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经济制裁几十年,古巴还是古巴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   敦煌艺术   国家级   造像  
描述: 徐滇庆/ 文 古巴和美国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导游弗朗索很得意地告诉我,古巴和你们中国不一样。如果有人不想在古巴生活,我们给他们选择的自由。只要50 比索就可以办张护照,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 我问:“古巴人主要去哪里?” “美国。” “美国给签证吗?” “当然不给。只有非常特殊的情况才能正式申请到美国发给的签证。” 古巴和美国的佛罗里达隔海相望,每年有不少古巴人采用各种方式偷渡进美国。也许是非法偷渡的人太多了,在瓦拉德罗的码头上居然看不到私人游艇。我问道:“如果美国抓到了偷渡的人,如何处理?”“那有什么关系?了不起送回来。古巴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政府不会把这些人抓起来,更不会把他们关在监狱里。不过,偷渡的人肯定会被开除公职。没了工作,你还可以再次偷渡嘛。有志者事竟成。最后,这些人还不是都进入了美国?过几年就把钱寄回家里来了。” 有些国家给古巴分配了一些移民的名额,在古巴曾经发行了一种彩票,花上几块钱买张彩票,如果你中彩了,其中的一项奖励就是给你一个移民的名额。难民潮不断地往卡斯特罗脸上抹黑,但古巴政府习以为常,所谓“虱多不痒”,置之不理。 古巴北面隔海相望是美国佛罗里达,古巴岛的南头是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形成两面夹攻的态势,美国政府把卡斯特罗当做眼中钉,肉中刺,恨得牙痒痒的,可就是拿卡斯特罗没有办法。经济制裁几十年,古巴还是古巴。 如果要给卡斯特罗评功摆好,也许有这样一条:“不向霸王让寸分”,在美国的眼皮底下,硬顶了近50 年。美国确实很凶,不过,顶它一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姑且不论是非曲直,就凭这份勇气也值得向古巴竖起大拇指。 古巴街头完全没有商业广告。在路旁经常可以看见在围墙上刷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社会主义好”之类的标语。从机场出来的公路两旁有一些标语牌强调全民教育的重要性,告诉青年人“读书学习才有未来”。只看见一块比较像样的标语牌上画着几位革命先驱的头像。在海边的情人大堤旁有块标语牌很有意思,上面画着美国总统布什的头像,指控他是恐怖分子。 美国要制裁古巴,所以美国公民不能来古巴游览度假。如果不听话,回去就给你穿小鞋。美国伊里诺斯州的州长曾自作主张带了一帮人访问古巴,试图打开双边关系。结果,回家之后就挨整,手下的人不是被解雇了,就是因为逃税进了监狱。据说,这位州长也逃不脱监狱之灾。谁叫你不听招呼的? 在加拿大恰恰相反。每次大选的时候,说几句和美国不一致的话是件很时髦的事。美国总统不喜欢的事情很多,在关键的事情上加拿大确实不敢冒犯,可是,到古巴去旅游似乎成了显示其外交独立性的举动。 如今,加拿大人兴高采烈,成群结队地从美国领空上飞往古巴度假。在古巴的星级酒店外面,住着哪国的客人就悬挂哪国的国旗。五彩缤纷的万国旗在艳阳下随风飘扬,有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典、荷兰、俄国等,唯独没有美国的星条旗。早在2005 年,古巴的旅游收入就高达50 多亿美元,而它同年的出口额只有23 亿美元。 古巴人取笑道,我们允许古巴人去美国,不管是旅游还是定居都可以,可是美国政府不让古巴人去。我们欢迎美国人来古巴,可是美国佬不敢来。美国人似乎偏好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从1914 年到1990 年,世界上出现过118 次比较大的经济制裁,美国参加了其中的77 次。经济制裁若要成功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替代性。必须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结成同盟,把被制裁的国家孤立起来,围个结实,水泄不通。第二,时效性。必须速战速决。如果拖上三五年,制裁的对象皮了,制裁就没效了。第三,有效性。必须给被制裁的对象以沉重打击,因此最佳的制裁对象是自己的朋友。如果两家关系比较密切,经济上的依赖性比较高,一旦实行制裁必定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迫其就范。 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完全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拖的时间最长,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结果。美国切断了古巴的贸易渠道,前苏联伸手进来,买走了古巴的糖。古巴有了替代市场,美国制裁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如今,连加拿大、欧洲各国都纷纷和古巴恢复贸易来往,美国所谓的经济制裁损人不利己,徒具虚名而已。古 巴再次向世人证明,经济制裁可以给一个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并不能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如果经济制裁损伤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其结果往往是背道而驰的。 (作者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摘自中国经营报
风土 神奇的日本商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   敦煌艺术   国家级   造像  
描述: 口杜海清/文 小便袋 为拉动经济,日本从2009年3月底开始实行以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车载器付费。通过车载器付费的话,可优惠1 000日元的高速道路通行费。于是,高速公路
浙商中的异类:不善于做生意的杭州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   敦煌艺术   国家级   造像  
描述: 口阿里/文 在善于经商的浙江人里面,杭州人没法起代表作用,尽管杭州是“浙江首都”,但是,从某种意义讲,杭州人却不像善商的浙江人。 杭州人不愿外出,凡在外地谋生的杭州人,被“正宗”的杭州人所蔑视。因为在杭州人眼里,没有比杭州更好的地方了。事实上,杭州人是宁愿当清洁工,也不愿背井离乡,和上海人的“恋沪癖”相似,杭州人有很深的“恋杭癖”。上海人自视甚高,而杭州人的自豪感超过上海人。杭州人从来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哪个地方最好?”因为答案对他们是不言自明的。第一,西湖风景举世闻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二,杭州曾作为南宋首都,广阔的江南没有一个城市有此殊荣。杭州人脑子里总还隐留着皇城中天子脚下的自负。 长此以往,杭州人由于盘踞于祖先的荣耀和历史遗产上,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封闭并围困,年复一年地陶醉于一潭死水之中,逐渐趋向保守、封闭、夜郎自大。杭州人和敢于开拓冒险的宁波人、温州人相比,简直不像一个地域上的人,杭州人少有成为大商人的。 杭州人做生意,少有跑到外面的,多是外地人到杭州来赚杭州人的钱。在经商这一点上,杭州商人认为面子是第一重要的,面子丢了,是最了不得的事,因为太好面子,所以杭州商人做生意决不会赤裸裸地大谈金钱,好像并不需要钱,仅仅是为了做某件光彩的事。 因为太爱面子,杭州商人有不少有碍面子的事不去做。他们做生意多是些体面的行当,开厂办公司会干,如果是摆个地摊之类,就是打死也不会去。 上层路线,工于心计 在杭州人眼里,做官很风光。因此杭州生意人也多和做官的联系起来。在做生意时,商人们以结识官员为荣,爱走上层路线,爱打权力牌,在赚了大钱之后往往思考的不是如何在商界发展,而是一门心思往政界挤。 历史上胡雪岩的成功就是杭州人官商结合的典范。晚清时期,著名的红项商人胡雪岩正是深谙商政关系精髓,才成为商界财神。胡雪岩虽祖籍安徽绩溪,但他从小就在杭州当学徒,深受浙江文化和生意场上浙江人意志、品质的影响,杭州是其生意的摇篮和发迹地。此人才智过人,极其精明能干。在商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脑筋快,手腕活,腿脚勤,常常脸挂微笑,非常逗人喜欢。 由于胡雪岩早年曾生活在社会底层,熟知各种营私舞弊、拍马钻营的套路,他从商后设法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得到好处,以便牢牢地抓住人心,听其指挥。因此,他口碑很好,人缘极佳。胡雪岩深知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对于商业的重要意义。胸怀大志的他不惜以自己失业为代价,冒险挪用钱庄500两银子资助一位穷困潦倒的冗吏王有龄升了官,与之成莫逆之交。王有龄进入官场后,官运亨通,权势日隆,胡雪岩便利用王有龄的权势,开设私营“阜康钱庄”,从此以金融业为中心,周旋于官府、帮会和洋商买办之间,极尽投靠、勾结、拉拢、网络和收买之能事,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并利用这个关系网大肆进行各种合法的、非法的经济活动。 胡雪岩工于心计,精于谋划,手段高明,处事圆滑,在生意场上以极其精细的连环算计,进行大规模垄断性经营,屡屡得手。除做蚕丝、茶叶生意之外,他还帮清政府大举洋债大量进口军火,这些大生意使银子流水般地涌进自己的钱庄,短短10年,家财暴增至亿万,富可敌国。发达后,胡雪岩捐官至二品,顶戴花翎,人称“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经商之道是机智的人际关系之道,他八面玲珑、投其所好的处世之术使其在理性淡薄的中国官场上大行其道。现在胡雪岩不在了,但从今天的杭州商人身上仍可看到擅长交际的传统。 心气平和,儒雅有礼 杭州“世风温和”,是文明之邦。 杭州人很雅,鄙视粗野,杭州人无法忍受别人指着脊梁骨骂人,他们总是心平气和。如果有问题,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不会“小人动手”。因此,杭州商人做生意时比较注重讲道理,讲究商业道德。 杭州商界曾在全国率先提出“十点利”经营法。所谓“十点利”指商品零售价定价时按进价加10%确定,商品价格卡上标着商品进价和零售价,增大价格透明度,让顾客购买时放心,这样与顾客的纠纷大为减少。只不过“十点利”利润太低,难以持续较长时间,热闹过一阵后便收了场。 杭州商人经商时心平气和,多不太狠,不怎么“斩”客。为了经营上的稳妥,他们往往先虑后动,以求与各方和气生财。 杭州商人的这些风格,很像北方商人。因此有人说,杭州商人是南国商人中的北人。因此,与杭州人做生意是放心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