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季峰】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
雕塑的中国方式
-
作者:
季峰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方式
雕塑
-
描述:
秦汉以降,雕塑在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中几经沦落,近现代以来的雕塑领域更是已经几乎找不出中国雕塑传统的影子。艺术的中国方式问题也是困扰现当代学者的主要问题之一。艺术家的身体力行,为艺术的中国方式问题作出了形式上的回应。本文试从当代几位有代表性的雕塑家的创作入手,对雕塑的中国方式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
拉弓的赫拉克勒斯
-
作者:
季峰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读
布德尔
雕塑
代表作
-
描述:
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Emile Antoine Bourdelle,1869-1929)是西方近代雕塑的三大支柱(罗丹、布德尔、马约尔)之一。《拉弓的赫拉克勒斯》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文试图从形式、内容、创作背景等方面对此一作品作出解读。
-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高更同名画作解读
-
作者:
季峰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杰作
解读
高更
-
描述:
高更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杰出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是高更一生中带有总结性的杰作。作者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此作比他以前的任何作品都有价值,而且今后再也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作画背景、画面构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此一作品做出解读。
-
当代城市雕塑的审美问题及评价标准
-
作者:
季峰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标准
城市雕塑
审美问题
-
描述:
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美与社会审美交流碰撞协调的最终体现形式.在当代艺术形态的侵蚀之下,城市社会往往陷于城市雕塑建设的审美盲区.本文对厘清当代城市雕塑审美问题所在及确立城市雕塑审美价值标准进行了尝试.
-
重返精神家园--勃纳尔创作散论
-
作者:
季峰
来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勃纳尔
艺术精神
本体论
-
描述:
机械时代在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艺术在此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负.重返精神家园就是对人类性灵的重新唤起.勃纳尔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表现了在绘画艺术中对精神回归的吁求.
-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
-
作者:
季峰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学
史论
环境设计
塑像
中国历史文化
吴为
雕塑艺术
扬中
季羡林
研究所
-
描述:
在学科齐全、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大学有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科研机构——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它确立了史论研究、肖像创作、环境设计、宗教雕塑的科研方向。正陆续完成的中国历史文化人系列雕塑在学术界引起广泛注目:东方文化学者季羡林称该系列雕塑为“扬中华之文化,开塑像之新天”;(费孝通题词:“由象及神”;杨振宁参观
-
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发展
-
作者:
季峰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
发展
历程
-
描述:
城市雕塑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有其具体的语义和语境,同时也正是因为其语义产生的特殊性和争议性以及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国有着悠久的城市建设史却没有相应的城市雕塑史,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历史状况却突如其来地发生了转折,从建国初期至今,城市雕塑在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开展得如火如茶,这一历史的巨大反差背后蕴藏了大量的可以玩味的信息.
-
纪念碑、偶像、符号与公共艺术: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城市雕塑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
-
作者:
季峰
来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偶像
社会意识形态
城市雕塑
符号
公共艺术
-
描述:
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发展经历了殊为重要的几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设面貌都对应着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各历史时段的城市雕塑形态及创作环境分析,勾画出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雕塑发展面貌的社会意识形态。
-
中国古代雕塑的写意性
-
作者:
季峰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俑
古代雕塑
写意性
-
描述:
本文试图从写意的角度剖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力图建立一种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新的审美视角。文中着重评述了中国古代俑的审美价值,认为中国古代俑是具有写意性特征的中国古代雕塑的代表
-
“写意”的滥觞
-
作者:
季峰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滥觞
写
写意
意
-
描述:
“写意”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词汇,历经数代变革,现今演变成专指某一画法的名词。本文试图通过针对写意滥觞的研究,把握历史演变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