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情感读本·中旬刊】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热情过了头
-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美术专业
陶艺家
艺术作品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中国书画
陶瓷壁画
工艺美术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殴奇清 那次,我有一个同事去了一趟江西婺源,回程时特意在景德镇住宿,那自然是为了购买一套好瓷器。晚餐后,他来到一家瓷器商场,就有一套精美的餐具入了他的眼,看看标价,4980元。按他当时的收入,这是挺贵的。但他想到自己特意来到这里,不就是冲着能让自己动心的瓷器来的么?过了这个村,恐怕也就再没这个店了。 他努力说服自己.他叫来了导购小姐。导购小姐从玻璃柜中取出了铺着金丝绒的非常华贵的包装盒,她指着镶嵌在盒中的餐具,非常热情地说::“这套餐具特别显档次,如果再配上一套高档的餐桌椅,就更显得高贵豪华。” 听了导购小姐的话,他说:“对不起,我想再到其他地方看看。”导购小姐遗憾地将那套餐具放进了柜子中。 导购小姐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就是她多余的热情像溢出的开水一样,浇灭了他心头的热望——他不久前刚买了一套新房子,餐桌椅已买好了,它们显然配不了这套餐具。 摘自《武汉晚报》
-
卢芹斋:中国最早最大的文物走私者
-
作者:
吴树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778325海关两(当时1美元合1海关两)。当时经卢芹斋拍卖的一件康熙年黑地素三彩瓷器仅值2000美元,一件古玉才卖64美元。以此推算,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此人倒卖的中国文物恐怕会在几十万件之上
-
杰西卡的布娃娃暂放于此
-
作者:
付体昌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去年夏天,我随商务旅行团访美期间,在华盛顿逗留了三天。第一天午饭后,我和同事老冯趁着大家休息的时间逛了几个街头公园。 作为举世闻名的政治中心,华盛顿不像纽约那样四处是摩天高楼。这个城市倒像一个大公园,四处被茂密的植被覆盖,路边的很多大树树龄约摸有几十年吧。 街头有很多供游人休息的长椅,都是用很结实的松木做成的。这条马路并不宽敞,汽车很有秩序地行驶,斑马线上并没有行人通过,汽车就在距离红绿灯很远的地方就停了下来。人行道上行人步伐悠闲,每个路过身边的人都冲我们点头微笑,那种微笑就像孩子,非常纯真,让人涌起丝丝感动。 突然老冯惊讶地喊道:“快来看!”原来我们坐的这条长椅背上有一行英文小字。原来这是一条“私人”长椅,是华盛顿大学的一群学生送给一位叫爱默克的离休教授的礼物,老教授家就在附近。 这真是件很有意义的礼物,如果老人每天散步累了坐在学生们送给他的这个长椅上,该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儿啊!公园深处的草坪上有一些塑料制的小品,按比例缩小的火车模型,可爱的兔子等,非常有趣。 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走过来。美国的妇女看不出年龄,不知道是孩子的妈妈还是奶奶。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蓝汪汪的眼睛,非常帅气,怀里还抱着一个很小的布娃娃。 他们走过一个系围巾、提篮子的老妇人雕塑时,突然小男孩踮起脚尖,把那个布娃娃放进了雕像的篮子里。看着布娃娃坐在篮子里,小男孩非常开心地围着雕像跳了起来。妇女要把布娃娃拿出来,小男孩坚决不肯,她无奈地摇摇头,跟小男孩说了几句什么,在包里拿出一张纸片放在篮子里,小男孩蹦跳着跟着她走了。小孩子的兴趣令我们感到莫名其妙。 我们走过来看,原来是一张上边写着“杰西卡的布娃娃暂放于此”的纸片,还留了个,电话。我们觉得美国人真是幼稚,公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玩,这个布娃娃随时都可能被别的孩子顺手带走…… 第二天中午吃过午饭,我突然想起昨天公园的那个布娃娃,有点好奇,于是又去了那个街边公园。 那个微笑的布娃娃依然老老实实地坐在“老奶奶”的提篮里,只是里边又多了一张纸条:“华盛顿明天中雨,请管理员保管好杰西卡的布娃娃”,笔迹跟昨天的显然不是同一个人…… 回酒店的路上,篮子中的那个布娃娃总是浮现眼前,我内心既震惊,又感动。 摘自自《北京青年报》
-
活的雕像
-
作者:
李木生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和5000块巨型广告栏张贴过印有这副照片的海报,美国邮政总局根据公众的强烈要求,于1945年以这幅照片为基本图案设计发行了邮票,发行总数高达137万张1 1995年为纪念硫磺岛战役五十周年,美国邮政总局
-
“广场”的联想
-
作者:
祖慰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祖慰 旅居巴黎多年,对法语中的一个空间名词——“广场”(Place),觉得有点蹊跷。法国人不仅把阔大的八公顷面积的协和广场叫Place,还把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弹丸之地也叫Place,滑稽! 有一次我与法国汉学家朋友索菲相聚,向她请教,她说:“Place,没有广袤的意思,也没有窄小的含义,是你们翻译有问题。欧洲人把周围由建筑围出来的城市中的空旷场地都称之为Place。你们中国在皇帝统治的几千年中,城市里从来没有建造过纪念性的大广场,尤其没有供市民一起谈天说地的小广场,因此汉语就没有造出‘广场’这个名词来。不信你去查,你们过去的《康熙字典》和当代出版的《辞海》根本就没有‘广场’这个条目。” 欧洲文明的“祖父”是逻辑学 真正觉得“广场”这个词有着耐人寻味的丰盈感,那是我几年后到了希腊之后。 我去希腊雅典参加一个文学会议,在雅典古迹卫城偶遇了一位早就认识的希腊朋友。他叫保罗,是雅典一所大学的希腊史教授。我喊他时,他正热情似火地给身边一位女朋友讲解神庙。保罗见到我把我的手都握疼了。可奇怪当我伸手向保罗身边的女朋友致意问好时,她居然“严重失礼”,拒绝和我握手!她“冷冷”地摘下墨镜—一哈,原来是巴黎的老朋友——汉学家索菲!啊,他俩原来是…… 朋友邂逅,似水分子在微波炉中,立即会被热振荡出异常的热情来。我毅然决然离开会议的观光队伍,跟着保罗、索菲他们去了。 这时正好陕到用午餐的时间,保罗邀请我们去吃地道的希腊佳肴,以尽地主之谊。 保罗边喝着希腊特产Retsina酒边对我说,他昨天在课堂上被中国来的一位女留学生的提问问住了,很有点难堪,下不了台,到现在也还没有答案呢。 我很好奇:“还有什么问题能把保罗教授难住?快说来听听。” 保罗对我说:“贵国女学生根据我讲课提到的一个数字——在建造帕特农神庙时期的天才辈出的古希腊盛世,雅典城邦人口是30万人,除去没有公民权的20万奴隶、5万不准参加创造活动的妇女以及没有创造能力的男孩与老头,真正有资格参与智能型创造的人至多只有3万男士。中国女留学生讲到这里大为惊叹,她大声发问:太不可思议了,在3万多的小小人群中,怎么能在短时间内一下涌现出那么多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雕塑家、戏剧家、地理学家、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医学家?正是因为这些,史称古希腊是欧洲文明之父。” 索菲也兴趣盎然:“有意思!这确实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我发呆了—会儿,脑子里忽然闪过一道亮光,说:“哦,有了!我好像找到欧洲文明的‘祖父’了!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可能是因为你们古代希腊人首先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思维工具——逻辑学,所以才快速孵化出一批开创各个学科的学科之父,即‘欧洲文明之父’来。” 索菲好像听出了些门道:“你详细说说你的猜想。” “众所周知,思维方法的先进与否,决定着人类的智能。古希腊人首先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思维方法——逻辑学,那是人类由混沌思维进入具有严格学理性的‘学’的必要条件。有了它这个成‘学’之父,才可能迅速繁衍出一大群古希腊的各个学科和‘学科之父’。这么一推算,逻辑学岂不就成了欧洲文明的‘祖父’了?” 保罗对希腊史如数家珍,他心有灵犀一点通,说:“啊,有道理!不错,逻辑是做学术的基础工具,因此集逻辑学大成的亚里士多德才会把他的逻辑学著作叫《工具论》!” “不,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索菲反驳,开始显现她在汉学方面的功底:“逻辑学并不是古希腊人的发明专利,你们中国古代学者墨子,比亚里士多德年长约100岁左右,他就有了逻辑学方面的研究著作,可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发端出古希腊那样的各个学科呢?” 我毕竟是中国人,对自己家的事总还是要知道得精细些。我说:“索菲,你是过分抬举墨子了。中国的墨子,以及后来的名辩学派中的惠施与公孙龙,还有再后来的荀子,他们确实接触到了逻辑方面的问题。但很可惜,只是东鳞西爪,没有进入逻辑的系统研究,根本不成其为逻辑学。他们主要是在名(概念)与实(对应的事物)的关系上发表了各种看法;老实说,他们连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分类等都没有闹清楚,更谈不上对判断、推理、证明、反驳等逻辑问题的研究了。” “是吗?”索菲半信半疑,但也没有新的理由反驳我。 我继续说:“假如有人对你说,索菲你那双美丽动人的褐色眼睛不是眼睛,你会做何反应?” 索菲抿嘴一笑,问我:“你是想说中国古代‘白马非马’的著名逻辑命题吧?” 我说正是。然后转向保罗:“刚才索菲说了,‘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逻辑命题。有位叫公孙龙的说:‘白’是事物的颜色,‘马’是一物的形体,两者不同,因此白马不是马。这就等于说,索菲的褐色眼睛不是眼睛。这个命题,说明公孙龙已经发现‘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要加以区分了,开始进入逻辑范畴的思考了;但是,很可惜,他没有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分清‘白马’是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而‘马’是其外延涵盖了‘白马’的类概念,因而‘白马’是属于‘马’的一种。公孙龙却把概念不同,说成两者不是一回事,于是得出了‘白马非马’,得出了‘索菲的褐色眼睛不是眼睛’!” 大情圣保罗开怀大笑。 我转向索菲:“索菲,你一定知道《庄子·天下》中记述的名辩学家惠施等天下辩士的21个逻辑命题。” 索菲点头。 “这些命题,说踢名辩家们在探讨演绎推理的问题了。其中第一个命题就是‘卵有毛’。我们来听听中国古代辩士们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的:既然鸡蛋能孵出小鸡来,而小鸡是有毛的,所以,也可以说鸡蛋就有毛。哈,中国辩士们居然推理出‘鸡蛋有毛’的结论来了!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没能发明出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来。” 索菲感叹:“哦,太有意思了,我从你这里为我的一个多年的困惑找到了解释。我在读中国古代典籍时一直有个难以解释的困惑,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通篇都是结论,为什么没有任何逻辑证明?现在明白了,原来是你说的,因为中国古代学者没有发明三段论。” 我进一步发挥,侃侃而谈。古希腊发明了逻辑学,才可能有欧几里德几何学。中国虽然也懂得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所谓“勾股弦”的经验性比例关系,但上升不到“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古代有经验性的伟大的“四大发明”,但是很可惜,没有能建立起西方那样的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来。究其源头性的原因,那就是中国没有诞生欧洲文明的“祖父”——逻辑学。 保罗突然雀跃起来,说:“告诉二位,如果逻辑学是欧罗巴文明盼‘祖父’的话,那么,我现在宣布,我已经发现它的‘曾祖父了’!”啊? 曾祖父与精神助产士 保罗高高耸起眉头,问:“倘若那位中国女留学生接着追问: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为什么唯有古希腊人发明了逻辑学?你们二位又将怎样回答呢?” 我和索菲无以为答,冷了场。 保罗起身,脸上绽开了狡黠的微笑,说:“想知道古希腊逻辑学的发生机制——欧洲文明的‘曾祖父’是谁吗?好,请跟我来!” 保罗把我们领到离雅典卫城不远的—个很不起眼的普通街区,说:“据考证,这里就是古希腊的一个著名的广场的所在地。用苏格拉底的话说,这是伟大的精神助产士;用我的话说,它是欧洲文明,当然包括你们法国文明的‘曾祖父’!” 保罗带着我们在这个街区溜达。他指点着远处一栋五层楼的住宅楼说,那里是广场的外围,原是一座酒神神庙。他又指着近处的几排房子说,那是广场最为核心的建筑—围着广场的三面独立柱廊的所在地。那时的柱廊是由多里克柱式或爱奥尼亚柱式的双排柱子构成的,上面盖有顶棚,以遮阳避雨。广场有三边或四边式的平面布局,没有柱廊围着的那一边是店铺,卖些吃吃喝喝的东西。广场中央有雕塑、祭坛、树木、水池等景观。面积有几十到几百平方米不等。这是欧洲广场的母型,后来欧洲各城市的广场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布局,只不过是将柱廊演变成了咖啡馆罢了。保罗停了下来,指着他脚下的地方说,这里是当年苏格拉底经常沉思发呆或拉着过往广场的人提各种问题的地方。苏格拉底非常喜欢拿困惑
-
1954年的蝴蝶胸针
-
作者:
小温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 她至死都不知道,从他遇到她的那一天起,她便一直是他生命里的月光,日日夜夜,灿烂在他心灵的最深处。 1993年1月,天使飞回了天堂。他来了,来送别她,看她最后一眼。彼时,他已是77岁高龄
-
老兵
-
作者:
暂无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赵恺 一位只有一条腿的老兵,拄着拐杖在广场拉提琴。 军装整洁熨帖,是退伍纪念。 这身军装是他的演出服。 军帽放在广场上。 他的狗守护着军帽巍然不动,仿佛雕塑。 一会儿走来一位先生,他拿过老兵的乐器,调了琴弦,继续演奏起来。 天籁之音使广场顿然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会。 顷刻,军帽便装满听众的投币。 演奏几支世界名曲,先生以马思聪的《思乡曲》结束。 热泪纵横的先生向热泪纵横的老兵深深鞠躬,之后,便琴声一般飘逸而去。 全城一山一水一街一巷都认识老兵: 四川人,自幼习琴。 抗战入伍,为保卫这座城市失去一条腿。 他说,他此生不再离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是民族战场。 他说,这片土地埋葬着他的一条腿,离开,他和他的音乐都会倒下。 全城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也都认识那位替老兵拉琴的先生: 作为这座城市的骄傲,他获得过国际大奖。 摘自《今晚报》
-
考第一名不值得张扬
-
作者:
朱军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朱军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一名,一阵大张旗鼓的表扬之后,老师派班长、学习委员到我家给家长报喜。我欢天喜地地领着同学,一路上说说笑笑二本来在学校我属于不善言谈的,家境不好让我始终有自卑感。这一次拿了年级第一,立刻有了自信心,性格一下变得活泼开朗。 我七拐八绕到了家门口,忙不迭地冲屋子里喊:“妈妈,我们同学来了,我考试第一名!”我连珠炮似的说了好几遍:“妈妈,我考试第一,这是我们同学,来告诉您的!” 没有妈妈的应答。 妈妈看了我们一下,眼睛里没有什么惊喜,只是平静地直直腰、举着两只满是煤屑的手,却没有去拿同学手里的喜报。答应了一声之后,又弯下腰,继续干活。 同学们的眼睛中也透出了一种失望和不理解。其中一个同学没有忘记老师交给的任务:“阿姨,朱军考试得第一,老师叫我们给您报喜。” 妈妈再次直起腰,回身看看我,用手背轻轻抹了一下脸颊,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 妈妈继续干活,搬起了一簸箕煤,对愣在一边的我们说:“孩子们,我知道了。你们快回家吧,谢谢你们。”语气平静得像完全没有报喜这回事, 同学们将那张粉红色的喜报放在桌上,我尴尬地站在院子里,勉强送走了同学,心中的委屈从头涌到脚。觉得自己的成绩被母亲否定了。自己的面子被母亲打碎了,刚刚建立不到半天的自信心被母亲摧垮了,自尊心被母亲伤害了! 我站在院子里一声不吭,看着母亲来回搬运煤块也不像往常那样去帮忙。母亲忽然间在我的心中变得那么渺小,那么不近人情。好几天,我都闷闷不乐,甚至故意不理睬母亲。 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照例和母亲没有什么话说,走到房间门口,我愣住了。 母亲一个人坐在床边,依旧穿着那件洗得褪了色的青布褂子。她身后的墙壁上,花花绿绿的,贴满了大哥得到的各种奖状。足足占了半面墙。大哥从小学开始,年年是三好生。有一年还被评选为兰州市“三好学生”。那时候,大哥是父母的骄傲。每次拿来奖状,他并不张扬,悄悄放在家里桌子上。母亲看到后,就端端正正贴在墙上。直到大哥参加了工作,他上学时的奖状还贴在墙上!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落在母亲瘦弱的身上。她手中拿着我那张粉红色的喜报。轻轻摩挲着,偷偷地掉眼泪——那一刻母亲的形象,像一幅经典油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瞬间,我什么都明白了,对母亲的记恨,顿时烟消云散?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每一点进步,发自内心地高兴。只是为了让我明白,家里穷,上学是一种奢侈的付出,学好功课理所应当,不应该那样张扬。 直到母亲去世,我都没有和她提起这件事,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我长大之后,无论是回兰州,家里,还是把母亲接到北京住,只要有我的朋友在场,母亲无论身体多么难受,都要特意换一件利利索索的衣服,把头发梳理整齐,端端正正,面带微笑地坐在椅子上,拿出最好的烟酒茶水招待我的朋友和大家聊天。见过母亲的朋友都说:“朱军的妈妈气质真好,难怪养出了这么一个儿子。” 听了这话她总是特别高兴:直到她身患绝症,依然是衣着整齐地出来见我的朋友,给足了我儿时那份缺失的“面子”。每当这时,我的心里都酸酸的。 摘自《新一代》
-
青花瓷
-
作者:
林中精灵
来源:
情感读本·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原来,门前的瓷器店是专为她而开的,她买回的,都是自己亲手烧制的青花瓷。 杨枚下班回家,快到家门口时,她突然看到路边新开了一家瓷器店。店面灯箱闪动着一对青花瓷瓶,一只青底白花,一只青花白瓷,互相映衬,十分漂亮。信步走进小店,杨枚发现里面的瓷器琳琅满目,花青斗彩,白描青红,无不制作精良。 转了一圈,杨枚一下子喜欢上了一只双耳瓶。双耳瓶有一尺高矮,绘着两只青蓝莲蓬,令人一见便爱不释手。可看看标价,她吃了一惊,竟然卖3000元。她在一家工厂上班,一个月只挣800块。别说3000.就是300块对她来说也很奢侈。 这时,店主走了过来。他看上去不过三十来岁,一身青衫,面目英俊。店主问她,喜欢这只青花瓷?杨枚笑笑,说太贵了,店主说青花瓷能遇到喜欢的人,也算不白烧它一场。杨枚摇摇头,走出了瓷器店。 回到家,她一直念念不忘那只双耳瓶。如果拥有了那样的青花瓷,天天看着都该是幸福的吧? 从那天起,杨枚每天下班都去一趟瓷器店。痴痴呆呆地看着那只双耳瓶,唯恐它突然会被别人买了去。不过,令杨枚惊讶的是,她每来一次,店主就要把价格降低一回。从3000到2000再到IOOO,他似乎在试探她能承受的底线。 偶尔,当她从双耳瓶间抬起头,会看到他的目光一闪。好像他一直都在盯着她。这让杨枚的心怦怦直跳。 这天,从工厂领了工资出来,杨枚直奔瓷器店。店门开着,店主正坐在柜台前吃馄饨。鲜虾馅的馄饨,搁了醋和一层红红的辣子,杨枚一进门就忍不住要咽口水。这正是她喜欢的吃食,鲜虾馅,放醋,多多地搁辣子。她朝店主微微一笑,店主问她,要不要吃?还有一碗。杨枚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双耳瓶又降价了,这次降到了400。抚摸着洁白细腻的青花瓷,杨枚毅然掏出400块,将双耳瓶抱回了家。 父亲正在做饭,见她抱了瓷瓶回来,先是吃惊,接着便有些大喜过望。 “这瓶子真漂亮。用它装什么?”父亲问。 “玫瑰花瓣。”杨枚脱口而出。 父亲一愣,杨枚也发愣。家里,可从没有过一朵玫瑰,杨枚还没男朋友,谁会给她送玫瑰? 吃着饭,父亲说自己有几本关于青花瓷的书,如果她喜欢,可以拿去看。杨枚点头。不知怎么,自从街边开了那家瓷器店,她似乎一下子喜欢上了青花瓷。当然,还有那年轻店主。他看上去温和细致,对每个顾客都极有耐心。 杨枚对那些介绍青花瓷的书籍,几乎是爱若珍宝。她如饥似渴地读着,从青花瓷的历史到制作工艺,读了一遍叉一遍。书中许多地方画了红线,杨枚发现凡是画红线的地方,她都非常感兴趣,不愧是父女啊! 渐渐地,杨枚和店主熟了。知道他叫陈志诚,读的是中央美院陶瓷专业,毕业后一心制作青花瓷。这些青瓷,大部分都是他烧制的。 原来摆放双耳瓶的位置,现在放着一只缠枝花纹碗。一见之后,杨枚又是十分喜欢,恨不能一下子就据为已有。见杨枚怔怔地盯着瓷碗,陈志诚说她真有眼光。这只碗和双耳瓶同属一个系列,风格硬朗,古朴稳重,是难得的佳品。 “如果你喜欢,就200元卖给你吧。”陈志诚说。 那只青花碗,标价4000元。杨枚几乎是受宠若惊,问为什么会这么便宜给她?陈志诚笑,说瓷碗是他的,价钱也是他定。 杨枚欢天喜地捧着瓷碗回家,一进屋就摆放到了书台上。这宽大的书台。瓷碗里放些五彩石,该是多么美妙! 见女儿一直躲在屋子里欣赏自己的青花瓷。父亲半开玩笑说,他还有些钱,不如送她去学制瓷? “真的?”杨枚睁大眼睛问。 “你想学就是真的。”父亲、说。 杨枚笑着说想学,特别想学。 杨枚真的去学制瓷了,她的师傅,就是陈志诚。令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陈志诚,竟是父亲的忘年交。 窑场在郊外,距离窑场不远处还有一个瓷器店。杨枚说市里的瓷器店似有些多余。陈志诚笑了:“怎么会是多余?如果不在城里开店,怎么会收你这么漂亮的女徒弟?” 杨枚哑然失笑,她一点儿都不漂亮,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围上帆布围裙,杨枚从最基础学起。采石制泥,淘练泥土,拉制坯器……陈志诚教得十分耐心,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不厌其烦。起初,杨枚怎么都不上路,手脚笨拙,弄得窑场颠三倒四,一地狼藉。可是,当她入了门,竞学得飞快。不仅悟性极高,而且双手灵巧,几乎每天都要给陈志诚一个惊喜。三个月后,她娴熟地掌握了制瓷的全套工序。 “你真是天才。普通人至少得学三年。”陈志诚连连赞叹。 “也许我前生就和青花瓷有缘。”杨枚说着,俏皮地一笑。 又过了两个月,杨枚已经烧出了品质绝佳的青花瓷。瓷器出窑,她几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作品。灵秀古朴的双耳罐,绘图大气,端庄中透出秀美。陈志诚走到她身边,杨枚一瞬间喜极而泣。朝夕相处中,她早已深深喜欢上了陈志诚,只有烧出最好的瓷器,她才有勇气向他表白。 杨枚的青花瓷越烧越好,一时间大有超越陈志诚之势。杨枚也奇怪,再复杂的图案,她一点即通,有时候还会无师自通。 一晃,杨枚的生日到了。陈志诚说有礼物要送给她。 那天晚上,杨枚烧了满满一桌菜。父亲坐在桌前,看着她系着围裙如穿花蝴蝶般,笑得合不拢嘴。 六点钟,陈志诚来了,怀里抱着大束玫瑰花。一枝花梗上,居然系着一枚白金戒指。杨枚吃惊地看着他,陈志诚说:“这枚戒指,迟到了两年。”杨枚不解。陈志诚吻了一下她的额头,眼睛里竞涌出了泪花。父亲拍拍陈志诚的肩,转身进了里屋。陈志诚从包里拿着一张光碟,放进了影碟机。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杨枚和陈志诚。两人在小窑场,正和泥制坯。汗水顺着她的额角淌下来,陈志诚递过毛巾,问:“我们什么时候结婚?” “等我烧出双耳青花瓷。”杨枚说。 陈志诚摇头:“如果你一直烧不出仿元青花瓷,是不是就一直不会嫁给我?” “我一定会烧出来的,我还要用它存放玫瑰花花瓣。所以,你就准备好大束的玫瑰花吧。”杨枚回过头,朝陈志诚嫣然一笑。 呆呆地看着屏幕,杨枚一点都不明白。陈志诚缓缓地说,他们原本是大学同学,已经相恋五年。结婚前,就在他们烧制最后一批仿元青花时,窑场发生意外。她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却再也不记得制瓷,不记得陈志诚。医生说,她患上了选择性失忆。 出院后,她变得笨手笨脚,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按照医生的建议,为了不让她感到落差太大,陈志诚和父亲隐瞒了她制瓷专家的身份,让她变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 怔怔地望着陈志诚,杨枚什么都明白了。原来,门前的瓷器店是专为她而开的,她买回的,都是自己亲手烧制的青花瓷。 原来,陈志诚又从头爱了她一遍。 摘自《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