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剑青】搜索到相关结果 46 条
-
嬉戏中的隐喻 生活化的关切——观第六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随感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设部
艺术馆
第二次
会员代表大会
社团
副主席
雕塑
中国美术
文化部
学会
-
描述:
嬉戏中的隐喻 生活化的关切——观第六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随感
-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当代意义
支点
艺术概念
社会文化
艺术形式
精神需求
雕塑艺术
主要体现
公共艺术
-
描述:
泛雕塑作为一种艺术概念来看,是具有当代社会意识,以及方法论意义的。其文化支点主要体现再它多样并存方面,宽容和接受差异方面,以及艺术传播方面。再推进雕塑艺术形式语言的发展的同时,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层次的审美与精神需求。
-
油画技法教程
-
作者:
叶剑青编写
来源: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油画(学科:
技法(美术))
油画
技法(美术)
-
描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油画的基本因素、材料和技法;油画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后记及佳作欣赏。
-
柴祖舜作品欣赏
-
作者:
俞建文
范迪安
朱国荣
陈琪
陆蓉之
翁剑青
阮荣春
舒士俊
来源: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俄罗斯油画训练班
梅尔尼科夫
中国油画教育
马克西莫夫
-
描述:
,于人生困顿期致力龙虎题材以砺志,之后以意象彩墨抒怀写心,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2007年1月和2008年6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先后在上海美术馆和刘海粟美术馆为他举办个展;2009年3月,中国美术馆、上海美协和上海文化发
-
公共艺术属于“大众文化”吗?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品质
大众文化
文化内涵
精神内涵
社会公共空间
公共性
表现形式
当代
通俗艺术
公共艺术
-
描述:
当我们跻身于当今繁华闹市的开放性空间之中时,很容易目睹许多造型奇特繁复、色彩丰富艳丽而足以吸引人们眼球的立体构筑物、充气类装置、各种灯饰、带有品牌内涵及企业或公司宣传含义的雕塑、载有当红明星及商品形象的各色广告媒体。同时,周边往往伴随着商业促销的舞台表演或火爆的抽奖活动。其间启用的视觉及听觉表现形式,包括其展示方式,在普通民众看来似乎与所谓的"艺术"的感官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再由于当今的一些以"公共艺术"的名义而设立于公共空间中的作品欠缺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从而导致许多人士认为,公共艺术是没有艺术品质和个性以及现代精神
-
本真与变换关于架上绘画命运的一点思考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绘画作品
架上艺术
历史使命
展示方式
表现形式
中世纪晚期
世纪初
架上绘画艺术
本真
-
描述:
在过去的几年里,那种认为架上绘画艺术的价值及历史使命已经完结的说法,在国内也时有听闻,这在一些青年艺术家的认知和言谈中较多些。架上绘画的定义和特征,是指以某种材质为依托,创作完成于画架上的平面性绘画作品,也即指展示及应用于宫廷、宅邸、博物馆、美术馆等场合之中的绘画作品(尤指画布油画、版画及其它纸本的绘画作品)。众所周知,架上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及展示方式出自欧洲中世纪晚期,15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20世纪初期前后,构成了古典艺术及学院艺术和博物馆艺术的主体及重要的美术样式。而相对于从20世纪初和其后发展起来的“现成品”、“装置”、“行为”、“影像”、“多媒体”、“综合材料”及“大地(景观)艺木”等艺术形式及其观念形态来说,架上绘画或许已经成为西方的一种指认传统绘画形式(有别于古典
-
雕塑如何面对公众?(一):公众视野与文化冲突:关于雕塑的深度对话
-
作者:
赵明
殷双喜
翁剑青
唐尧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
《美术观察》
文化冲突
中央美术学院
研究室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
雕塑
对话
-
描述:
时间:5月20日下午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309会议室 讨论者: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翁剑青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室主任、教授 唐尧《中国雕塑》副主编 陆军《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 孟繁玮《美术观察》【热点述评】栏目主持 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 殷双喜:今天我们讨论雕塑和公众,是个有些交叉的问题,不是单纯谈雕塑,而是与公众放在一起。雕塑有室内的、架上的、美术馆的,这类作品与绘画一样
-
公众视野与文化冲突:关于雕塑的深度对话
-
作者:
殷双喜
翁剑青
唐尧
陆军
孟繁玮
赵明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策展人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文化冲突
社会文化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公共艺术
-
描述:
时间:5月20日下午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309会议室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殷双喜:今天我们讨论雕塑和公众,是个有些交叉的问题,不是单纯谈雕塑,而是与公众放在一起。雕塑有室内的、架上的、美术馆的,这类作品与绘画一样,公众需要到美术馆去欣赏它。雕塑和绘画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绘画很少在室外摆放,
-
艺术之和谐与社会之和谐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社会
中国传统艺术
视觉经验
艺术作品
“黄金分割”
艺术表现
西方现代艺术
“和谐”
-
描述:
从传统的视觉经验及相关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艺术作品成败优劣的评析依据在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表现中诸视觉元素的结构方式及比例关系是否得当,是否达到 某种数理和心理上的和谐与平衡。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推出了构成优美与和谐的“黄 金分割”理论及符合此建构方式与比例尺度的各类艺术经典之作,成为西方早期科学 理性分析和古典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及工艺设计等)审美理想的范本,在西 方现代艺术及其理论产生之前的两千多年中,对整个西方及近代的东方艺术和审美文 化产生了恒久而普遍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也十分讲究和谐,强调艺术表现的主体与 自然的和谐,与人伦道德的和谐,以及艺术自身形式架构上的协调与完满。若从大的 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把“和谐”作为评析艺术作品高低得失要理的传统理想恐怕不仅 限于由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关照而形成的视觉经验需求,它还可能包括人们对一般事物 中存在的内在秩序及道德价值的需求。
-
关于抽象雕塑的一点议论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长江文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形体
具象
画论
形式语言
王小蕙
于非
现代艺术教育
现代化语境
吴大羽
写实性
-
描述:
雕塑是时空的思维与表现。时空并非为人类所造就,但却为人类所认知、运用和表现。对于时空的形态及其意蕴的表现,从来都是雕塑艺术不曾停息的探索对象与领地。相对于空间形体的记录与再现的写实性雕塑而言,抽象雕塑所呈现和追求的是艺术家对于非再现(非具象)世界的时空形态,以及由此而显现的对于自然宇宙和内心世界的认知与审美的观照,它超越了自然主义及古典的写实主义对于外在视觉形象的记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