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黄文智】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缘木求艺——谈陈钢的木雕艺术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造型语言
陈钢
-
描述:
陈钢的雕塑创作以木质材料为主,作品数量众多,造型语言极富个性,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一阶段广泛吸收各种雕塑形式,最终归于传统的雕刻技法。第二阶段是在此前作品基础上注重作品本体语言的构建,形成条块状构成意味的作品形式。第三阶段单体雕塑的本体语言较此前实例相对简练明晰,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两件或多件单体雕塑组合以及设置特定背景的场景雕塑。陈钢的作品是匠工精神和艺术家创新特质的融合体,这种气质,在浮华的机器复制年代日趋珍贵。
-
大同云冈北魏中期洞窟人物雕刻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以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中心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半披式袈裟
云冈石窟
人物雕刻模式
北魏中期
佛教造像
通肩式袈裟
-
描述:
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汉文化地区规模化、群体化佛教造像登上舞台,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以云冈石窟北魏中期洞窟着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主流的、注重形体结构刻画的人物造型,存在云冈第20窟主尊凸棱附线刻和第19窟主尊扁平阶梯状附线刻两种代表性雕刻技法,后者发展为基本形式。洞窟人物坐像大体合乎人体正常比例关系,而巨大立像受所在洞窟环境制约,头部比例明显偏大。大型造像量感丰富,衣装贴体,四肢与躯体空间关系清晰,小型造像则有所弱化。云冈人物雕刻模式在形成之中及其后一段时间,传播到北魏领土的大部分地方,继而出现如实模仿云冈石窟的中央样式以及突出个性的地方样式两种风格造像。
-
河南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石窟寺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刻佛像造型
北魏晚期至东魏
河南北部
-
描述:
以新乡为中心的河南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条带式阶梯状双领下垂式袈裟,呈现一体化面貌。6世纪初至20年代,这些佛像在吸收故都平城造像因素基础上,形成躯体修长、头与颈部细高,且敷搭在立像左肘部袈裟似将滑落的浓厚地方特征。6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中,其兼受平城与新都洛阳造像因素影响,人体造型向适中发展,又呈现多样化特征。进入东魏则更多接受了相邻的东部和北部造型因素。特殊的社会与地理环境,促成了河南北部这个小佛教造像中心的形成。
-
缘木求艺——谈陈钢的木雕艺术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造型语言
陈钢
-
描述:
陈钢的雕塑创作以木质材料为主,作品数量众多,造型语言极富个性,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一阶段广泛吸收各种雕塑形式,最终归于传统的雕刻技法。第二阶段是在此前作品基础上注重作品本体语言的构建,形成条块状构成意味的作品形式。第三阶段单体雕塑的本体语言较此前实例相对简练明晰,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两件或多件单体雕塑组合以及设置特定背景的场景雕塑。陈钢的作品是匠工精神和艺术家创新特质的融合体,这种气质,在浮华的机器复制年代日趋珍贵。
-
略谈罗汉造型特征与艺术传承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弟子
粪扫衣
佛教史
坚守者
十六罗汉
成佛
艺术传承
拘尸那迦
鸡足山
释迦
-
描述:
坚守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文化艺术得以传承的内在动因。之所以要坚守,不仅是因为被坚守者值得为之付出,更因为坚守者自身的那份执著与坦然。当年释迦佛于拘尸那迦城涅槃后,大弟子迦叶主持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法会集结,然后以神通力入鸡足山,自延寿命,直至弥勒下世成佛而出,因说偈言:我以神通力,当知于此身,以粪扫衣覆,至弥勒出世,时我为弥勒,
-
关于《体验展》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奥林匹克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奥运
人文奥运
艺术设计
参展作品
-
描述:
中日两国是近邻,有着相似的文化传承,并在艺术表达上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可比性.此次的中日文化交流巡回展,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雕塑专业的研究生自发举办的首次交流展览,展览的举办对于青年艺术家本身和各个学院的雕塑创作教学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敦煌学辑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北魏晚期
东魏
石刻佛像
-
描述: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按其袈裟表现样式可分为阶梯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棱角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双勾阴线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三种类型,三者依次出现,后两者存在直接的承续关系。第三类型的较大尺寸造像,体现出纯熟的雕刻技巧和富于装饰性的视觉特征。这些以白石为主的石刻佛像,在北魏晚期和东魏大致呈现两阶段发展,前阶段实例结合了洛阳地区造像因素和本地金铜佛像造型特征,后阶段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广泛影响。这些实例头部造型只出现波形发髻和磨光发髻,其中东魏实例多数头部比例被有意夸大,人体也趋于丰壮,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北齐造像。
-
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敦煌学辑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南中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石刻佛像
-
描述: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性。第三组皆为龙门北魏窟龛中尺寸较大的主尊佛像,出现了多种新特征,第四组在云冈佛像造型基础上向程式化和装饰性发展,第五组是受前四组影响的洛阳周边地区小型洞窟龛像及零散单体造像。五组佛像大致呈先后发展次序,人体造型变化不甚显著,外在袈裟表现则是此时期佛像造型的重心所在。
-
山西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魏晚期至东魏
山西中南部
佛像造型
-
描述: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裟微观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组,均不同程度受到龙门窟龛佛像造型样式影响。其他袈裟形式佛像在主要吸收洛阳造型因素的同时,还部分延用了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因素。佛像身高延续洛阳实例比例关系,人体造型均较为清瘦。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匠工倾注心力模仿洛阳造型新风尚的情形。
-
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
作者:
黄文智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魏晚期至东魏
石刻佛像
山东北部
-
描述:
本文以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教石刻造像为中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尊佛立像造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洛阳地区的石刻技法与定州地区的金铜佛工艺应是山东北部北魏晚期石刻佛像的技术来源;北魏晚期至东魏初期佛像流行波状发髻和磨光发髻,但螺形发髻是东魏佛教造像的主流形式;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像以服饰为表现中心,四肢与躯体的空间关系比较模糊,因此这些造像体现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