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范】搜索到相关结果 1277 条
-
多项科技傍身让锁更“聪明”
-
作者:
范琛
来源:
科学导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罗马
设计艺术
雕刻艺术
-
描述:
7月12日,记者从山西黑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指静脉高端智能锁已正式“出炉”。這款新型的高端智能锁主要是通过红外线扫描手指中端的静脉血管分布图进行开锁,误识率为百万分之一。这项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把指静脉技术首次运用在了智能锁领域。 据了解,这款新型的高端智能锁用了16公斤原料铜,从构图、雕塑到锻造、打磨,共用了18道工序、纯手工打造而成,耗时10个多月。
-
柔媚的力量
-
作者:
范书慧
来源:
科学健身(健美健身)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量
耐力
始终保持
身体
人体免疫
骨质疏松症
起始位置
练习者
肌肉力量
杠铃
-
描述:
杠铃操杠铃操(Body-Pump)是杠铃和健身操进行组合的一种运动。可调节杠铃的重量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士。作用是可以快速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肌肉力量,消耗大量的卡路里,雕塑出完美的身体线条。而目还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改善内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力。
-
磨具行业煤烧隧道窑的展望
-
作者:
范通全
来源:
磨料磨具与磨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煤气发生炉
磨料磨具
中型厂
电热隧道窑
煤烧隧道窑
倒焰窑
陶瓷磨具
烧成周期
煤气站
重油
-
描述:
一、国内磨具行业窑炉概况当前我国陶瓷磨具生产的主要加热设备,大致有两种类型;其一为隧道窑,另一种则为倒焰窑。国内磨具行业使用隧道窑约起步于60年代初期。除几家大厂及个别中型厂外,由于受到资金及燃料的限制,至今仅发展了30余条隧道窑(其中包括9条小型电热隧道窑,该种窑也
-
夺目的蓝发——伊利·纳德尔曼及其雕塑
-
作者:
辛西娅·纳德尔曼
范迪安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形象
肖像雕塑
原型
伊利
艺术家
雕像
青铜
人物画
作品
祖父
-
描述:
此刻,我正在意念中为一张旧照中的人物画一顶尖顶帽,因为使我惊异的是,这张旧照中——1944年在流放中死于维也纳的埃及最后一个外国统治者阿巴斯·希尔密二世和我的祖父伊利·纳德尔曼作的彩绘青铜雕像《戴尖顶帽的男人》那样地相似,摄于1930年的这个土耳其人像实际上没有戴着尖顶帽,但他那规整个西服之上的脸却有明显的雕塑感:有力度的鹰钩鼻,清晰而黝黑眉毛下炯亮的双眼,以及富有棱角的嘴唇周围的胡子,这张发黄的旧照曾被随意地夹在一个古代雕像照片的影集里,我是在纽约河谷地区我祖父老家的顶楼书屋里发现它的,有意思的是:我祖父的这件雕塑创作于这张照片拍摄的前三年,因而,它不能算一件肖像雕塑,而只是一个想象的或有原型的形象,就像纳德尔曼其他作品一样,艺术家的兴趣在于对生活的发现,他收集视觉形象材料用于创造。
-
夺目的蓝光:伊利·纳德尔曼及其雕塑
-
作者:
美 辛西娅·纳德尔曼著
范迪安译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刻家
三大支柱
女学生
工作室
创造性的发展
美术史
密叶
雕塑家
展览会
罗丹
-
描述:
夺目的蓝光:伊利·纳德尔曼及其雕塑
-
胡明哲和她的“微尘”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我相信,所有走進《微尘》展览的观众——无论是艺术界的同仁,还是热爱艺术的朋友们——都会为向我们奉献的这样一个大型个人展览所付出的巨量劳动而感动。胡明哲,这位女艺术家用喷涌而发的创造热情,不仅构筑出她在岩彩绘画创作上的恢宏景象,也实现了她自己艺术人生的一次升华。 胡明哲早先是一位工笔画家,和所有在改革开放时代思考并探索艺术创新课题的同代人一样,她也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新的学术目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她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学习,在研究日本绘画之时,她注意到“岩彩”这种天然矿物色的运用在日本画的创作和教学中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岩绘之具”不仅是日本画在媒介上的代名词,而且经过日本画家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日本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变。在东瀛的所学使她获得了技巧,更重要的是,异国的所识使她猛醒,“岩彩”的传统何尝不是源发于中国?在古代帛画、汉唐壁画以及后来的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中,何尝不显现着岩彩的光辉?她意识到:“岩彩”是一个不寻常的媒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和东方审美特性,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有责任将份这传统发扬光大。从那时候开始,“复兴岩彩”的理想激励着她在创作上投以持续的探索,她也成为中国岩彩绘画不余遗力的重要推动者。
-
白明作品的“色温”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近几年的作品中,他的整个思维活动与直觉感性有机结合了起来,文化意识与材料运用有机结合了起来,这就使他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新的升华。现在,在他的作品中,东方的文化内涵不是通过符号来体现,而是通过整体的结构、肌理、色泽来预示。他的整个艺术气质和创造激情贯注到了作品的深层,在那里,形成了鲜活的灵魂,也形成深厚、自然、阔大的境界。这时候的白明,已成为一个有个性而又有学术高度的白明。 我查不出“色温”一词典出何处,但认为以此品评白明之画是十分贴切的。白明的画的确从视觉上让人产生一种“通感”, 这并不在于他所用的材质是综合的,而在于他极为娴熟地把握了材料的属性,他这些年在陶瓷领域和绘画领域中穿行,所获得的是对材质的会心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候画多了,便想到窑炉前面去拉坯、打泥板,陶艺成型和烧制过程中的偶然性和期待心理使人对物质变化的神奇充满向往,而回到绘画,则会看重材料质地的特点,下意识地留住材料的视觉感受。在两种艺术门类中,他得到了“触类旁通”和“殊途同归”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感觉如同经受过窑炉的烧焙,变得更加细腻、敏锐。所以,他的作品意境不仅仅是内容的,而且是感受的,这是与其他画家不会重复的个人特点。
-
奥地利绘画大家艾森施茨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中国艺魂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液压系统
车位传感器
-
描述:
维利·艾森施茨是20世纪初步人奥地利画坛的艺术家。我们知道,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子里,欧洲艺术正处于艺术潮流纷起、艺术观念与风格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时期,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诞生了具有鲜明奥地利文化特征的维也纳分离派,它呼应了以巴黎为中心的现代艺术运动,也为整个欧洲艺术在20世纪的现代变革做出了奥地利的贡献。维利·艾森施茨在家乡受到分离派的影响和启发之后,于1911年前往巴黎,更直接地在活跃的巴黎画家群体中求学探艺,成为旅居于法国的画家。他从维也纳到巴黎的艺术旅程,是广泛吸收20世纪早期艺术新知并加以融合贯通的过程,在吸收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现实景观的真切感受,在丰富的结构中暗含了立体主义的影响,在热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用笔上,则可见表现主义的精神,但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和色粉画,他的作品总是光影交映,感性欢畅,洋溢着投身自然的热情。他抓住风景的精髓,用画笔接近自然的本质,画出了自然的空气和物象的生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
复制之造 何陋之有——从卓朝晖的油画转型谈起
-
作者:
范雨萌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肌理
创作
符号性
油画
-
描述:
土生土长的莆田人卓朝晖,从学校毕业后随着当时的商业大潮一头扎进了商品油画的市场中,成为油画产业大军中的一员。在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场繁荣和21世纪初的产业转移后,曾经“出走”向外学习的卓朝晖又回到了莆田,成为一名“莆归”。每天早上他都会来到与“千年古刹”广化寺一街相隔的画室里,在喝完一壶香茶之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进门处最显眼的地
-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具象
文化理想
油画家
文化追求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
展览时间
中国美术
中国油画
-
描述:
展览时间:2015年4月30日—8月2日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油画西传而来,成为现代中国一道新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的风景线。中国油画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十分鲜明地彰显了几代油画艺术家的文化理想,在引进、普及与传播的同时,注入了中国油画家的文化追求,使油画不仅成为丰富中国美术构成的新的类型,更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彰显文化精神的载体。从"油画"到"中国油画",既在时间上穿越了世纪的长河,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出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