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多彩缤纷的民间艺术:雕塑、建筑等多元文化展示
作者: 毕艳君   安海民   董家平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文化   远古时代   雪域高原   各民族   集体智慧   民间艺术   建筑   雕塑  
描述: 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三江源文化,是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伴随着各民族的繁衍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在以人类文化所特有的整合力与推动力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同时,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六多彩缤纷的民间艺术:雕塑、建筑等多元文化展示
作者: 毕艳君   安海民   董家平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设计   环境雕塑   自然环境   建筑设计   人工环境   居住环境   空间形式   公共艺术设计  
描述: 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三江源文化,是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伴随着各民族的繁衍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在以人类文化所特有的整合力与推动力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同时,影响着各民族的价值观、方式等诸多方面.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六
作者: 毕艳君   安海民   董家平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毕艳君 安海民 董家平 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三江源文化,是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伴随着各民族的繁衍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在以人类文化所特有的整合力与推动力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同时,影响着各民族的价值观、方式等诸多方面。作为三江源民间艺术的基本形态,雕塑、建筑、绘画、刺绣等集中反映了各民族在不同生存背景下形成的迥异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是不同民族精神气质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一、极富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雕塑 三江源的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前面已有所述,由于三江源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等的原因,在这里生活的各民族在互相交融的开放性前提下又葆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雕塑艺术的广泛盛行就与各民族的宗教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佛教信徒的增多,大量佛教寺院相继建立,而寺内佛像的需要就使雕塑这一艺术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显得重要起来,于是出现了众多的雕塑爱好者和艺术家。当然,这些艺术家最初都是为了民众的信仰。 在三江源地区盛行的佛教寺院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内,造像艺术相当发达,精美的金属塑像、泥塑金身塑像或木雕像等几乎无所不有。而作为造价相对低廉一点的泥塑则又成为必有之物。如经堂里的泥塑佛像,围绕着佛像的背光、莲座、须弥座上的人物、花草鸟兽等。泥塑分为单色(如表面贴金箔,但面部五官还是用黑色和其他颜色描匀)和彩色两种。一些大寺院内的佛像一般都是泥塑后镀金。如著名的佛教圣地塔尔寺中弥勒殿中的弥勒佛、释迦殿中的释迦牟尼像都是造型生动、充满神韵的塑像。其庄重自然的体态、栩栩如生的表情都可堪称塑像中的精品。而在普通寺院内,不镀金的泥塑也是到处可见,甚至一般家庭的小佛堂也少不了几尊泥塑的佛像。这些泥塑虽然没有镀金的雕像那样富有气势,但逼真的形态依然使其成为佛寺中的主角。藏传佛教由于自身的发展轨迹,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寺院塑像,这种艺术最初都是由仪式和崇拜产生的。早期藏族风格的各种细微部分,如佛像眉眼的塑法,披肩花纹、褶皱绸缎等都表现出了佛教最初传人时带有明显的印度的一些文化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相互渗透,佛教塑像在三江源慢慢有了演变,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这也是如今走进三江源各个大小佛教寺院,几乎都能看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但主题表现几乎一致的佛像的原因。虽然佛像的材质不同,有泥塑的、铜塑的,但它们都代表着同一种文化符号,传达着同一种精神内容。藏族泥塑都要严格按照《画论》、《绘画量度》、《佛说造像量度疏》、《造像量度经》的规范标准制作。在这个量度范围之内,又给艺人留有较大的二度创作空间。 其次,随着这种艺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更由于其留有的创作空间,除了特定的宗教场地外,民间也开始广泛流传一些泥塑。这些泥塑通常都是一般家庭做信仰膜拜时的器具和一些纪念性的制品。在这些泥塑中,最有特色的要属“擦擦”。“擦擦”是藏语的音泽,指泥制的各种小泥佛、小泥塔等,也称作“脱模泥塑”或“泥制模压浮雕”。“擦擦”的制作方法是,选用无杂质的泥土研成粉末,拌人少量细且短的植物纤维,用清水调稀和匀,成为具有韧性的坯泥,然后用木制、石制和铜制的模子压印成型,脱摸晒干,有的还要经过烧制或彩绘。擦擦一般在许多地方放置,村头、路边、嘛呢堆、转经路上以及寺院的周围。擦擦最初是以经文、佛塔的形象为主,都是作为佛像腹腔内的圣物而存在的。后来,佛、菩萨、本尊以及各种各类神像应有尽有,发展成一个微缩的佛教世界。擦擦的制作过程,既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仪式,又是给泥土以生命的过程。虽然擦擦的造型千变万化、规格不等,但都是藏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外化,是藏民族智慧的表现之一(马成俊主编:《神秘的热贡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由于藏传佛教在三江源的广泛传播,我们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这一宗教艺术的痕迹。除了这些很有特色的塑像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运用于民居的木雕、砖雕、石刻、以及闻名中外的油塑即酥油花看到藏族文化在i江源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木雕主要用于门楣、帘、椽、柱头等上边,雕有花卉、卷草、动物,还有引经板上的佛画及少量木刻佛像。藏族民间木雕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根据内容表现需要,抓住对象的特征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概括。如巨大如盆的莲花,头大身小的飞天仕女,眉长眼大的精怪,磨盘大的果子,伞一般大的树叶等等,这些夸张的表现手法,既生动活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表现了事物的本质。这种夸张不但没有使我们感到木雕的不真实,相反加强了内容的表现和艺术感染力。(赵永红编著:《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有雕刻和绘画作为装饰的藏族桌柜不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而且实用性强,往往成为藏族家中不可或缺的实物。信仰藏传佛教的土族也在民居的建筑中运用了一些简单而又精美的木雕装饰,使这个建筑看起来富有艺术的色彩。砖雕是藏族建筑上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用于屋脊上的边饰、飞檐上的吻兽门窗周围的花边饰物,经堂墙壁上的浮雕,塑有波龙、折龙、狮子和卷草、花卉及吉祥八宝、敬长图、鹿鹤同春等。石刻主要是将佛像印刻在石板上,有的还将石刻镶嵌在墙壁上,作为建筑物外部的装饰。 酥油花是用酥油和各种颜色掺和到一起,以圆雕的形式,塑于木板上,在春节的宗教仪式上,摆设于僧众面前的以供观赏和朝拜之物。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复杂,不但需要较多的能工巧匠,而且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每年寒冬,僧人们用三个月的时间在摄氏零度以下进行雕塑,为了使酥油更光滑细腻,便于操作,更为了防止手温融化酥油,艺人们不时将手浸进刺骨的雪水里降温,可见酥油花的美是以诸多僧人的付出换来的。酥油花内容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珍禽异兽、亭台楼阁,还有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等的场面,无不逼真优美。这些立体感很强的作品大至卜2米,小至10-20毫米,在同一个画面里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赵宗福马成俊主编《青海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塔尔寺每年正月十五的酥油花展集宗教与艺术为一体,已成为众多宗教信徒与艺术爱好者瞻仰的必到之地。每年正月十五,各地群众纷至沓来,使塔尔寺在往日浓郁的宗教气氛中更增添了几份艺术的魅力。 除在藏传佛教中享有盛名的泥塑和各种铜像外,信仰穆斯林的回族、撒拉族的木雕也是别有特色。传统的民间木雕不仅在穆斯林宗教建筑中处处可见,就是在普通的民居中也时常可以见到。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随便走进一户农家小院,你都能看到千姿百态、雕法精致的各种雕花装饰门楣、屋椽、窗格、桌椅等。木质结构的房屋配以各种精美木雕,加上类似于木质本色的染色,整个建筑显得素朴典雅而别有韵味。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是,由于穆斯林的信仰,在这种大量的雕刻中,图案通常都是造型精美的各种花卉、水果图案和几阿图案,少有动物的造型,而代表某一偶像崇拜的人物则根本不会出现。这些为穆斯林民居所特有的装饰构件,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穆斯林建筑符号的特殊文化含义。因此这种风格朴实,表现手法简练,重在以神传形的木雕,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穆斯林装饰木雕把寓意与坚固的和谐统一结合得相当紧密。 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变化,公共性的建筑即城市雕塑和旅游地的标志性雕塑也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市政建筑、广场、学校园林等都有了纪念性的雕塑建筑。这种现代雕塑通常都有玉石、水泥、花岗岩、不锈钢等材质雕塑而成。有的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蕴藉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有的置于某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旅游地,突出其历史意义和各民族的团结精神。日月山脚的文成公主汉白玉雕像,就像一个历尽沧桑的叙述者在讲述一段历史,使人在历史的回望中对于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民族团结精神铭记在心。 总之,各种富有特色的雕塑以不同的形象表达着某一民族的文化,喻示着某种精神。 二、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建筑艺术 正如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所说:“人民的思想就像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己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集中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文化的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页。) 宗教建筑体现出一种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较特殊的文化形式和艺术形象。三江源多重文化的构成,使这里的建筑艺术也显得特色分明,尤其是涉及宗教的建筑更是突显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受到印度、尼泊尔和内地汉传佛教建筑文化的影响,晚期以藏汉佛教建筑文化为主的融合形式较多,运用统一、平衡、对比、和谐等建筑构图特点,以达到美的建筑艺术效果。整体上以众楼重叠、起伏错落的庞大气势和对比强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