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李自刚油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阳光下》   《日子》   协会会员   特聘教授   艺术双年展   李自刚   中国美术馆   油画  
描述: 李自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大学特聘教授。1980年其油画《阳光下》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并获省美展一等奖。1981年其油画《三代庄稼人》参加庆祝建党60周年全国美展。油画《日子》、《草地、儿子和她》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2年其油画《晨露》入选1992中国广州首届艺术双年展。
细枝末节出新闻——《爱心,放飞千里之外…一》采写体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阳光下》   《日子》   协会会员   特聘教授   艺术双年展   李自刚   中国美术馆   油画  
描述: 口张富强 真正的新闻不在办公室里,不在文件、材料堆里。真正的新闻是沉下去挖出来的,是集思广益改出来的。实践证明,细枝末节出新闻,往往不起眼的点滴小事,能写出好的新闻稿件,问题的症结在于你是否是个新闻职业的细心人。发表于《中国平煤神马报》2010年3月19日三版(7002期)的《爱心,放飞千里之外……——朝川矿女工潘丽资助甘肃贫困学生的故事》就印证了这一观点。 2010年2月下旬的一天,三版的编辑得到朝川矿一位通讯员的线索,该矿一井机电队压风机司机潘丽,每月汇出200元,资助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金洞小学的两位贫困学生。对此进行初步策划后,报社领导安排笔者去采访。 3月初的一天,笔者和三版的责任编辑张金锁、朝川矿政工部副部长陈松慧一起到朝川矿一井采访。事情不算大,起初并没有引起笔者的足够重视。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被采访对象所震撼,职业敏感使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新闻典型.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这样的典型。我们到她的住处、工作岗位采访,采访她本人及其领导、工友,掌握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如献血,自费到平顶山医院看患病工友,为工友做饭、送饭、洗衣服等,从点滴小事中发现了独特的新闻价值。采访结束,我们当即给朝川矿党委书记李大军,矿长葛信立,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法令等领导作了详细汇报,李大军当场表态说,如果情况属实,我们会全力配合采访工作,并在全矿搞好典型宣传工作。 当天下午,我们回到报社,立即向中平能化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报社社长、总编辑聂世勇作了详细汇报,聂部长在认真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找出集团往年评出的“道德之星”作为参考资料,并指示,要抓住典型,继续深入采访,精心修改,要提到1932年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就发生在两当县:要从点滴小事和细枝末节上做文章;要善于升华平凡小事,挖掘出不平凡的价值和境界。根据聂部长的指示,我们再次去朝川矿进行采访,挖掘出不少感人的素材和细节。动笔之前,笔者阅读了一些优秀新闻作品,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山里女孩如歌》等经典人物通讯。随后,笔者写出了2900多字的初稿,并向值班领导、报社党总支书记李增杰,副总编辑朱云亮、冯帅杰进行了汇报,他们仔细审读了稿件,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如现在不叫邮电所,已改为邮政所:如稿件应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主人公做好事不为名利,她助人,自己也感到快乐。于是,我又对稿件进行第二次修改。修改后,专程到朝川矿让潘丽同志阅读,稿件得到了她的认可,并补充了一些具体的细节。从朝川矿回来后,我又对稿件进行润色、推敲,重点修改了开头,力求稿件新闻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稿件开头是这样写的: 3月14日早上,乍暖还寒。一位身穿咖啡色外衣的青年女子,从家中出来时,天阴沉沉的。走到半道上,下雨了。她没带雨具,但她没有停下来避雨,在朝川矿一井通往汝州市小屯镇的路上,冒雨匆匆地走着。因为走得急,她不觉得冷,反而感到热乎乎的。雨越下越大,她的额头上布满闪亮的“小星星”,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她不停地用手抹一把脸,坚定有力地前行。 她就是刚领到上个月工资的该矿一井机电队压风机司机潘丽。 她的爱心已放飞到千里之外。千里之外,有她的牵挂。 她惦记着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金洞小学的两位贫困学生,今天要到镇邮政所给两位贫困学生汇款。 稿件修改时力求详略得当,字数压缩到2600字,但有些必要的素材不能丢弃。如在介绍两当县时特别点明:1932年,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就发生在那里,潘丽春节期间收到的明信片上,就有《习仲勋与“两当兵变”》的油画。这样的介绍,增加了稿件的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在稿件上版时,编辑特意配发了主人公的照片和编后《爱心、善心、快乐心》,在2010年3月19日的三版推出。 稿件发表后,在集团职工和通讯员中引起反响,也受到了报社领导和同仁的好评,稿件被评为当月好新闻。 采写这篇稿件,笔者感触很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培育从小处着手挖掘新闻的敏感性。新闻的敏感性是新闻创作得以成功的关键,有了新闻敏感性.采写好新闻稿件就成功了一半。二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时代呼唤真善美,社会需要和谐。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主人公正是这样的典型,做好事,是她快乐生活、乐于助人的体现,我们要从平凡小事中提炼出稿件的重大命题。三是细节决定成败。采访需要留意和捕捉细节,故事要靠细节感人,没有细节,就没有感染力,就起不到好的宣传效果。同时,细节也是稿件质量的保证,也许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好新闻功亏一篑。因此,我们采写稿件时务必要重视细节,不放过每个细节,甚至不放过每个标点,细节决定稿件质量,经营细节要贯穿稿件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全过程。四是不可闭门造车,要多听听众人的意见。好新闻决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绝大多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待稿件,就像医院对危重疑难病人一样,需要邀请各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需要集体策划。稿件写出来后,要认真听取报社领导、同仁,采访对象或采访对象同事、亲友的意见,兼听则明、集思广益,力争把稿件打造成无懈可击、尽善尽美的精品。五是标题制作要出彩、抢眼。题好文一半,是否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在于标题。标题制作要有特色、有动感、有诗情、有匦意,要耐人寻味、画龙点睛。这一标题用放飞,有动感,用千里之外,增加了空间感,也植入了流行歌曲《千里之外》的情感元素。六是要善于积累,功夫在诗外。一个缺乏深厚文化素养的记者是写不出精品的。采写精品,除了新闻本身要有重大价值外,记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炉火纯青的专业技能。听多见广即学问,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最终才有可能把精品奉献给读者。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报社) 编校:董方晓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