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看不见的仰望[1]:析《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探伍尔夫的批评意识(一)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想象构成   叙事功能  
描述: 本文是论及伍尔夫批评意识系列论文中的第一部分,属“真实在瞬间,瞬间在别处”的首篇.维吉尼亚·伍尔夫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为一身,在论及人物的性格刻画中,伍尔夫像俄国理论家帕乌斯托夫斯基阐述想象理论一样,使用的是叙事故事的方式.故此本文从其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入手,探析其批评意识,特别是叙事方式及想象构成.
关于翻译罗伯特·哈斯的《嫉妒他人的诗》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嫉妒   翻译     罗伯特·哈斯  
描述: 罗伯特·哈斯1941年生于美国旧金山,著有诗集《时间与材质》(2007)、《人类的愿望》(1989)、《赞美》(1979)以及《野地向导》(1973)。他是波兰诗人米沃什作品的主要英译者,1995年到1997年间任美国桂冠诗人。对于翻译,哈斯自己有言:"翻译的挑战在于抓住天才创作的思维,尤其当忠实于原文和创造性翻译形成一种张力之时"。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诗人远洋翻译的罗伯特·哈斯诗选《亚当的苹果园》,且于8月上海书展中请到哈斯和夫人(著名女诗人)布兰达·希尔曼演讲及诵诗。记得一年前友远洋在勤力翻译时,恰逢笔者去深圳,在远洋接待的聚会酒桌上,大家为哈斯一首《嫉妒他人的诗》(Envy of Other People’s Poems)之中译,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正如哈斯对待翻译的慎重态度,中国诗人译者亦不乏同样的追求,本文作一侧记并以此文阐述对该小诗翻译的一些看法。
文学的救赎(上):解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莫言   红萝卜   黑孩  
描述: 当今不是一个能论及"救赎"的时代,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麻木里,说"救赎"是会被人笑话的,更没有人相信谁能拯救谁。但是,倘若还有不死的灵魂,还有精神的坚持,难道真的会完全丧失对"救赎"的期许吗?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没有任何获救的可能,倘若"救赎"能从遥远的天边,稍露一点气息,也会使濒临死亡的生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莫言荣获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言明的,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人们更注意到,莫言创作中那表达"复杂感情"的"细腻笔触",以极强的生命力来揭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故可以说莫言是"以文学的方式,成就尘世的救赎"。
文学的救赎(下):解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残缺   莫言   意志力  
描述: 莫言荣获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言明的,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人们更注意到,莫言创作中那表达"复杂感情"的"细腻笔触",以极强的生命力来揭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莫言是"以文学的方式,成就尘世的救赎"。绝境之人除了祈祷之外,"救赎"就只能靠自己。文学一如音乐,正是孤寂绝望的心灵向往"救赎"的一种手段。
看不见的仰望:析《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探伍尔夫的批评意识(一)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想象构成   叙事功能  
描述: 本文是论及伍尔夫批评意识系列论文中的第一部分,属"真实在瞬间,瞬间在别处"的首篇。维吉尼亚·伍尔夫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为一身,在论及人物的性格刻画中,伍尔夫像俄国理论家帕乌斯托夫斯基阐述想象理论一样,使用的是叙事故事的方式。故此本文从其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实践入手,探析其批评意识,特别是叙事方式及想象构成。
是“ 反领导权”还是被叙事者出卖?——读路翎《洼地上“战役”》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学   偷窥   牺牲   《洼地上的“战役”》   爱情   战争   路翎  
描述: 在《洼地上的"战役"》里,起初路翎当欲描绘英雄的故事,记载一次抓美军俘虏的战役中,年轻新兵阵亡的故事,但随着叙事进程的展开,却将英雄的故事写成了爱情故事,而且通过叙事技巧产生了几乎颠覆"领导权"的效果。文本如何记载历史?在历史时间、叙事时间以及心理时间的拉锯和构设中,如何在叙事话语中潜藏自我的感受和判断?叙事者使用了何种叙事策略,有何叙事意图,从而发出了一种与正史不同的声音?论文立于叙事学角度,从"背离作者的叙事者"、"‘偷窥’的意义——全知全能"、"复调叙事中‘独白’功能"三方面,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进行细读分析,在叙事机杼中探勘些许战壕掩埋着的历史的残垣碎片。
读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谈文人与政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南方论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挽歌   陶渊明   陈翔鹤   文人  
描述: 文学常通过个体的一个特殊事例,像"陶渊明",聚焦他个人的特殊性,却历来表现了人类对"归园田居"的普遍向往。中国文人与政,自古以来就矛盾纠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倡导"归园田居"向来被标志心智独立高洁。但也有关乎他崇尚自然的纯粹性争议。即他始终都无法真的成为"田居"村民的"落户"者,他的思想始终在儒和道中徘徊摇摆,甚至儒的入世远远高压于道的出世。本文读解上世纪60年代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揭示当代人之以古喻今。入世与出世是中国文人纠结的两难,而政治就好比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始终宿命般的缠绕于中国文人,方酿造出多重悲剧。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极端雨洪灾害风险评价
作者: 王贺   刘高峰   王慧敏   来源: 水利经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险评价   城市极端雨洪灾害   云模型  
描述: 构建最大24 h降雨量、平均淹没水深、淹没历时、受灾人口率、受灾面积率、GDP损失率6个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云模型定量评价各指标下风险的等级,建立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极端雨洪下城市洪水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对景德镇极端雨洪引发的洪水进行风险评价,得到1990—2012年景德镇每年的风险等级,找出引发洪水风险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景德镇深受洪水的影响,平均淹没水深与淹没历时对洪水产生的风险有重大影响。提出通过大量植树造林,增加透水面积;新建排水设施,清理城市排水管道,可以有效降低景德镇极端雨洪带来的风险。
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南方论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   英语实践   质量观  
描述: 中国作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解构”思潮的影响,于是纷纷表现一种或自嘲或讽喻的姿态,或者是以貌似“谦虚”实在相当傲慢的姿态来着重自己。恰似理论批评界当时对这批“文革”时期受教育的作家存知识构成某些缺失的中肯分析,以消解对方而建构起自己。本文聚焦“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批评”之互动,引发再审视上世纪末批评的批评可能性。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极端雨洪灾害预警研究
作者: 王贺   刘高峰   王慧敏   来源: 水利经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灾害预警   城市极端雨洪   云模型  
描述: 利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将城市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根据各个独立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别创建4个相应降水等级的正态云和统一的极端雨洪灾害风险等级,建立基于云模型的城市极端雨洪灾害预警模型,对相同降雨降到不同地方和不同时间段降雨降到相同地方所引起的雨洪灾害进行动态预警。结果表明,极端暴雨降临时,城西片区、浮梁县城片区和城东片区遭受的灾害风险等级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等级逐步由三级升到四级,而电厂片区和吕蒙航空基地片区遭受的灾害风险等级相对较低,最高不超过三级。利用云模型可以对景德镇各个区域各个时间段的灾害等级进行及时、准确的动态预警。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