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牙雕器摭赏
作者: 施远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质   青白色   壁画墓   浅浮雕   带饰   花庙   古玉器   玉带扣   珠饰   玉带板  
描述: 象牙作为美观的天然材料,早在上古时期即为先民所爱重,从而施以雕琢刻镂,寄托审美的情趣,用来装饰生活、供奉神灵、标志阶级。这些牙雕工艺品作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载体,无论在那个国家或民族,初无二致。由于象牙具有财富和身份标识的属性,作为一种被上层统治者所占有的贵重物质资料,很早就发展出成熟的加工工艺,用于制作奢华的实用品和装饰品。先秦古籍《周礼》中谈到:“以九职任万氏……五日百工,饬化八材”。关于“八材”,郑玄注“八材:珠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析。”表明在先秦时期,对象牙的加工和雕刻已形成独立的技术体系,成为取自动物身体的牙骨角类天然材料加了王艺的代表。通过河姆渡文化和殷墟妇好墓所出牙雕器,我们可以大略了解我国早期象牙雕刻艺术的风貌。唐代以前,牙雕已有线刻、浮雕、圆雕、镂雕等工艺,唐代又新创了象牙染色工艺。到宋代,象牙雕刻和多层次镂雕技术也取得长足的进步。 明代以前,各项牙雕工艺已发展成熟,这为明清牙雕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进入明代,随着东西方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象牙的来源日渐拓展。象牙的消费阶层,在明代初年尚限于统治阶级上层,至明中后期已发展到富裕的市民阶级
明清嘉定竹刻世家
作者: 施远   来源: 上海文博论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肌肉训练   圆雕   艺术   技艺   世家   上海博物馆   嘉定   竹刻   南京博物院   朱鹤  
描述: 明朱鹤款浮雕松鹤竹笔筒(南京博物院藏农业经济时代,士农工商判然有别,为工者籍隶匠户,世代斯业,一技一艺的传承,多限于一氏之内。这种结构似乎能够使技艺接续不辍。但技艺的传习,毕竟不是简单的肌肉训练,天资与悟性终不可缺,诸如传长不传幼,传子不传女一类清规戒律和视工匠为贱业的社会偏见,常常使绝技所传非人或不得人而传。封建社会手
竹素流芳——周颢的绘画与竹刻艺术(下)
作者: 施远   来源: 艺术品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北宋时期   安岳县   供奉   资阳市   四川省   民间信仰  
描述: 竹刻宗师周颢的书画创作相对随意,“偶然欲画,画成随手与人”,但于刻竹一道,却极精心,自律甚严,“其运刀时,若丝发未称意,虽垂成,亦斧以斯之”。因此,当我们发现竹刻名盖过画名的周颢,其传世作品中画迹远多于竹刻时,便不难理解了。绘画和雕刻是两种绝然不同的造型艺术。雕刻是三度空间的立体艺术,模仿立体形象不存在空间转换的问题,至多是浅浮雕那种“压缩空间”的处理方式。但若试图将平面绘画中某些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