采写   先进思想   发现   稿件   典型   出发点   综合性   小人物  
描述: 夜深沉,万籁俱寂。内蒙古铁道报社所在的那幢小红楼里有一间办公室却依然灯光明亮……第二天清晨,当人们三三两两地赶来上班时,便听到值夜班的门卫在发表“新闻”:“嗨!路局肯定又有什么大事了!昨天,我见许总编办公室的灯亮了大半宿!”门卫所指的许总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内蒙古铁道报社总编辑兼社长许锡庆。他猜的还真不错,那晚,许总编在筹划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多年的办报生涯,使这位60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挑灯夜战的生活。如今,“天命”之
“偶像”一词不妥当
作者: 李涛   来源: 新闻三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新蕾出版社出版的《作文通讯》第10期有一则关于『新蕾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征文启事。在四个供选择的题目中,有一题目为『我心目中的偶像』,让学生写出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我认为这个题目欠妥,可能是编辑没有弄清『偶像』一词的本意。我愿在此与之商榷。《现代汉语词典》对偶像一词解释为: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
人物新闻文体讲座之二——人物新闻的文体语体特征(二)
作者: 吴鸿业   来源: 新闻三昧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写现场,再现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好的记者能把画中人、雕塑中的人、传说中的人写得活灵活现,好像真人出现在记者面前;懒于动脑的记者却会把活生生的人写得死气沉沉,人物只停留在稿纸上,而不能在读者面前活起来。出现这种“把活人写死”的原因,大抵是由于记者现场观察不够,不善于抓住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并把它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把人物新闻写活,关键是要写现场,再现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这是人物新闻文体对写作的总体要求。《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1979年11月10日《文汇报》)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恐怕不是专家们对两位小画家的评价,而是他们即席作画的精彩场面。 4岁的亚妮,穿着袜子爬到一张乒乓台上,看一看四尺长的宣纸,便从笔筒中选了一支大号斗笔(笔头有她的三个拳头大呢),她饱蘸水墨,稳稳地握着大笔,在宣纸上迅速地边爬边画。瞬息间,一座比她人体还高的大假山一挥而就。画家们一片叫好声。接着,亚妮在假山上画了6个姿态各异的顽皮小猴子,她每画一个还先扮一扮猴子的模样,就像画自
平平淡淡最是真
作者: 李乍虹   来源: 新闻实践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讲故事   十分坦率   女记者   表示不悦   游戏   职业病   猜谜语   打羽毛球   化妆镜   妖魔鬼怪  
描述: 作为一名女记者,除了工作,我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事情有两件,一是陪女儿做游戏;二是逛街,看五彩缤纷的世界。 陪女儿做游戏,花样很多,比如,一对一讲故事、猜谜语等等。
< 1 2 3 ... 20 21 22 ... 259 260 26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