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静】搜索到相关结果 1728 条
-
造像碑佛本生本行故事雕刻
-
作者:
李静杰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刻形式
本生故事
婆罗门
造像碑
佛本生
麦积山
太子
定光佛
佛教故事
克孜尔石窟
-
描述:
佛本生、本行故事是早期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拜城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与大同云冈石窟,保存了大量的壁画或浮雕,其它石窟也有一定数量遗迹存在,考古学家已做了具体研究。地面寺院不受地形影响,广泛分布在都市、乡村,是当时贵族、平民参与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意义不低于石窟寺院。佛本生、本行故事图像在早期地面寺院艺术中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登封东魏天平二年造像碑记:“塔殿宫堂,星罗棋布。内外图写,本生泥日(洹);十口尊仪,无量亿数。”惜那
-
刻竹艺术在明清两代的发展
-
作者:
刘静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刻
浅浮雕
战国时期
竹简
技法
嘉定
文献记载
高浮雕
明清两代
竹刻
-
描述:
竹刻主要分为透雕、深浅浮雕、皴刻、毛刻、阴阳文浅刻等技法,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之一,它与文学书画艺术紧密关联。我国的竹刻艺术无论在内容、风格以及表现手法各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成就。战国时期的竹简有的属于浅刻,有的则是在竹简上用炭墨写成字烤干而已。根据出土发掘资料,立体雕刻各个时期都有发现,但我认为,明清两朝才是竹刻的主要发展时期。
-
金铜佛的文献考察
-
作者:
李静杰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域
文献考察
续高僧传
《高僧传》
金铜
《洛阳伽蓝记》
梁武帝
《大正藏》
高句丽
克孜尔石窟
-
描述:
金铜佛是一种重要的佛教艺术造型,分布在南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佛教流行的广大地区。历史上,金铜佛在人们的佛事活动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在佛教雕塑遗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金铜佛中的汉地造像与藏传造像各成系统。汉地金铜佛以其涵盖的时空限界之长、之大,以及数量之多,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史与佛教史的重要对象。19
-
绿色雕塑初探
-
作者:
赖静文
来源:
花卉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园林景观
假山雕塑
-
描述:
绿色雕塑初探
-
亲爱的小段
-
作者:
柴静
来源:
花火·最文摘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最终总是芥子玲珑》
小说
-
描述:
谁还记得那年夏天你我的欢颜,在日升月沉的岁月里被研磨成想念的线。 第一次看见小段是在公共汽车上。 她正面向窗站着,穿矿黑的棉罩衫、棉白布裤,赤脚穿一双球鞋,手扶着窗,白皙的手指,静静地不言不笑
-
从音乐的审美看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
作者:
刘静怡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音乐作品
演奏者
作曲家
表演者
艺术创造
二度创作
乐谱
音乐创作
音乐表演艺术
审美价值
-
描述: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它必须通过歌唱、乐器演奏、指挥等多种艺术手段将音乐用具体可感的手段表现出来并传达给观众,以此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根本的特征。
-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
作者:
谭静
来源:
华人时刊(下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风景油画
影响
融合
中国山水画
-
描述:
风景作为内容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事实,它实际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离而又神秘的关系,风景画的历史不过是人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发展中国风景油画就必须也只有在中国山水画丰富内涵的优势下,扬长避短,努力借鉴西方油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
中国油画与当代艺术拍卖市场止跌回暖
-
作者:
陈静怡
来源:
华人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回暖
中心市场
成交额
市场行情
拍卖公司
市场交易
成交价格
中国油画
中国当代艺术
拍卖市场
-
描述:
2009年秋季拍卖之后,全球当代艺术品在拍卖市场的表现在经历过一年的下跌之后,行情逐渐平稳。2010年春季拍卖之后,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亚洲当代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行情止跌回暖的迹象明显。2010年5月,当代艺术品市场交易行情在中心市场就已经开始了
-
让孩子学会合作
-
作者:
黄静春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拟画像
认识误区
颅骨面貌复原
-
描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培养孩子的四种能力,以帮助孩子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学会共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学会合作的问题。 当今社会,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在信息化的国际社会里,每一新的理论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的学者之间的合作,每一新的科研成果,每一行事业的成功,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见,与他人相容,善于合作的人成功机会就更大。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事,而在美术教学中,犹重这一点。那么如何教学生学会合作。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美术学习中有的学生技法上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体现在构图、造型、运用色彩方面,但就是缺乏创意;有些学生很有创意,满脑子都是新鲜的玩意,就是表现不出来,于是就出现一些学生老是停留在模仿水平,而一些学生却不能用笔把自己“美妙”创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现象在美术教学中是比较正常的,而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绝好机会。如:我在六年级《立线浮雕》一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两人小组的形式,把创意型和技法型的学生有意识地安排在一起,进行共同创作。
-
莫高窟,走过千年
-
作者:
安静
来源:
中国三峡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路交叉口
莫高窟
市区
土黄色
火车站
敦煌
葡萄园
白杨树
-
描述:
敦煌火车站离市区颇远,城郊专线大巴沿着一条土黄色戈壁上的柏油马路疾驰,沿途的土地上排列着高耸的白杨树、低矮整齐的葡萄园、贴着红对联的民房院落,道路交叉口上立着一组墨色的飞天雕塑,在穿过木质的敦煌古牌坊后,进入了如今纷乱嘈杂的敦煌城。市区一条来自于祁连山冰川的河流——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