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高校选修课雕塑的教改
作者: 谢子扬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教学   高校选修课   改革  
描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中国的雕塑也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的雕塑教学主要是延续了西方的美术模式,然后再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发展而来的。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不注重差异性等问题,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改措施,旨在为提高教学成果提供建议。
长沙市大学校园象征性雕塑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 刘明   陈杰   吴永华   李康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校园雕塑   重要性   象征性  
描述: 随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将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而雕塑在校园环境艺术中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一座雕塑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本文从长沙市大学校园雕塑的现状、校园雕塑的分类、个别大学校园象征性雕塑整体特征三方向初步的分析,以此来总结出象征性雕塑研究在装饰校园环境、烘托校园学习氛围、传承校园历史文化、象征校园精神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浅析城市景观雕塑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以陕北民俗文化景观雕塑为例
作者: 刘蓉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陕北   城市雕塑   民俗文化  
描述: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在许多方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研究民俗文化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及发展入手,就陕北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及其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做了简要论述。体现出城市景观雕塑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旨在探索城市雕塑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论装饰雕塑在室内环境中的美学特征
作者: 夏荣宁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意义   美学特征   艺术感染力   装饰雕塑   室内环境设计   装饰物   人文精神   美学意义   空间形式   形式美感  
描述: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对环境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在现代的室内环境中,越来越注重环境的艺术审美力和艺术感知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装饰雕塑对室内环境的作用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多个角度揭示装饰雕塑在室内环境中的美学意义,为我国室内环境中装饰雕塑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建议。 装饰雕塑是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重要装饰物,由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故而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装饰雕塑深受欢迎。
中西艺术的形式美比较—以秦汉雕塑和古希腊雕塑为例
作者: 杨可冰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文化特征   艺术描写   文化特点   三个原则   形式美   古希腊   艺术比较   中西艺术   秦汉   雕塑艺术  
描述: 艺术的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特点,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征。本文试以中国秦汉雕塑和古希腊雕塑为例,从中西艺术比较中解读其蕴含的不同的形式美,以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造就的中西方意识形态和美学诉求的异同。 艺术史家丹纳曾经说过,种族、时代、环境这三个原则决定着艺术的发展。艺术的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特点。
探析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
作者: 侯建伟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传承   公共雕塑艺术   民间  
描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开始不断发生变化。公共雕塑艺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了城市中环境艺术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开始迅速涌入我国,形成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公共雕塑艺术也开始发展着转变,从最初的空间艺术向着环境艺术发展。那么,在文化交流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公共雕塑艺术的民族特性,如何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来实现环境艺术的营造,需要当代人进行深入思考与解决。
陶瓷雕塑创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探究
作者: 吴思善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雕塑   创作   问题探究  
描述: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创作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作品成为陶瓷雕塑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陶瓷雕塑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意象造型在中国传统雕塑中的运用
作者: 张珺琳   林学伟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雕塑   意象造型   创造力   文化意义   理解   情感   运用   雕塑造型   作品   传统雕塑  
描述: 艺术产生于语言的结束之处,在这一点上雕塑是极其显著的,雕塑作品的主意是从文化意义的探究开始的,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对本意的理解,也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作品,更加不会有推动文化意义的体现。作品的主旨主要是从情感方面所体现的,而意象造型的手段一直是以作者的情感和主题为基础的。意象造型的手法运用到雕塑作品中并不是必须的,它也不是能解开作品成功的万能钥匙,要视雕塑作品内容而定。有时会锦上添花,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对雕塑作品本身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理解,何来具有创造力的可能?这种探索是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有意义的,没有这种思考,也就失去了具有创造力的可能,我们通过感知各种直接与间接的事物,整理由此而形成的感受,加以对传统的学习和分析,才能形成雕塑特有语言以及表现技法,才能把意象造型真正运用到雕塑作品的实际操作当中去。
公共景观设计专业雕塑课程改革探索
作者: 唐瑛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观设计   设计专业   基础课程   学生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   理论教学   景观雕塑   技法训练   设计模式  
描述: 雕塑课程是一门在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公共景观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分析前期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雕塑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雕塑课程中的理论教学、技法训练、设计模式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方式做了一系列探索。 雕塑课程是一门在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公共景观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共记72个学时,笔者在分析前期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就雕塑课程中的理论教学、技法训练、设计模式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方式做了一系列探索。
罗丹风格和中国精神:读张充仁先生的雕塑
作者: 杨明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滑田友   雕塑史   刘开渠   雕塑家   李金发   风格   雕塑教育   中国现代   罗丹   中国精神  
描述: 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中国的雕塑留学生,他们之中著名的有:李金发、江小鹣、刘开渠、张充仁、滑田友等。他们均在欧洲接受了严格的雕塑教育,具备了深厚的写实雕塑功底。回国后,他们用所学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现代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然而,他们回国后所做的事业又不尽相同。 李金发是最早回国从事雕塑教育的雕塑家,曾出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兼雕塑系主任等职,刘开渠也曾在杭州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后)任教,他们走上了公办教育的大道,为中国雕塑发展直接培养了大批人才。
< 1 2 3 ... 1911 1912 1913 ... 1924 1925 192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