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美国老人和他的“救赎山”
作者: 刘一恒   来源: 三月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救赎   创作动力   加利福尼亚   沙漠区   Love   上帝   人和  
描述: (Leonard Knight)之手,他的创作动力更是为了将上帝对于世人的爱告诉大家,并且给这座山取名为“救赎山”。
文学的救赎(上):解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莫言   红萝卜   黑孩  
描述: 当今不是一个能论及"救赎"的时代,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麻木里,说"救赎"是会被人笑话的,更没有人相信谁能拯救谁。但是,倘若还有不死的灵魂,还有精神的坚持,难道真的会完全丧失对"救赎"的期许
文学的救赎(下):解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残缺   莫言   意志力  
描述: 尘世的救赎"。绝境之人除了祈祷之外,"救赎"就只能靠自己。文学一如音乐,正是孤寂绝望的心灵向往"救赎"的一种手段。
春的苏醒(外一组)
作者: 潘玉渠   来源: 散文诗世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兴盎然   永久地   鸟鸣   上消   水解冻   在路上   善念   一只手   自我救赎   相信你  
描述: 1有时,我会把季节当作一句箴言。当日头扶着春光越升越高时,土壤的哲学会以汗水和笑容的形式修饰起农人的脸庞。又有时,我会把季节当作一幅油画,在近处感知它平凡的粗砺;而在拉开一段理性的焦距后,灵魂会心甘情愿地陷入那幕淳朴的绿色风光。
忘却仇恨 谨记历史——群舞《南京·亮》札记
作者: 刘炼   来源: 舞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她说   电影蒙太奇   战地记者   画面化   救赎者   滔天罪行   拉贝日记   罪感   打不死   日本侵略者  
描述: 1937年,永不忘却的那段记忆,留给我们的屈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像孩子一样记住,像老人一样读史。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南京"已成过去,而国人内心那份"明亮"的追求从未改变。被屠杀的亡灵耸立在舞台中央。好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主题抽象雕塑《冤魂的呐喊》,眼睛里充满了愤怒,是无助还是绝望。可怜的母亲只求襁褓中的婴儿能够活下来,纯洁的少女渴望着纸鸽能够给她带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革命叙事:以《圣天门口》为例
作者: 李竹筠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人性   祛魅   文化全球化   革命叙事  
描述: 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革命叙事挣脱了特定国家、特定族群、特定历史时代的视域局限,另一方面,又由于对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学遗产的继承,不能不在其书写层面呈现出对于传统的"影响的焦虑";因此既在立意的高蹈与宏大主题的意义承担方面用力过度,又在文本层面呈现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分裂与对立。
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
作者: 熊伟   侯铁军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鲸》   救赎   清教预表法   “海上扁舟”   《老人与海》  
描述: 本文以救赎在三部美国文学作品《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中的再现为基础,指出它们与《圣经》中三种救赎主题的相似性,并进而认为美利坚清教预表法是解释救赎主题反复再现的关键所在。预表法脱胎于基督教
霍桑《红字》中宗教救赎观的体现
作者: 王伦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矛盾心理   清教思想   美国文学简史   霍桑   海斯特   超验主义   救赎之路   丁梅斯代尔   自我救赎  
描述: 霍桑《红字》围绕《圣经》中关于原罪与救赎的主题展开,犯下通奸罪的海斯特通过忘我工作、帮助他人、完善德行实现了自我救赎,丁梅斯代尔通过公开悔过和肉体的死亡完成了救赎的历程。人们只有忏悔、认罪、自我完善,才能净化自身的内心世界,精
夜候疲乏之兽群——李金发诗歌的理性雕塑美
作者: 黄咏梅   来源: 诗探索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性   一顷刻   雕塑美   诗歌   北游   李金发   兽群   冯至   自我救赎   理性  
描述: 坐在21世纪初的书桌前,翻读着李金发数量有限的几本诗集,仿佛与他所经历的那一个世纪的开端相对望着,穿透在他一生中所有过的一段短暂的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那些于心灵夜半颤抖着吟唱出来的激情,那些在诗人进行自我救赎时所进行的对生
人物三家——2015年“60后”优秀当代人物画艺术家绘画艺术巡礼——《天国之梦》:工笔之精神救赎
作者: 张天羽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体系   工笔   精神救赎   艺术家   人物画   绘画艺术   当代美术   天国  
描述: “人物三家”——王根生、李晓柱、张望作为中国画坛目前实力、成熟度、知名度与特别是发展空间最炙手可热的“60后”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已然是个人艺术语言体系独立、完整、成熟的艺术家,他们除了旗帜鲜明的艺术标志伫立画坛以外.更多呈现给我们的是他们于中国当代美术进程上的卓越贡献与作为。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