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苏晓峰:以艺术“苦旅”情怀经营画廊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人   形象   身材   性感   罗马   罗兰   自然美   上帝   意大利人   世界  
描述: 本刊记者 赖剑华黄升 摄影王钟武 艺韵满堂的锦云轩画廊 造访锦云轩,无疑是一件赏心妙事。抬首拾步,花与石,画与书,处处可见古董珍赏和艺术作品。主人苏晓峰一身唐装,为我们讲解鉴赏字画古玩之道,令人被这艺韵满堂的气息所感染,更从主人的话语里,体会到一种藏而享之的喜悦。 苏晓峰,1968年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越秀画院画家、佛山市青年美协主席。 他既是画家,擅长工笔花鸟、山水画,也是佛山市三水锦云轩画廊创办人。 1992年苏晓峰从广东省美术专科学校国画专业毕业时,他的同学大都选择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工作,而他却在适宜修心养性的小城三水安顿下来,并师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彦生学习工笔画。他觉得,大城市的喧嚣,不利于传递画家内心世界所承载的情致、意境和内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三水有“荷花世界”的独特景观,多年来苏晓峰便将荷花当作主要绘画对象,他说画家要画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配合长期的细致观察才能画出神韵。每年荷花开放的季节,他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到“荷花世界”写生,多年来从未间断。 从事艺术创作多年的苏晓峰认为,画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精神的升华,只有融情于画,作品才有生命力。因画画,他得到了心灵的依托,也因为有了这种体悟,让他始终能以纯粹而真诚的艺术园丁一般的“创作苦旅”,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让每一幅画作都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与光辉。多年蛰伏,一朝发力,如今苏晓峰成为了一个精通工笔画的画家,其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重要画展,2006年《荷塘白露》入选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优秀奖,2007年《硕果图》入选第三届中国画展,2008年《亭亭玉立》入选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创作奖。 国力日盛,收藏正当其时 苏晓峰从1994年开始搞收藏,“其实,我在读书时就开始玩收藏了,但当时只是一种爱好。那时三水这边还没有人开画廊,家私、陶瓷与字画,很少人玩。” 他当时创办画廊,主要目的是为了与画家交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他说,如果没有一个平台用来与更多画家交流,自己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有进步。通过收藏,可以鉴赏他们作品的画法、笔法、线描、造型、构图,比如学书法,整天欣赏着高水平的作品,看多了就入脑了,所以一定要多看多领会。 在锦云轩客厅里,除了苏晓峰自己的画作之外,其他藏品都是高品位的名家作品。他收藏这些作品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艺术、眼光、水平,“评判作品好还是不好,你可以通过收藏慢慢学习。即使看电视的时候,只是顺便看看这些书法、绘画作品,也会觉得越来越有味道,好的作品,是越看越入味的。你看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高水平的,什么是低水平的。看多了,你自然就明白了。” 苏晓峰认为,收藏大有可为,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家居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提升了,对艺术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除了混乱年代,在太平盛世,很多人都会收藏艺术品,“我可以说,在20年内,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将占有主要地位。你看北京的拍卖会,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总成价超过4亿元。你看吴冠中的画都卖了2000万元一张。如果是10年前你想都不敢想,以前只是看到国外梵高等人的作品拍到亿元以上。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我相信中国画将在世界(收藏界)占主导地位。”他深信,中国人会将自己的绘画推向世界。在世界拍卖市场,中国书画作品价位一路攀升,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温饱问题没解决的时候,拍卖市场尚未开放,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的。现在中国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国际收藏家的重视,中国书画作品也受到外国人士追捧。 “收藏的大忌是人云亦云” 锦云轩的主要顾客是中年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学历较高,具有一定鉴赏水平。 苏晓峰告诉收藏新手,收藏不能急于求成,它首先是一种形式、兴趣爱好,由这种兴趣、形式,去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及眼光,才能得到回报。 挑选值得投资的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只凭感觉。苏晓峰说:“我觉得收藏的大忌是人云亦云。以别人的话为根据去买东西是大忌,不可人家说什么好就去买什么。收藏同一个人做学问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收藏作品,需要对社会、艺术品慢慢了解、体悟了之后才能做的。如同我们画画,不可能一下子成为大家,要出于兴趣爱好,经过几十一年的修炼才行。如果收藏一样东西就想着要赚多少钱,这种心态往往会走向歧途。现在不少人投资艺术品,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般一个艺术品的价值变化周期是5至10年,不可能只是两三年(就升值)。比如,现在收藏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等他50-60岁时,他成名了,那么他的作品就值钱了。这是艺术品的长线投资。我10年前开始收藏家私,实际上看重的也是十几年之后的价值。” 收藏为什么可以让人暂时赚不到钱但是却乐此不疲呢?苏晓峰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相信自己的眼光。所谓眼光,就是说你看好一个艺术家,在他年轻的时候,作品还便宜的时候你买下他的作品,等待他的作品涨到几十万元之后你再出手,“收藏没必要倒来倒去,那样耗时耗精力,最重要的是看准,就是‘识人于微时’,在他不出名,作品只卖几千块的时候买回来,放在家里,等作者出名了,那时候卖出去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了。我现在收藏的明清家私,平时就放在画廊,也可作为家用,等到价格涨时,再出手。我在画画时,常常看看这些家私上面刻着的寿桃、龙风、牡丹、荷花、竹子等等,这些其实是中国传统艺术留下来的最好的东西,让你会有许多创作上的感悟。” 非为生意而作画 无疑,苏晓峰是个商人,但在骨子里,他又是一个十分纯粹的画家。 他说,凡是玩收藏、搞艺术的人,是决不会学坏的。你如果不想让孩子学坏,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学收藏,学书法,学画画,因为钻入这些领域之后,整天都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哪有时间学坏?“用我们的话来说,在现代社会要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很难,就是因为社会上很多人太注重物质的享受。” 当初,在苏晓峰的规划中,通过收藏生意赚钱不是终极目的,艺术创作才是他的最爱。他庆幸自己能够用收藏生意的收入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有了更多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如今,他将锦云轩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只在作品来源上把一把关,大部分精力则用于绘画。平时,他可以在无后顾之忧下安心创作。完全没有发大财的期待,反而让他能自由自在地画他想画的画,过他自己想过的生活,又因为免去了维生的包袱,他无须媚外,无须媚俗,无须迎合潮流,他天天作画,日复一日,与其说他是画家,不如说他像“艺术花园”里的忠实园丁。 他说:“一路过来,我都坚持画画,从没有放弃过。我画的是国画,读的是国画系。美专毕业后,2001年在广美读研究生时认识周彦生教授,于是跟着周教授学工笔画。认识周老师的机缘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就是从小到大喜欢画画,这是不解之缘。读了美术专科学校,出来社会后,我需要更高层次的老师来指导,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是强调师承的,特别是绘画。就像你在一条路走了十几年,没有老师的指导,这条路很难走下去。有老师指导,你就会走得更好。” 对工笔画情有独钟 作为长于工笔画的画家,苏晓峰感叹当今中国社会心态比较浮躁,很少年轻画家愿意从事工笔画创作,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苏晓峰告诉记者,写意画和工笔画的差别在于,写意画一笔可以概括很多东西,而工笔画一笔就是一笔,所以学工笔画要比学写意画多付出十几年的努力。 苏晓峰以前是画山水画的,为何现在转攻工笔画呢?“我觉得中国的工笔画需要一批优秀的年轻画家来继承,不要放弃这个画种。民国之后,工笔画逐渐走下坡路。你看我们中国工笔画的会长,呼吁人们学工笔画,结果十几年了还是应者寥寥无几。原因就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少人难耐寂寞,放弃了这个画种。这几十年,工笔画在走下坡路。现在文化部刚批下来成立工笔画研究协会,就是想让优秀的年轻人来继承。” 苏晓峰分析说,学习工笔画,要忍受那种寂寞、孤独,没有定力,没有追求的意念,你是沉不住气静不下心来的,“我有深刻体会,你叫一个年轻人学工笔画,一两年行,三年行,但是五年就不行了,十年的就更不用说了。我的老师周彦生教授长年画工笔画,他教导我,要沉得住气,画个十几年。我们这批学生当初有50多个人学工笔画,现在剩下2个人了。我们两个为什么最后坚持下来呢?就是因为我的老师周彦生画(工笔画)
沈晖:用心“创造”祝福的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人   形象   身材   性感   罗马   罗兰   自然美   上帝   意大利人   世界  
描述: 本刊记者 萧赢 为节日传递祝福的人 在沈晖的产品陈列室里,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圣诞礼物的迷宫,行走在略显逼仄的通道之中,前后左右的圣诞礼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各种各样的礼品在这里可以找到它们的形状,五彩缤纷的颜色演绎着各种产品的不同的表情,它们带着欢乐与祝福的注脚,从这里流向不同的国家,向肤色各异的人们传递一个相同的祝愿:节日快乐,圣诞快乐! 沈晖,礼都礼品公司总经理,2010年第十一届“广州十大杰出青年”,2009品牌中国十大连锁行业年度人物,2008年中国十大最具成长性CEO。在他的产品陈列室里,略显单薄的沈晖满脸纯真,犹如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但当他面对着品种无数的圣诞礼品时,他的眼睛放射出异样的光彩,显得气定神闲,成竹在胸。 回顾沈晖的下海生涯,除了拜厚积薄发的积累所赐之外,其实也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得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被迫”自行创业的人。 下海之前,无论在哪个岗位,沈晖都干得有声有色,业务格局慢慢变大,在商界积累了深厚的人脉。 他说,今天他在生意场上有所成就,来自于下海前的付出。 与财产数十亿甚至百亿的富翁相比,他的身家算不上丰厚,但他以从事公益与慈善活动为荣,并视为修心养性的—部分。 沈晖的人生和他不懈的努力以及付出,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而且是属于这个社会,也属于那些需要安抚慰藉的心灵。 创业:厚积薄发的结果 沈晖首次与生意接触,是在读大学的时候。 1988年,他在广州外贸学院(现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读书。一天,他到北京路新华书店选书,看到书店旁边有出售贺年卡的店铺,五毛五一张,那时很流行寄贺卡,“我当时身上带了钱,就买了几百张回去。”回到宿舍以后,一个星期贺年卡就卖完了。后来他又去进贺卡,转手卖掉,“大概一个多月就赚了三千块钱,够我两年的学费了。后来我承包了学校的书亭、舞厅,卖服装,和学校的综合服务公司合作销售贺卡。” 或许,沈晖在潜意识里,他已经不自觉地就进入了商人的角色。 读大学第一年,父亲给了他两千块钱,后来他告诉父母不用寄钱了,他可以养活自己。尽管如此,大学时代的沈晖却没有规划过做生意的事情,对于毕业后的去向也只是抱着单纯的想法——希望能分配到好单位工作。 沈晖的父亲与母亲皆出身商贾世家。沈氏家族曾经经营无锡经营缫丝厂,母亲娘家祖宅现在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觉得,他在生意方面能无师自通,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情,也许是在家时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也许就是一种家族“遗传”。 大学毕业分配之际,沈晖在深圳在一家企业工作,在四家企业兼职,“我在一家固定的公司上班,在那里做了四个月,没发过一分钱给我。包括出差、传真、寄样品,都是自己掏钱。我晚上就卖化妆品,每个月大概有一万块钱的收入。”在90年代初,这样的收入相当可观,但沈晖依旧没有想过自己当老板。 在深圳呆了几个月之后,沈晖被分配到新疆外经贸委,“恰好单位在广州有分公司,我就留在广州了。” 沈晖在广州干了四年外贸。在这期间,他说,“我曾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做轮胎买卖。盈利30多万,对于一个小小的广州分公司来说,这件事在我们集团引起轰动。那时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天天工作到五六点,早上九点钟就跑工厂,监督装箱装柜,完全由我自己完成。现在想起来,人的潜力是真的可以激发调动的。这件事,是我成长的基础。因为这个业务很突出,当时主任当了一年就调去了新疆,她被提拔了,我成了广州办事处的经理、主任。所有的科级干部,都是40岁以上的,我是惟独一个二十六七岁的正科级干部。” 当时沈晖对单位抱着感激之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企业成长,不能有负于这个企业,“我从没想过要跳槽,而是想着从一而终。”但是,到了2000年,总公司由于担保失误,被拖垮了,资金链一断,各地15个分公司都在亏本,只有广州分公司上交了100多万,足够总公司发放半年工资。 新疆远隔千里,广州的业务总公司照顾不到。领导说,小沈,你要是不想做就不做,要做你就去接手。所有公司的资产,象征性的卖给你,“只花几千块钱,而且公司的两套房,也很便宜地租给我。所有的东西都是现成的,客户都是以前我跟的。所有创业所需的东诬仿佛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今天说起这些,沈晖依然动情,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感恩”这个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前期的积累,我才有这个机会,”沈晖说,“那一年我一个星期给公司做了十几万元的业务,也是为了公司获益。我要是在公司混日子,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机会。所以,即使我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想法,但公司面临这个局面,我在这里工作了那么长时间,如果你让我再转行干别的,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我习惯了这个职业,只好买断工龄,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或许,创业是一种机遇,而机遇是给未雨绸缪的人准备的;或许,家族的经商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他的血脉之中,一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吧。 创造:精髓在于产品设计 珠三角的礼品制造业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制造之路荆棘满途,而创造之路同样走得步履蹒跚。 当西方的节日文化和圣诞文化随着国门的敞开而涌入之后,当人们对洋节日还非常陌生的时候,沈晖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圣诞礼品,下海之前的外贸生涯给予他外向型的思维,他要把市场做到世界各地。 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渠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沈晖说:“广交会是我走出国门的平台,我在这里运作自己的生意。我有一个广交会的摊位,接到一个客人,马上就有生意产生。当年就能产生利润,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当年盈利后,就慢慢扩大了生意规模,到2003年我就就注册公司,自己办工厂。” 下海不久,沈晖创造了一个传奇的经典案例,因为当时广交会的摊位很紧张,只有国企能拿到摊位。他从三分之一的摊位开始做起,到一半,到一个,到两个。后来沈晖自己买摊位,“当年就是买一个两个摊位,生意好得不得了,然后第二年有了四个摊位,接着是六个。在我的摊位里,客人挤在一起。我的业务员都来不及接单、吃饭。因为那时候做这一行的比较少,因此积累很多了客户、资金。公司的整个成长过程,我觉得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也有一些前因后果(在起作用),如果我之前不去学习一些基本的谈判技能、业务技能,产品知识,不会有今天。” 创造高附加值,源于产品设计,沈晖说:“我自己的工厂在东莞,自己做的是电镀球,其他手工类的有一百多家工厂做配套。我每年都去欧洲去不同的国家看展会,看下一年的流行趋势、流行设计、流行色系。看了以后,就让我们的设计团队来做设计方案。” 沈晖1997年第一次去欧洲德国法兰克福,参加礼品行业最大的国际礼品展,当时给了他很大震撼。他看到,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但是它陈列出来的效果,包括摊位布置、产品搭装,色系等都是来自客户。当时参展的一楼二楼都是荷兰的大公司,装饰非常漂亮,对他启发极大。 从那以后,沈晖每年都会参加展会,“第一个任务是拍照,第二个任务是记录。我觉得中国的设计很欠缺,可能是因为我们建国以后,各方面百废待兴,文化产业留有空白,后来又遇到‘文革’,那时我们穿的衣服,以蓝色居多,是不是把人的思维僵化、束缚了?直到今天,我们的设计仍然没有跟上。” 说到这里,沈晖表情有些激动,他说:“我觉得每次到国外,都有收获。欧洲我每年都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你隔两年去,你都会发现发生很大的变化。每次去我会带很多资料回来,去图书馆,并且在展会上买来相当多的专业书籍,甚至到礼品专卖店去买相应的样品。因为,有的东西描述不了,不知道材质怎么样,就整个带回来。” 现在,沈晖对设计开发十分重视.公司正在运营广州亚运、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的礼品。沈晖说,作为特许生产商,“我请来亚运会会徽设计者张强老师做我们的设计总顾问,我们跟广州外语艺术学院、广州轻工技术职业学院、广州建筑设计学院三所高校签约,成为他们的产学研的合作伙伴。”这给了学生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而对于沈晖来说,合作付出的是低成本,甚至不需要成本,他将设计做成产品,然后将获得的利润拿出一部分奖励学生,“学生也有意愿。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学生赢、学校赢、企业赢了
她的“DIY纸艺世界”生意经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人   形象   身材   性感   罗马   罗兰   自然美   上帝   意大利人   世界  
描述: ,她在服装厂做过制衣工,在汉正街帮人卖过服装,三四年间,她省吃俭用,每月能省下200~400元钱,有了近1万元积蓄。 期间她最大的一笔花费,是报名参加了“现代纸艺培训班”。这一方面是由于她对
“龙种”为何退化成“跳蚤”?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人   形象   身材   性感   罗马   罗兰   自然美   上帝   意大利人   世界  
描述: 高等教育“虚胖”致使学历贬值? 始于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使不少中专和大专学校一窝蜂地升级为所谓的学院和大学,引发的“地震”便是高学历人群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这意味着存在某种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 就像膨胀的泡沫一般,大学毕业生人数十年间呈爆炸式增长。虽然大学学历实现了“盛产”,大学生的“学力”却令用人单位摇头。关于这方面的“趣闻轶事”,每年暑期前后都会被媒体翻来覆去地炒一遍,而记者们似乎也从来不缺乏“生动”的案例,显现高等教育体系与现实社会需求存在的巨大差距。 难道,高等教育“虚胖”就是致使学历贬值的唯一的“罪魁祸首”吗? 一个国家,尤其是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发展所需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力素质。而人力素质不仅要具备生产的能力,基本素养的提升更是根本。中国高等教育“虚胖”只是致使学历贬值的因素之一,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升学压力的沉重侵蚀了学生优良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技能也许得到提升,但整体素养沉沦,这才是真正隐忧。 中国青少年升学压力沉重,早已是社会共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应试教育挂帅,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是考试过关。与考试无关的科目学生不学,即使是与入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学生所关心的也不是真正学到什么,最关心的依旧是如何应付考试,如何拿高分。因此,学生被训练成“考试机器”、“解题技工”,至于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素养,升学考试不考,学校不教,学生不学,家长懒得管,因而造就了一群有学历而无气质与内涵的群体。大学毕业后每个人都有忙碌的生活,但所为何来?人生目标在哪?很多大学生不晓得出来社会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为何要考研。 尊重生命情怀为何是“就业力”?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教育体系,无不强调素质教育、全人教育。 美国有心理学专家认为,考试成绩表现出来的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很少发生联系,而人的“成功智力”应包括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当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平衡发展时,—个人才具有了真正的“成功智力”。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哪些呢?中国大学生的短板在哪呢? 生活素养:只要功课好就是好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礼仪及能力在学校不受重视,结果培育出许多没家教、没规矩、没礼貌而且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人格缺欠者。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来自具备了优良素质的国民,而优良素质的培养首重生活素养,因此生活素养,比如日常生活的基本礼仪、生活规范、守法精神、人文关怀、团队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亲子关系、爱国情怀等,都应是教育体系的重要部份。 职涯发展能力:工作,是一个人赚取经济收入,养家活口的主要途径,也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要素,更是一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的主要渠道,而在社会中,如果人人均勤奋工作,社会一定繁荣,作奸犯科者一定减少,社会也一定祥和安定。因此,自我认知也应成为大学课程,之后更应通过职业生涯辅导,使学生选择最适合的职涯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同时敬业精神及职业道德也应建立,以促进个人职涯的发展,也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尊重生命情怀:有的青年为了一时愉悦,抽烟、酗酒、吞摇头丸、飚车;因一时的气愤而对同学、朋友恶语相向,甚至行凶杀人;由于一时的挫折而想不开,甚至自杀。生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老病死、人生逆境?这些在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里被当作必修课的东西,在我国常被视作一种禁忌,或在教学中浮光掠影般轻轻带过,年轻人除了以讹传讹外,无从学习如何面对。 生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生命教育应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份。没有这方面的素养,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如何健全人格?如何进入工作状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每个人应有的态度,也是“就业力”的构成部分,在教育中绝不能偏废。否则,即使是“龙种”,在象牙塔里也会退化成“跳蚤”,现实发生的令人痛心疾首的众多案例,就不在这里复赘了。 跨界通才为何最是抢手? 有人说,当下是“知识折旧率”迅速的时代,爆发高学历失业潮不足为奇。现在街上扫地的、大院看门的,都有大学生。 顾名思义,“知识折旧率”迅速,表示当下所学的知识,很可能快速被新兴知识取而代之,因此,一味要求学生学习知识,已非真理,因为知识是“死”的,是学习的基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没有人能保证有知识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然而类似的调查却表明,诸多当年考试成绩并非顶尖的孩子,却成为现今社会上有名的成功人士。 生存于知识折旧率高的时代,光有满腹经纶不算“高人”,只有适应未来,具有未来性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数十年后真正获得掌声。 综观全球大势,这个时代最抢手的是游走于不同领域的具备创新能力的跨界通才。人力资源专家根据时代变迁,提出五种大学毕业生应当提升的“就业力”:跨界(跨领域)能力、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国际沟通能力、吸收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素养。 其中,创新能力与跨界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与跨界能力怎样造就?两者并不是特定人群才可拥有,它们应当无所不在,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它。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奖殊荣的福格尔(Robert W.Fogel),就是创意时代的多能典范。80岁的时候他既写小说、写诗,又会雕塑、科研,还钻研政治与历史,游刃于各个领域,让他得以触类旁通,成为一个多元且多能的经济学家。 何为八大关键能力? 近年来,信息科技不断创新和发展,知识的更替与淘汰快速,知识本身的价值递减,如何培养终身受用的关键能力,愈来愈受到重视。2001年欧盟提出,教育应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能力,包括: 一、用母语沟通的能力。二、用外语沟通的能力。三、运用数学与科学的基本能力。四、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五、培养如何学习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解决问题、搜集信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管理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六、人际互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七、创业家精神:能够拥抱改变、勇于创新、能够自我设定目标、策略,追求成功。八、文化表达的能力:能够欣赏与体验音乐、文学、艺术的美感。 欧盟所提倡的八大关键能力是为了: 一、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得以创造个人的文化资本:能够依个人的兴趣、天赋、热情,追求人生的目标。 二、成为一个活跃的公民,融入社会:创造社会资本,参与公民社会的活动。 三、具备就业能力,创造人力资本:可以在就业市场中,找得—份有尊严的工作。 相比之下,我国教育体系因受到“升学主义”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主要目标是为了升学,生活、工作所需具备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却非重点,高等教育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育,通识教育也只是形式。如果不能及时更正,学历贬值危机将愈演愈烈。
女人,你到底要什么?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人   形象   身材   性感   罗马   罗兰   自然美   上帝   意大利人   世界  
描述: 所有的女人,内心都有这么一个疑问:到底要什么? 1.要梦想 知道流星为何会坠毁吗?因为人类把太多不切实际的梦想放在它身上,超过流星的负载,所以无力维系其飞行而下坠。 当少女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