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细微中彰显母爱
作者: 暂无 来源: 晚霞·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主席去安源》   1968年   油画  
描述: 我的母亲郎毓秀。如今已91岁高龄了,每天还拖着中风后半身麻痛的身子给歌剧系的学生上课。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在上海唱《蝴蝶夫人》获得第一名,红遍了东南亚。至今,海外华人还记得,当年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鼓舞抗日士气的歌曲。母亲忙忙碌碌几十年。不光是事业有成,在子女们心中,她也是个好母亲。 母亲有九个儿女,为了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里便请了阿姨照顾我们的日常起居,但她还是要拿出精力和时间过问和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母亲常去外地开会、采风或出国访问,假期还要到部队演出、到农村搞社教等,常常几个月才回家。父亲在外地工作的那几年,母亲每次回来,家里就充满了欢乐。母亲是个开朗的人,她常给我们讲故事和国外的见闻,教我们唱外国歌曲。可以说,母亲是我们最好的启蒙老师。 每逢年节,母亲便会在家里组织一些游戏。在复活节,说有兔子给我们送来了蛋,要我们在家里四处找:有一年母亲还请了位神父朋友到家里来扮圣诞老人。受母亲的影响,家里每年过年过节都搞有奖游戏。总之,只要有母亲在,家里就充满欢乐,母亲给了我们一个幸福温暖的家。 母亲关心我们的学习,每天叮嘱我们练毛笔字,念课文给她听。上世纪五+年代初,学校还没现在的汉语拼音,我老是忘记一些字的读音,母亲就教我,花费了她很多时间,她却没责备过我。冬天,家里没烤火炉,我的手指冻疮特别厉害,八弟也被冷得哭兮兮的,母亲就点起小煤油炉子,让我们坐在面前取暖。记得我上初中住校时。每周三母亲都到学校给我送衣物:晚上谁回家晚了。母亲总是要骑车去找。想起我们这一群儿女。母亲真为我们时刻操心。母亲教育我们总是以理责备。尽管有时也用戒尺。不过也只是手臂高高举起,戒尺轻轻落下。 母亲每次从外地回来,总是给我们带回各类礼物,像北京的棉鞋,还有很多小玩意儿。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引导我们去了解。使我们有极大的好奇心去探索,增长我们的见识。有一套当年母亲买回来的西欧旅行写生画册。成了我后来学画水粉画和油画的范本。保存至今近50年。 母亲过日子很节俭。家里有台缝纫机,她买回布料,给我们裁剪衣裤裙子,为我们缝纫。我15岁时,母亲就教我裁剪布料,学用缝纫机。我们的袜子易破,母亲总是不停地为我们织袜子,看书、看电视时她的手从没闲过。所以,我们的衣服、手帕、袜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那情景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记忆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是对母亲细微之中彰显母爱的写照。 母亲还是个很孝顺的人,父亲在外地工作时期,爷爷已衰老,大小便失禁时,母亲总是亲自替爷爷换洗。爷爷常说,他已是生活在天堂了,儿媳这么孝敬他,把孙儿女教育得又听话,他心满意足了。 母亲不光教学,还常常尽自己的能力关心、帮忙有困难的学生,她总是把这些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热心帮助,不求回报,音乐学院早期的学生们都叫母亲“郎妈妈”。天津音乐学院前院长石维正先生写过一句话,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郎毓秀本人就是一本永远值得品读的书。
精神养老:关注与诉求
作者: 暂无 来源: 晚霞·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主席去安源》   1968年   油画  
描述: 口主持人/西南 春晚小品《钟点工》中宋丹丹的台词是“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找个好活儿,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笑过之后,却不免惹人深思。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迅速增加的老年人群对养老服务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只满足传统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等基本物质需求,而是有了多样化的、更高的精神需求,例如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知识教育、政治参与等。 特殊群体更需要精神养老 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不只是“一张床三顿饭”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必不可少。全社会的老年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抚慰。但有一些特殊的老年群体,对于精神养老的需求特别渴望。 群体一 进城的农村老人 眼下,农村相当一部分青年通过考学、经商、打工,逐渐由农村人变成城里人,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许多农村老年人也随子女进城居住。然而,许多农村老人却并不适应城市生活。与记者同住一小区、来自农村的孙大妈说:“要不是在这里带孙儿,我早就想回去了。这里车又多人也挤,想带孙儿去公园转转,都不方便,只能在小区楼下走一走。” 在成都龙泉驿区,记者认识一对农村老年夫妇,他们经常收到在外地打工的儿女寄回来的汇款。可是,每次来了汇款单,村里都要用大喇叭反复喊几次,他们才去拿汇款单,拿到汇款单后,也并不是很乐意去邮政所汇兑。街坊邻居们常常用羡慕的口吻说道:“娃儿经常给你们寄钱,好孝顺哟。”记者也曾这样对他们说,但老两口却唉声叹气,回了记者一句:“就只晓得寄钱,人又不回来看看。望半年,回来一两天,又走了。光寄钱,不见人,钱再多又有啥用,有啥意思嘛!”老两口的话道出了农村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后常见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原来那种家庭成员大都同处一地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一些老年人处于孤单、寂寞、无奈的生活状态中,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群体二丧偶老人、空巢老人 时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却出现了精神空虚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丧偶老人、空巢老人。据报载,家住山东烟台市某小区的张先生。某日看到一位老太太长时间站在开着窗户的三楼阳台上,以为她要寻短见,急忙拨打了119。还叫来周围居民上去搭救,结果却是虚惊一场。原来,站在阳台上的这位老太太。是在看楼下的行人、车辆,以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 记者所住小区的大门口,常聚集着一堆老年人或打扑克,或下象棋。就算是在寒冷的冬日,门口也少不了玩耍的老年人。丧偶老人丁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也不怎么参与,就是站在边儿上看别人玩。记者曾经问过丁阿姨:“天这么冷,您怎么不在家呆着啊?”丁阿姨略带羞涩地笑笑说:“一个人在家,整天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在这儿看他们打牌,热热闹闹的,多好啊。”“其实,这里很多人跟我一样,就是凑在一起,有人说说话,不那么孤独。”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这种空巢家庭、丧偶家庭越来越多。这类老人难享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每天夫妻二人相对或形单影只。加之身体健康状况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就很容易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交圈。由此产生孤独感和畏惧情绪。如果身体偶有不适和病痛,更会加剧他们的失落感。甚至让他们感到生命没有意义。 群体三 中老年丧子家庭 今年53岁的邢芳,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至少大10岁。每到中秋、春节这种团圆的日子,邢芳就特别痛苦。因为她的儿子在2000年患白血病离开了这个世界。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现在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遇上2008年“5 -12”汶川地震这样的天灾,这个群体就更加庞大了。 事实上,大多数这类家庭要求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注与诉求,他们往往不太在乎国家给予经济补偿的多少,因为这些钱实际上对他们起不了多大作用。他们渴望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抚慰,以缓解精神上的孤独、封闭与自卑。而当他们老了以后,则更多关注养老和医疗问题,更包括精神上的养老问题。自己是精神养老的主要力量 精神养老包括代际关系(精神赡养)和主体努力(精神自养)两大方面。所谓精神自养,是指老年人凭借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交往,实现精神的愉悦、满足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架构的变化。精神自养逐渐占据了精神养老的主体地位。 目前,许多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无非就是运动、跳舞、散步、看报、聊天等,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还可以三五好友相邀出游。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有了更为新颖的精神养老方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老年人在网上找到了精神慰藉。今年61岁的重庆市民张先生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有6年网龄的他可算得上是资深网民了。张先生坦言。自己打字很慢,但并不影响与亲朋好友“网聊”。闲暇之时,他还会打开网页浏览新闻,或看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张先生平时爱好下象棋、打扑克,在网络上,更是“大展拳脚”。每天中午或者晚上。他都会抽出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网络上玩“中国象棋”和“升级”。随时邀请“网络牌友”一决高低。通过网络,张先生还在网络社区里为他人出谋划策呢。 陈树堂是一位退休老人,他说他的退休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并快乐充实。可以用“五彩绚丽”来形容。除了写作、摄影、书法、旅游外,楹联是他最重要的精神生活。他的楹联爱好充斥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参会、活动、聚餐、婚礼、丧事、喜事、开张等等,几乎是“无处不联处处联”。在自己60岁生日宴会上,陈树堂以女儿的口吻即兴作联,上联日“老爸血缘关系密,即或叔姨姑舅各异,却皆如手心手背,皮贴肉”,下联对“后人亲戚感情深。虽然姐妹弟兄不同,也都像手背手心,骨连筋”。这副联后来配在了生日照片上,成为了铭记欢乐时光的永恒纪念。在欢送自己的退休宴会上。他也即兴吟咏一组楹联20余副,互相连贯,成为一曲美妙动情的楹联诗曲。不仅如此,陈树堂还将楹联爱好与摄影爱好紧密地结合,《“马上开饭!”》这幅照片上的配联:“爸一人上心上灶上火面带笑 娘三个下班下学下园喜盈门”,就是他联配照片经典之一。 家庭关怀加强“精神养老” 介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中国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就不得不强调家庭因素。强调儿女对父母情感的回报。对那些有着很好物质自养能力的老人,精神回报尤为重要。某大学一项针对离退休人员的问卷调查问及“在满足您精神需求方面,哪个因素所起作用最大”,8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家庭”。 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儿女流动大、居住迁移频繁等因素使得老年人无法长期与儿女居住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做儿女的就要想办法多关怀父母。 成都的刘女士和丈夫、儿子一起定居国外几年了。而年近70的母亲则一人独居国内。刘女士几次回国探亲都发现,母亲很喜欢和人聊天,偶尔邻居过来借个东西也能跟人家说好一阵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有小孩到家里来玩,为此她还特意准备了零食。看到这种情况,刘女士很内疚。想把母亲接到国外住。可母亲不干:想给老人请个保姆,母亲又说自己还干得动,不需要别人伺候。与母亲深入交谈后,刘女士了解到,母亲只是想每天有人陪自己聊聊天、说说话。经过家政公司的推荐。刘女士为母亲找到一位满意的“陪聊”阿姨。由于年龄相近、阅历相似,“陪聊”阿姨和母亲有很多共同语言。两个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尽管“陪聊”是一种不错的感情补偿方式,但记者在成都市人民公园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都一致认为“陪聊”无法代替儿女,因为“心里话”只能对儿女说。而不能告诉外人。因此,有了“陪聊”阿姨,当儿女的还是应在工作之余抽出一定时间回家看望父母。身在外地的儿女可以通过打电话、信函往来等各种方式与老人进行交流。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江苏的洪女士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在春和景明、阳光明媚的周日,洪女士常陪着她的母亲坐在湖岸,吹着湖风,享受这段平静而幸福的亲子共处时光。洪女士还特意为母亲拷贝了经典老歌放在MP3里面,让母亲在熟悉的旋律中度过美好的一天。洪女士的母亲总喜欢在这种氛围里说起亲朋好友的八卦。洪女士也总是耐心地倾听她的讲述。很多人都说老人唠唠叨叨的,洪女士却很理解地说:“那是她生活的乐趣。如果她不能分享这些琐事,生活就变得漫无目标,如同嚼蜡。”洪女士说:“从前,我以为假日就是要费尽苦心安排行程,开车到很远的地方,才能取悦妈妈。现在,我知道,对妈妈来说,幸福休闲就是搭公交车来到湖畔。吹湖风、话家常。然而,假期中,风和日丽的天气并不多,所以,更要把握可以陪伴妈妈吹湖风的每一次机会。”
映秀:震中之光
作者: 暂无 来源: 晚霞·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主席去安源》   1968年   油画  
描述: 映秀:震中之光 震中映秀,在巨大灾难之后演绎了顽强崛起。走进映秀镇老街村,一栋栋具有藏族特色的农家小楼让人眼前一亮,供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走进居民家中,彩电、热水器、家具全部配齐,客厅宽敞明亮,卧室整洁卫生。老街村年过半百的村民鄢定和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住在楼上楼下两百多平方米的新房里。鄢定和说,现在的房子比以前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无论结构,设施还是样式,都让人有说不出的高兴。鄢定和说,老街村村民有一部分是从山上搬下来的,一部分人在原来的屋基上重建房子,政府给了补贴作了规划,还提供了设计样式。 在映秀镇新规划的1000多亩土地上,有好几百个项目同时施工。东莞援建组王霁宇说,东莞出资9.95亿元来帮助映秀灾后重建。由于2009年5月才确定重建规划,在201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重建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也很繁重。援建组有专家团,博士团队,基本上都驻扎在这里,回东莞倒变成了出差。 绵虒:大禹故里绵虒是大禹故里,源远流长的历史让绵虒更加彰显底蕴。地震却几乎摧毁了这个小镇。现在珠海和绵虒正努力寻找这个小镇的古老灵魂,重塑新的生命力。在镇上一家“聚友豆腐庄”小饭馆里,墙壁上贴的不是菜谱,而是绵虒小学规划设计方案、绵虒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后生活会更好的,每个到这里吃饭的客人看到这些规划图都很高兴。”老板娘王国芝说。在绵虒小学工地前挂着这样的巨幅图片:双手高擎珍珠的珠海渔女矗立在绵虒镇新规划蓝图前,头戴斗笠、右手执长柄锸的大禹昂然立于珠海香炉湾畔。相隔千山万水的两地,竟以这样的方式紧紧扣在了一起。 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方案评选活动上,绵虒一举夺得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单项设计及新农村村庄规划四项第一。“获胜原因在于该系列方案具有整体性,重视民族和地域文化传承,可操作性强等。”珠海市长助理、工作组长陈仁福说,文化重建是根本。他说“旅游业、餐饮业、民俗用品制造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独有的文化。”汶川建县已有2119年,在1952年之前的500年里,绵虒一直是汶川的县城,古称寒水驿,为历代官府重要驿站。这座古镇很长时间都是岷江上游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汶川的大禹遗迹主要集中在这里。至今,仍有人习惯地称这里为“老汶川”。绵虒镇原来保留有禹王宫、旧县衙和一小截城墙。禹王宫现在还在,尽管已经很破败。陈仁福说,他们在规划设计时重视建筑、文化的传承,翻遍了这里的县志、文化史、建筑文化资料。他们还了解到,“虒”是古代五大瑞兽之一,现在四处寻找神韵较好的虒的图像,准备发掘其中的内涵。 拿起一幅绵虒灾后恢复重建效果图,陈仁福指向未来绵虒的中心——禹王广场,“今后这里是跳锅庄的广场,也是紧急避难的场所”。广场上,大禹的巨型雕塑昂然而立。两侧,学校、医院等组成的公共服务区依次排开,另一边是居住区。奔流不息的岷江绕着小镇而过,珠海渔女雕像矗立在水边,与大禹遥遥相望。“我们在支援重建时,把民生、基础设施优先摆在第一位。”陈仁福说,在第一批援建项目中安排了绵虒小学、绵虒中心卫生院、汶川县福利院等广受关注的基础设施项目,在第二批项目中提出了公路沿线重点村庄的村容村貌整治项目的建议,在第三批项目中提出了镇区绵虒老街修复、修建纪念公园等项目建议。小镇越建越好,陈仁福却仍然租住在绵虒镇上王国芝家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跟老乡有了感情,舍不得搬”。在这里,陈仁福已经参加了4场当地村民的婚礼,村民直接把喜帖送到了工作组。婚礼上,他还给新郎官披上象征吉祥如意的“羌红”。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