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河南科技·乡村科技】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上海世博会:畅想未来城市生活
-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科技·乡村科技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提炼
生活
穿衣风格
电风扇
传统美学
知识
-
描述:
“一切始于世博会”——一百五十多年的世博会舞台见证了人类对科技创新的永恒追求。而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则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城市之门,透过各种新能源汽车、先进医学技术、绿色建材、智能家居、“零排放”社区……一个充满幻想、五光十色的未来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未来疾病诊断:迈向无创、无痛时代 科技创新开启了探索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畅想,而上海世博会展现的一些高科技医学技术,无疑将在21世纪掀起一场“健康革命”。 走进位于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A片区的以色列馆,以色列馆副总代表毕雅丽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最新型的体检仪器——一粒长26毫米、宽11毫米、重量小于4克的“胶囊内镜”。检测者只需将它吞下,伴随着肠胃的蠕动,“胶囊内镜”将会对人体消化道进行全程检查,目前已经能够检测出42种疾病。 这种透明的“胶囊内镜”两端各有一个绿豆大小的微型相机,每秒钟能拍摄近20张图片,这些照片通过检测者体外携带的信号接收器被传输到终端信息平台,供医生下载图片进行诊断、 这种“胶囊内镜”已经在以色列、美国等地的医院推广使用,临床证明这种检测方式无痛、无创口,即使儿童使用也是安全可靠的。 本届世博会上还展示了能进行十项尿检的抽水马桶、家用中医数字化四诊仪、唾液检测肿瘤仪等新型医疗设备,越来越多人性化、精细化的现代医疗技术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未来气象预报:随时随地地“贴身管家” 2030年,人们将享受到怎样的气象服务?你能想象得到吗?一个小小的数字终端就能让你的生活不受糟糕天气的影响,尽享气象服务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上海世博会气象馆用一部4分钟的短片为我们讲述了2030年的智能化气象服务—一 晚上睡觉前,强尼的爸爸把“一体化天气技术( METNET)”系统连接到了家里的“智能家居系统”端口上,开始了对家庭气候应对措施的全方位管理。 第二天清晨,METNET提前叫醒了强尼的爸爸,这是因为前一天夜里下雨造成了交通堵塞,METNET意识到他需要预留更多的出行时间。小强尼上学出门前,METNET为他提供了最新穿衣指数等生活信息。 气象预报显示,未来几周内将发生台风。,强尼 的妈妈是位气象学家,她要为将受到台风影响的社区提供预警和指导,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030年,科学家们不仅能预测反常天气,而且能将反常天气带来的灾害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如利用台风的强大风力进行发电。 气象馆副馆长刘欧萱告诉记者,METNET是气象学家们设想的为城市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气象服务的系统。虽然今天看还只是梦想,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这种随时随处可得的“贴身管家”式服务很有可能在20年后梦想成真。 透明混凝土:引领未来绿色建材新时尚 在本届世博会展现的各种新型绿色建材中,一款被称为“透明混凝土”的建筑材料引起广泛关注。在位于浦东园区的意大利馆,记者看到了这种能透光的神奇混凝土。 乍一看上去,意大利馆的外墙好像是一大片灰色的混凝土被镂空出一个个整齐划一的长方形小洞,但仔细用手一摸,却发现这些所谓“小洞”其实是一种类似玻璃的透明材质, 这种透明混凝土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树脂与水泥的混合物,从而具有高质量的透明度。这种混凝土制成品还极具多元化,如果使用大量的、颜色各异的树脂与之组合,可以折射五彩斑斓的灯光,为建筑披上神奇的色彩之光。 “零碳城市”:30年后城市实现自给自足? 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为减少城市“生态足迹”所做的最新探索。 利用太阳能光伏板和热力电力转化器收集足够的电能供给建筑的日常使用,收集的热能将转化为建筑制冷的动力;雨水收集系统供应馆内非饮用水;太阳能热水板用于家庭用热水收集;食物和有机肥料发酵产生沼气能源;风帽提供被动式风助力通风和热回收;屋顶的绿化又通过光合作用将通过风帽散发的室内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通过复杂而又精细的循环系统,伦敦案例馆仿佛是一株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吸收阳光雨露,生成氧气。 伦敦案例馆中的餐厅也尽显循环再生的理念:多余的有机饼干经特殊处理,可变成餐具,以减少洗涤带来的污染和浪费;厨房产生的生物垃圾被收集到生物能炉内用于发电、发热;就连客人喝剩下的啤酒瓶、可乐罐也被收集起来,做成店内电灯、烛台等装饰。● 韩洁季明 贾楠
-
竹编字画赚“洋”钱
-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科技·乡村科技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提炼
生活
穿衣风格
电风扇
传统美学
知识
-
描述:
在四川省青神县,遍地都长着“当柴烧都不生火”的竹子。千百年来,当地人都用这些竹子编箩筐、竹篓、竹椅之类的器具。可当地的一个“土”篾匠——陈云华却大胆创新,最终把竹制品摆在了联合国大楼的会客大厅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云华办起了“中颜竹编厂”。然而,由于产品质量一般,他的竹编厂发展得并不好,这让他异常苦闷、一天,当时还是竹编厂职工、后来成为陈云华妻子的张保珍建议他说:“我见过苏绣、湘绣,十分漂亮。厂里可不可以用特精细的竹丝来制作平面竹编书法,让人们把竹编品作为艺术品挂上墙呢?”一语惊醒梦中人!陈云华找来一本《赤壁赋》,和张保珍一起研究如何将苏东坡的手迹用竹编复制出来。经过无数次试验,历时半个月时间,这幅《赤壁赋》终于完成了,其笔法神韵跟原作一模一样。很快,一名美国游客在眉山三苏祠见到了陈云华陈列在那里的作品,并花400美元买走了它。头脑灵活的陈云华趁热打铁,开始尝试编画。编画比编字要难,因为画上的着墨有浓有淡,不好处理。,陈云华和张保珍足足干了20多天才完成一幅。很快,这幅画又被一个外国人买走了。 从此,陈云华便坚定了走利用竹编“还原”名人书画赚“洋”钱的道路。他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幅幅出自他手的竹编字画在海外也越来越受欢迎。客商纷纷前来订货。更让陈云华始料不及的是,他的竹编字画成了外国政要竞相收藏的珍品。荷兰王后、韩国总统等许多外国政要都请陈云华为他们编织竹编画,就连联合国总部大厅里,现在也挂着陈云华编的一幅长150厘米、宽30厘米的《八骏图》呢。 张书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