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陶瓷原料自动排渣震动篩的研制
-
作者:
吴志尼
余全林
杨希波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十年代
泥浆质量
震动频率
筛选设备
筛网
木结构
震动筛
新工艺
陶瓷原料
排渣
-
描述:
采用铁木结构的土震动筛,这种筛设计落后,弊端很多。 1、工作时,由于铁木联接,震动时构件防松难以解决,故噪音相当大。 2、震动频率不均匀,筛网和机架极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 3、震幅不能调节,致使泥浆质量难以控制。 4、铁件外露,经锈蚀后污染原料。
-
当代艺术对建筑表皮设计的创新启示
-
作者:
张贲
杨希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表皮
表皮材料
城市文化
艺术符号
建筑艺术
-
描述:
从建筑表皮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建筑表皮是现代建筑表达自身个性、特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和形象的名片,这一切使得建筑师在当代建筑艺术中越来越重视表皮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影响着当代建筑师对于体量、造型等传统形式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建筑外围的关注,建筑从对建筑雕塑感之表达的传统使命中逐渐回归其本质定义—建筑的表皮。表皮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立体构件,渐渐成为建筑形式艺术表现力的一个主题,从表皮服务于建筑到如今表皮赋予建筑其特殊的艺术生命力,这种转变是当今建筑的特征也是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
鲁青瓷之艺术设计
-
作者:
陈玲范
杨希文
来源:
山东陶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陶瓷
中国艺术
青瓷
艺术内涵
中国人
艺术设计
品质
-
描述:
有天人捧玉厄,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1造型与材料陶瓷是材料的艺术,认识材料,熟悉材料,选择材料,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材料,是关系到陶瓷艺术个性的问题,作者的个性和陶瓷艺术水平与材料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造型设计是将材料,技术...
-
异质双向加热匣钵的研制
-
作者:
杨希东
郎建峰
张玉军
王明合
来源:
耐火材料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匣钵
直接还原铁
-
描述:
研制了一种用于Hogannas法生产直接还原铁的异质双向加热匣钵。试验表明 :采用这种匣钵代替原来的匣钵可使加热时间缩短 1 3.3%。
-
纪年墓出土物并不证明该物就是该纪年的制品
-
作者:
杨希伟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收藏》杂志2010年第3期赖金明、万水标两位先生发表文章《江西纪年墓出土的龙泉青瓷》,对一件龙泉青釉烛台(图1)作了如下介绍: 此器出土于江西省永修县柘林水库明正统九年(1444年)魏源墓。魏源字
-
“微观观测学”
-
作者:
谢长久
杨希伟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编者按:传统“眼学”和现代“科学仪器检测”一直是流行藏界被广泛使用的鉴瓷(尤其是青花瓷器)方法,而在此二种方法之外,本文作者提出“微观观测学”,力倡三学并举,试图解码元、明青花瓷器釉下秘密,作为一种鉴瓷方法,刊发于此,以供探讨! 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李辉炳先生不久前问世的新著(《青花瓷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一书,对陶瓷鉴定方法作了这样的论述:“陶瓷鉴定学的研究是一门艰辛的学问。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引进现代科技,仿制或伪造陶瓷,混淆视线,牟取暴利,这给陶瓷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除了对过去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科学总结外,还要引进新的科学检测手段,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正如中医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法、西医用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一样。手段不同,目标一致。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可以说已经成为文物鉴定的一个大趋势。”这既是对陶瓷鉴定只靠“眼学”一学独尊亘古不变方法的大胆挑战,同时又指明了未来陶瓷鉴定学的目标和方向。 难能可贵的是,李辉炳先生不仅注重陶瓷鉴定的理论研究,也特别重视陶瓷鉴定的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克服年纪大视力受限等困难,运用新的鉴瓷手段,对元代青花瓷器釉下铁锈斑微观痕迹状态进行细致观察,排比分析,在新著中提出了自己不同以往的独到见解。
-
“尽精微,致广大”:从《田横五百士》简析徐悲鸿中西美学之表达
-
作者:
杨希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神阿堵
崇高
师法造化
-
描述:
徐悲鸿提出"师法造化""传神阿堵"的美学主张,同时将西方美学范畴中"崇高"一词引入中国绘画当中,改变了中国油画停留在模仿性习作的局面,使中国油画可直接表现重大题材。《田横五百士》正是徐悲鸿这种中西美学相结合的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和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