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感动的美丽与永恒
-
作者:
张弛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实际
中考作文
理解
江苏省
人与人
命题作文
写作
盐城市
和谐
自拟题目
-
描述:
张 弛 我常常被生活中的一些极平凡、极微小的事所感动。生活的确是太平凡不过了,若能从其中发现美丽而被感动不是很令人愉悦吗?感动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美,它单纯、优美、宁静、热情,含着人性的精华;与理性相反而又合乎美德。在生活中,理性固然是不可缺的。简·奥新汀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凭感牲来领导是个悲剧,凭理性来领导是个喜剧。”但从她最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就可找到反驳的例子:夏洛特与柯林斯先生难道不是因为过于理性而造成不美满的婚姻吗?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有一句诗:“满是理性的心是一柄伤人的刀。”他本人的诗集就充满了对于美的感动。人性的两大要素——爱和怜悯,都建立于感动的基础之上,很少被感动的人至少很难是一个善良的人,至于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真正的慈善家、一个优秀的灵魂工程师、一个卓越的艺术家就更不可能了。 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证明了感动的高尚与可贵。这种例子不计其数,令我最感动的是莫奈的《睡莲》。这幅画的知名度不及《最后的晚餐》《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伊凡雷帝杀子》以及他本人的早期作品《伦敦的雾》。它并不具有恢宏、庞大的气势或热烈的色彩,它仅仅是一种可以清晰地看见笔触的色块的堆积、涂抹,表现的是精致绝伦、纤细、不确定的美感,这种美易使人接受和感动。我确信莫奈是受了极大的感动后才动手作画的,熟知此画的人都知道由于作者眼疾之故,整幅画都有青色的倾向。但大师并不在意固有色是什么,因为首先感动他的是莲、叶、浮梗与水之间的关系。莲本身是确定的,而水与空气、光与影、明与暗是不确定的,这就产生了确定的美与不确定的美,更增加了美的感动。多年来我始终认为《睡莲》是印象派中最杰出的作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给我的感动最深,而最感动的前提是共鸣,共鸣的基础是双方要有共同的经历。的确,我是偏爱睡莲的。 在过去的记忆里,为何莲花总是灼灼地闪耀着她的美艳?我对于睡莲的记忆是“惊艳”,而这种记忆有两次。一次在童年时代的夏末。夕阳西下,浓密的葡萄藤下,小小的方形水池上,深绿的浮叶浮于水上,水好像变绿了;小巧精致的睡莲在绿阴的庇护下懒洋洋地绽放了,一种既像玫瑰红又像洋红的色彩浸透了莲瓣,伎她红得那么艳丽,那么高傲,那么超凡脱俗。水也染上了红色,还有不确定的黯淡的波光与逐渐加深的阴影衬托着红莲,美艳绝伦而又静谧安详。它给我童年的记忆以优美,给我的感动是无可比拟的!另一次是在宜宾的流杯池公园门口。那里修了一个水池,水绿莹莹的,莲花在上面绽放。时值日出,她开得正热烈,红得正鲜艳。粼粼的波光跳跃着,和着这样鲜活的红色,那么和谐,那么充满生气!她是热情大胆而又朝气蓬勃的。 可以说我先感动于记忆里真切的莲花再感动于莫奈的《睡莲》。不仅如此,我也感动于娇艳的三角梅,西天凄艳的晚霞与东方的朝霞……感动就是一种美丽,为美丽而打动的美丽。它是不含任何功利性和任何杂质的,有谁听到 动有目的这一说呢?所以,感 是纯洁的。感动含有人性之中的许多闪光点,它是高尚的、美好的。 在康德的哲学中有这样一种理论:个体对于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欣赏、感动、爱好有助于塑造美德。这个理解在今天是被广泛接受了,它对于后世哲学家有不小的影响。爱因斯坦就十分推崇康德的理念,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位科学家本人就极为爱好和平与艺术,他甚至认为“死亡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康德的哲学与他本人的性情是一致的,他“和蔼可亲,是通达世故的人,温文尔雅、仁慈厚道”,假设那种哲学由尼采性格的人提出,我们倒要大惑不解了。我觉得但凡易受自然与艺术感动的人绝不是极恶之人——希特勒的部下在杀人后会心安理得地倾听音乐,尼禄会因为看悲剧而流泪算是特例。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有悠久的传统。最有名的是陶潜,他不得志的一生始终被自然之美所感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虽然不排除一些政治因素与因袭的文人自负,但他被这种单纯的自然之美所感动是真实的。而今,当我们不再为中国黛青色的远山所感动时,我们已失去了旧日的安定与宁 个人而言,我的确是发现了感动的情绪对于性情的调节作用。我曾在家门口遇见了一个极美丽的女孩,她只有五岁,但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惊艳”,她比我在生活中、新闻媒介中见过的一切女性都要美丽,乍一听我这话也许有失偏颇,但父亲见过那孩子后也赞同我的观点,她的长相大致如下:脸形固然是小孩气的但有一种优美,肤色很好,额头小巧如希腊女子,鼻梁挺直,眉毛清晰而细长,眼睛大而明亮,乌黑、温润如玉。她并不比别的小孩显得成熟,但不可思议地获得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美——绝大多数的小孩只有“可爱”而已。我惊讶于上帝的造物,感叹于这个孩子的美,凝神细看她的美貌,我被感动了,在这样一个美得不可思议的造物面前!她显然还没有到为美貌而自负的年纪,所以这种美又更加单纯和明朗。她的美软化了我的心,我升起了无限的怜爱,当这个美丽的小人儿走远以后,我醒来了,并且觉得在欣赏这种美之前所烦恼的事已不那么令我头痛了,对于日常琐事的焦虑也减轻了。 一个孩子的美丽可以冲淡我的焦虑。一束桌上的鲜花来自母亲的爱和辛劳,它们默默散发的芬芳比任何时候都更让我爱着这位女性,同时也印证了高尔基的名言:“给比拿好。”每天夜幕降临时院中草坪上亮起的几十盏淡黄色灯,像是无数双温柔的眼睛在等我归家;拉开了窗帘的窗口处,微笑着等待我的是一个叫“父亲”的人,在他深厚的父爱中,我无时无刻不受着感动,“我爱爱我的人”,至少这一点应做到。明显的,这些来自爱的感动,来自美的感动,有利于美德的养成。 感动是美丽的,是纯洁和高尚的,假若我以为它是永恒的呢? 我曾为许多事物所感动,我以为它们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在时间的洪流中,它们被抛下了。在一种个人的伤感与留恋中,我试图从中抓住什么,使之成为永恒,当然这近乎哲学家的工作了。关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论点很容易令人相信物质永不会有“永恒”,这是令人遗憾的。对于像我这样无可奈何地学习数学的人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将数学看作近乎神秘和永恒的观点太奇怪了。对于艺术家而言,“永恒”也许就存在于个人之中吧。我认为一种感动如果刻骨铭心的话,于个人而言就是永恒了。那么,我是有这样的经验的。 那时我正沉浸于钢琴声中:我偶然路过一家卖钢琴的店,装修得极为雅致,墙上挂着严谨的学院派的油画印刷品。高贵的、锃亮的钢琴发出那样动听、清澈、明亮、悦耳、美丽的声音,总之是令人陶醉和倾倒的。我之所以着迷不是因为弹奏的乐曲——那不是我爱听的,仅仅因为这种琴声,在我凝神谛听的时候,尘寰万种声音都寂灭了,只剩下琴声与我自己。我觉得琴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荆棘鸟的歌喉也不过如此。在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中,我不是感觉到时间停滞了吗?因为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这时我便有理由怀疑“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团永不停息的活火”。永恒的感觉只是一刹那,但的确永存于记忆了。 由无数个细小的感动连缀起来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反映了感动的永恒性,普鲁斯特本人写道:“我的生命中的每一时刻一经过去,立即寄寓并隐匿在某件物质对象中,就像民间传说的灵魂托生一样……我们是通过这个对象来认识生命的那一时刻的;它只有等到我们把它从中召唤出来之时,方始能从这个物质对象中脱颖而出……任何事物只有以其永恒的面貌,即艺术的面貌,才能被真正领悟和保存。”我很容接受他的观点,与其说是相信,还不如说是如此的理解,只是令我得到满足罢了。 感动是美丽、高尚而永恒的。 对于世界而言,个人的感动是无意义的;只有在个人生活中,感动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谁知道每一次感动都在不断净化着你的灵魂呢?谁知道每一次感动都因为感动对象的美丽而美丽呢?谁知道每一次感动都创造了心理上的永恒呢? 在时间的长河畔,我低头看水面的倒影:一切都显得不真实,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昏暗的溪水中,怎能溯流而上呢?真诚的、纯洁的、美丽的感动,或许并不能真正抓住永恒的一角,仅仅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更清澈罢了。那么,真心爱它的人是有德的。 简评 作者开篇就旁征博引,站在人性的高度来阐释“感动”,但这种阐释并非空洞的高谈阔论,而是又回到了莫奈所画的《睡莲》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对“感动”的阐释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挖掘,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从康德到陶潜。更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故作高深,又从自己的体会中,得出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世界而言,个人的感动是无意义的;只有在个人生活中,感动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整个文章,在叙述、追问中,弥漫着作者睿智的思绪。 (郭圣高 荐评)
-
生命如歌 梦似青花
-
作者:
林若涵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实际
中考作文
理解
江苏省
人与人
命题作文
写作
盐城市
和谐
自拟题目
-
描述:
【723300】 陕西省洋县中学高二理科生 林若涵 丝般的细雨已飘落多时,带着柔情的醉意,毫无遮掩地洒下这诗一样的亲切。 岁初,绿意又开始了一段段的恋曲,恋上风,恋上雨,恋上过客的足迹,恋上深闺的诗句。把依恋写满枝头,又开始了生命的枯荣,似乎冰释的世界一切都来得淋漓,酣畅。春寒未尽,料峭的风打在脸上,依旧的寒,灌进领口却清爽,彻底。 岁初,细雨已飘落多时,湿了山头,湿了青草地,湿了男孩的外套,湿了女子弯起的睫毛,湿了心底的干漠。山顶又开始出现白雾,终日不散,遮住了往上的苍凉,往下,是一片墨绿,透着新意。这样一幅旧时的水墨画,静伫在世界的一角,缄默,深沉。 日子,像白开水一样滑过喉头,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味蕾没有察觉,没有任何印记,生活依旧按部就班,过着似忙非忙的日子,增加的课程只不过是自己的借口罢了。大把的时光不知不觉被挥霍殆尽,无聊的时候,用手机上网,看看自己的空间,有时,很认真地回复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对我文字的评价,会感到很欣慰。 呐,我的文字有人在看了,些许人有了些许感触了。有时,也会去陌生人的空间,看他们的文字,抑或是年少的心境,有所感,便会留下三言两语,仅此而已。有时也会想自己的文字,想我都写了些什么,总有人说我写得很伤感,很灰淡,很冷。也许真的是这样,但这有什么呢?被理解了的文字背后是什么也就不再重要了,我只是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写下我们的一半青春。 末了,也就不重要了。 雨水安静地敲打着青灰的路面,水渍扩散开去模糊了纹路,模糊了过客的足印。鞋尖带起被染成黑色的雨滴,停留在白色鞋面上肆意地耻笑着周遭的一切,也包括我。有打着伞的女孩子顽皮地摇动着伞柄,晶莹的液珠沿着边沿四散开去,像烟花一样绚丽,没有颜色。湿了路人的衣衫,微笑,春风映桃花。有不打伞的男孩,发梢被雨水拧成一缕缕,刘海遮住了半张脸,那是少年的狂妄,任性。我们一半的青春,策马踏过,晓雾湿眉梢。打身旁走过,彼此都是对方的过客,他走桥的左边,她走桥的右边,谁也不会闯入谁的世界。都曾从江南的桥面走过,雨水打湿了的世界。一切都像歌一样婉转,没有锋芒的棱角,转换自然,温柔的旋律掩饰了青春里的阴霾谱出的落落年华。 只影,白灯,雨季,宿舍。大漠早已枯透的胡杨,被干涩的风沙打磨,却也早已习惯。 偶尔,拾起被人从门缝里递进来的广告单,像童年一样认真地折一架飞机,走到窗口,信手扔下,看着掠影打着转地消失。然后探出身子,想弄清楚它留在哪里了。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发现,真的消失了。云雀窜过枝头,淹没在山林。更多的时候是蜷缩在床上,翻开手机里的歌曲目录,却不知先听哪首好,就像我藏在被子里在手机按下这些文字一样,犹豫不决,插上耳麦,背景是周传雄的《青花》。其实手机更多的时候被当作了播放器和怀表在使用。用或者不用已没太大差别,也早已习惯了它的沉默。一个人毫无顾忌地躺在音乐里,什么也不用想,自然那些琐事也就不会出现,情感也就不会无处寄托,如此甚好。 岁初,生命开始了最清醇的音质,去年冬天孤兀地刺向苍穹的枯树枝,继续着生命的奇迹。情丝在莫名地疯长,一如春江水的荡漾,新叶,漂在水的中央。 生命如歌,梦似青花。 开在岁初。
-
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实际
中考作文
理解
江苏省
人与人
命题作文
写作
盐城市
和谐
自拟题目
-
描述:
福建考生 当厚厚的一摞《格林童话》印成铅字,成为儿童们手中的珍宝,当慈爱的父母为婴儿朗诵那诗篇般的传说,当童话中善良的公主为孩子五彩斑斓的梦增色……这些传说的真谛,格林兄弟们苦苦寻觅的与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无言处彰显。那便是亘古以来不变的人之im脉——真、善、美。 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却总是被慭愁爹的我们轻易忽视。格林兄弟穷究传说中的字句,希望找到隐藏其中的真理、律条,却忽略了那连邻家孩提都能总结的至真至善至美。 我们总是如此,实用性的价值标准成了现代人的鼻环,殊不知科学、技术、修辞终须美感、善念与真诚为线前来缝合。没有真善美为信仰的实用主义,只是清寂的旧代朝服,扣子滴滴答答地掉,散落满地。是的,我们必须有充满劳绩的实用主义来领航,但人之为人,不能缺少信仰指南。 荷尔德林曾说,充满劳绩,人还是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若我们只是一味追求实用的劳绩,纵使有丰硕的穗粒,有甜美的饭食,却依旧只是匍匐于地的生灵。若当真如此,我亦要赞美人类谦卑的神态与丰厚的劳绩,却哀伤于灵魂的羁旅无依。你可曾听说,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是美,让人的双膝直立行走,傲然挑战烈日!是真诚,让人之间萌生称之为爱的强韧纽带,让人性溢满芬芳!是善,让这群大地上的异乡者将根基扎伸向土地深处,却始终向上生长,不生旁枝!海德格尔说,精神乃是涌向天空、追逐上帝的狂飙。是真善美创造了人的无限町能!人对内在生命无数次的重生与再造,无不是以美为明亮的焰火,善为摆渡的舟身,真为手中的拄杖。 当我们翻读《格林童话》,或是《山海经》、《伊索寓言》,我们看到的人类历史前行之指路灯,皆是人性的光芒。矢志不渝的爱情,星汉为之震慑的母子纽带,抑或是一诺千金的友谊,都建立在无与伦比的人性之上、真善美之上。没有公式的繁琐,办无关定律的教务,它们真实存在,为人类铺路助行。 实用主义的发展迷惑了我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于机件般的冷酷言行。我们忽略了美,遗失了真,摒弃了善,似乎唯有孩童依然未忘记那颗绚丽彩霞般的初心。 不,我要依然将根基深扎地下,引体向上接近太阳。我要同树的主干一般强壮:善是我枝干中的琼浆,我将现实的责难裁成片片绿叶贴于项间额前:真是丰沛的雨水:美是头顶的湛蓝晴空。 这是一篇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的议论性散文,它的脱颖而出彰显出一个写作道理:文以意为先。思想成就人的尊严和价值,深刻决定议论的品位和意蕴。文章开头从材料的引述中得出中心论点,并涉及了一个时代性的困惑:实用性的价值往往取代审美主义的价值成为主流,实在令人忧思。文章引述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的诗思哲语,对人性的审美价值进行有效剖析;富有象征意味的结尾升华照应主题,结构严谨,韵味悠长。美不足是中间论述事例略少,个别语句略显生涩。(郭圣高 荐评)
-
又到细雨迷蒙时
-
作者:
袁佳颖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窗外
好雨
眼睛
雨雾
汽车
五彩缤纷
小花
无声
行人
牛毛
-
描述:
窗外下起了牛毛细雨,我靠着窗望着窗外…… 路上的行人、汽车被雨雾笼罩着,一切显得迷迷糊糊。在一片灰蒙蒙中,只有那各式各样的雨伞格外显眼,好似春天的朵朵小花,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眼前的一切,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背过的那首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时候,妈妈每天都让我背古诗,尽管我不太情愿,但妈妈的威严总“压迫”着我。那天天空也飘着小雨,妈妈便让我背诵这首《春夜喜雨》。邻家的小伙伴正在家中享受着动画片,而我却要对着白纸黑字背古诗。我本想偷懒,但想起妈妈生气时那瞪得圆圆的眼睛,便不敢再心存杂念了。渐渐的,我再也忍受不了动画片对我的诱惑,索性趴在桌上,侧耳听着隔壁传来的电视声,再也不把心思放在书本上了。下午,妈妈来检查我的背诵情况,我断续续地背了两句,就再也记不起来了。妈妈生气了,双手叉着腰,原本温柔的眼睛露出凶光,我仿佛看见妈妈头上冒出的怒火。她拎起我的衣服,把我拖到门外,恶狠狠地说:“今天不背出来,你就别进门了!”说完,就甩门进屋了。 老天爷似乎是在同情我,“泪水”一滴滴地落在我身上,在我的衣服上晕开一朵朵小花。我在雨中已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泪水,只知道我一直在念:“好雨知时节,好雨知时节,好雨知时节……”其实在我的身后,那扇小小的窗边一直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眼神里饱含着爱怜和疼惜,妈妈一直望着我,一直望着我…… 直到天渐渐暗下,要吃晚饭了。 “你进来先换件衣服,吃完饭再背!”妈妈把我拉进房间,虽然还板着脸,但口气缓和了不少,我知道妈妈的火气已消了大半。换了衣服,吃完饭,她也没履行她的约定让我背书,而是放过了我。 那天我很早就睡了。我记得在我睡着之前,雨就已经停了。也许是因为淋了雨,那夜我发烧了,迷迷糊糊地呻吟着,我感觉到妈妈很着急,她将我抱起,就往屋外冲。雨虽然停了,但路还是湿的,她小心翼翼地走着,却没有放慢脚步。我躺在她怀里,能清晰地感觉到她起伏的呼吸。路面并不平坦,妈妈用双手尽力保持平衡,减少我的颠簸。 相隔的时间太长,后面的事我已记不清了,只能依靠断续的记忆和想象回忆那天发生的事,但深深印在我心中的是,我醒来时看见妈妈一脸的倦容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每每想起妈妈的脸庞,心中就犹如春雨滋润一般温馨,当然我还会永远记得那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窗外的风刮得更猛了,雨也下得更大了,路上的行人裹紧了衣裳,丝丝寒意正侵袭着他们。而我,却感到如此温暖,因为我的手中捧着妈妈给我泡的暖茶,还能看见杯上飘出的温热的白烟,丝丝袅袅,无限延伸…… 简评 作者从具体情境切入,形象地揭示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无法替代的亲情便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母爱确实如春雨润物,点点滴滴全渗入了人的心灵,乃至烙印到人的终生人格上。 (聂 珩荐评)
-
又到鲜花盛开时
-
作者:
胡洁雯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摇椅
古道
鲜花
小屋
花草
庭院
拐杖
外公
小径
花儿
-
描述:
,还是茂盛,却有些敌不过草的疯狂,总好像是用尽了全力才得以如此盛开。 那年秋初,花渐渐开始谢了,外婆坐在窗前,眼里的光暗了许多。花瓣都散在了院子里,泥土中融着它们的芬芳。外婆依1日抚着那柄拐杖,眼里
-
朝着心中的太阳直走
-
作者:
薛婉玲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摇椅
古道
鲜花
小屋
花草
庭院
拐杖
外公
小径
花儿
-
描述:
薛婉玲 我总是以好学生、好孩子的身份在我所生活的圈子里生存,16年来不曾改变。 然而有一天,我坐在书桌前,眼睛在书的第1 7页停留了半个多钟头,心却飞到了另一个宇宙,我渴望、憧憬
-
实业家爸爸
-
作者:
邵秀华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摇椅
古道
鲜花
小屋
花草
庭院
拐杖
外公
小径
花儿
-
描述:
改变。 然而有一天,我坐在书桌前,眼睛在书的第1 7页停留了半个多钟头,心却飞到了另一个宇宙,我渴望、憧憬过一下那种痛痛快快、自由放荡的生活。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走出了家门,朝着那个招牌上
-
甘肃省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摇椅
古道
鲜花
小屋
花草
庭院
拐杖
外公
小径
花儿
-
描述:
阅读下边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行动。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为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与品读相拥 甘肃考生 读书,是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读书,是走进先哲,聆听教诲;读书,是体验鸟语,感受花香。 我们走在羊肠小路上,俯首细细品读先贤训言,在旁边的百花争妍、蜂围蝶阵中拜访先哲,啊!这是多么欣慰啊! 在信息时代,我们为了追求速成,在“浅阅读”的气息逐渐蔓延时,我们是否思考过。 ——与品读相拥,使读书成为提升自己灵魂的方法。 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走近陶渊明,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与超然,但是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却是不对的,他为了逃避官场的黑暗污浊而归隐田园,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纯洁而回归自然,但是,读书是人的灵魂的沐浴,不求甚解之书与不读有何区别,既然有读书之好,我们就应全身心投入,驰骋于书的天地,岂不乐乎,而不求甚解只能让自己一时满足,对于心灵却益处甚小。 我们所说的品味,是用心读,而非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只有用心灵去靠近书,才能感受到灼灼其华的智慧,才能体会字字千斤的价值。 同样张溥也幼时好学,他的传奇在人们心中永不倒下,“七录宅”的光华熠熠生辉,他为了学习,习书成诵之后又手自笔录,再化为灰烬,总此七次,才成就了他的文学功底。 张溥虽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迹为后人传颂,“七录”之名是何等雄浑,学习是需要严谨态度,在“七录”背后闪烁的是人的品质与修养。 在当代,当我们捧着《边城》细细品读时,被沈从文的新丽隽永的笔调以及美丽迷人的湘西山水所倾倒,但是如此之高的文学成就竟由一位只读小学的人来写,其困难之大,不言而喻。沈从文也嗜学,他面对命运的风浪,从不畏惧,在平静的心态下认真品读,成就了他的成功。 自学之路漫漫,成才之舟遥遥。沈从文在自己的认真品读中成就了不朽的《边城》,我们不禁感叹——与品读相拥,能克服一切困难。只有在品味中学习,才能汲取精华,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太多的事例都向我们验证了同一个道理:与品味相拥.才能让读书成为净化灵魂、提升品质、成就事业的方法。 品读,让我们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品读,让我们感受“肠断东风落牡丹”的凄凉;品读,让我们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 与品读相拥,让读书使自己灵魂思想升华! 简评 “与品读相拥”,题目新颖,立意不俗。文中列举了陶渊明、张溥、沈从文等古今人物的读书经历,说明“与品读相拥,才能让读书成为净化灵魂、提升品质、成就事业的方法”,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邱员太荐评) 用心阅读 甘肃考生 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在我们眼中,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 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五柳先生的阅读方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个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不求甚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步调。五柳先生从不完全地用放任自流的方法去面对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能体验出五彩的人生,能品味绚丽的生活。许多饱学之士、英雄豪杰都受书的影响,他们有的潇洒大方,有的气宇轩昂、精神饱满,在无数人的脸上,洋溢出的更多的是阅读带给他们的自信。国学大师季羡林饱读诗书,成了一代享誉文坛、兼容百家的大师。他用心体验了世界,用心品味了古今,使他成为光耀文坛的一颗巨星。 在当今世界,有很多文坛巨匠和仁人志士,他们用阅读看遍世界,用阅读了解古今。阅读也成了一种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工具和窗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阅读方式,就像五柳先生不求甚解那样,但无论怎样,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寻求书中的真理。 用心去阅读,博览群书;用心去阅读,潇洒走世界,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用心去体验,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在我们的眼中! 用心品味人生,用心体验阅读,我们的人生终将辉煌! 简评 这位考生不拘泥于深阅读和浅阅读的争执,提出了“用心阅读”的观点,可谓独出机杼,自成一说。 文章用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担纲主要论据,古今融合并赋予新意,提出“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寻求书中的真理”。无疑,这是阅读的本质,也是作文的主旨。 (邱员太荐评)
-
一叶知秋
-
作者:
张伊琳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摇椅
古道
鲜花
小屋
花草
庭院
拐杖
外公
小径
花儿
-
描述:
张伊琳 那一年秋天,我认识了一个一身倦意的女子,分明是如花的年纪,眉宇间却有一股看破红尘的忧郁,一个回眸一个转身,倦淡之意就这样悄悄弥漫,眼神也是淡淡的,似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那一年秋天,我开了一家花店,不卖时下流行的玫瑰百合,单是卖菊花。并不是想学陶潜,纯粹只是喜爱菊花清淡幽远的香气,对我来说菊花就是秋天,而我是如此喜爱这个落叶飘零的季节。 她是在一个深秋的下午踩着落叶而来的,倦容明眸,定定地对着我。那一瞬间,我被她的倦意折服了。在我心里,菊花如秋天,就是如此倦意,舞尽繁华,落尽繁花。 可她并不是菊花,也不是秋天。她的名字叫做妖言。 妖言者,妖之言也。我曾诧异,如此女子怎会有这样一个名一点妖娆的感觉,与她的倦容全然不符。可她的解释让我信服——妖言告诉我。她是花妖。 换作别人,或许会当作戏言一笑了之,可我竟如此轻易地相信了她并且笃信着她就是菊花的精魂。 这个菊花般的女子,实在是人如其名,整整一个秋天,她都踩着落叶来到我的花店,为我讲述一个女子的容颜。她用各种言词来描绘她的样子,让我几乎以为那是一个清冷如凌波仙子的绝世佳人。可她却告诉我,那是个弱柳扶风般的娇俏人儿,或许她一生中,只有那一个瞬间有着绝世风华。 整整一个秋天,我沉浸在妖言的淡然描绘中,幻想着那个女子的音容笑貌。那是一幕让人为之心动的画面。亭台楼阁,草木丛生,一群明丽的人儿巧笑倩兮。唯独她一人,在清静的角落里自斟自酌,眼神是傲然的,清冷地回望,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 这个画面一直深刻地印在我脑海中,直到妖言离开,直到一年过去,始终不曾遗忘。 我的名字叫做妖言,生于一个萧索的秋天,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岁了。千年前,我是一株淡黄的菊,在秋风里静静摇曳,只因为一个女子傲然的姿态,让我有了心,成了精,千年后,我是一个一身风尘的女子,穿梭于城市中,寻找着与众不同的人,将她的故事告诉她,让她一生一世地记住她。 有人说我沧桑,有人说我倦怠。其实,作为一个活了千年的花妖,看尽尘世后,想要不沧桑不倦怠,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让我来告诉你,那曾经被我遗忘的初衷。 千年前的某个秋日,我被人搬进一座宏伟的大宅里,我忘了那是谁家的宅子,因为是许久以前的事,许多细节都已被我遗忘,最终记得的,只是一刹那的惊世绝俗。 我被摆在那儿,面前是许许多多衣着光鲜的人。当时的我没有心,只单单记得那些绫罗绸缎,却忘记了他们的脸。 他们在吃蟹,肥嫩的蟹放在那里,让人垂涎。一桌子一桌子的人,闹腾着,笑语不绝,我木然地在风里摇曳着,感觉到天有些凉了。 会儿,一大批人撤走了,只留下十几个人,也是绫罗绸缎的公子小姐,吃着蟹喝着酒,絮絮叨叨地谈论着什么。然后有人贴了张纸出来,-上头的字我不认得,但从她们的言语间,依稀可知是些“梦菊”、“忆菊”之类的词。接着她们散开,有的沉思,有的玩乐,有的依旧打打闹闹,笑语不绝。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她,一双清冷的眸子,罗衣裹身,拿了转心壶和冻石杯悠悠地走到一边,静静自饮。 那实在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倘若当时我读过辛稼轩的词,定会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述她的风姿。 我忘了她的样子,只记得她回眸的眼神,那样淡然,只一眨眼就看透了我。被那样的眼神一望,不管是谁都会被洞穿心事吧。 我就这样深陷在她的眼神里,不想这一陷就是千年。 有一炷香静静地燃着。香灭之前的那一刻,她向我走来,依旧是那样的眼神,嘴角的笑容有三分傲气,三分嘲讽,三分得意。只见她奋笔疾书,已然写就数首好诗——当然,当年的我并不懂得这些,只知道她提笔时,眉心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后来的事,我已记不太清,只模糊地记得自己懵懵懂懂地开了窍,有了心。我立志要做那样的女子,立志要学她那样的风姿。 一个小小的花妖,能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呢?我只道她是最好的,苦苦修炼千年,挨过千度花落千番寒暑,终于修成正果,化为人形。满以为自己能有和她一样的风姿,却不想,那竟是我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愿望。 我只看到她的傲气,她的淡漠;却全然不知她的哀愁,她的忧郁。 一册《红楼梦》,细细写就了她的一生。她并不如我想的那般超凡脱俗,纵然有傲骨,也被压在深深的哀怨之下。 我猛然发现,自己痴痴追求千年的,只是一个影子,只是一场梦。梦中的人无意间流露的风华让我心存憧憬。然而那只是一个瞬间,或许她自己都不记得。 而我所深深铭记的,也只是那一个瞬间。 后世的学者研究她,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造成的,因为她有颗多愁善感的玲珑心。那么我呢?我付出千年时光去修炼成人,却终究发现,无心的花反倒比人过得幸福。我的悲剧又是谁造成的?是她,还是我自己? 我终于老去,辗转红尘,只为让人记得,她曾有那样的惊鸿一瞥,而不是人们记忆中那个爱哭的娇弱人儿。其实别人记得又能怎样呢?我为的只是让我自己牢记,我怕有朝一日会忘了她。 转眼又是几度凉秋,世间多少事如翻动书页般刹那流逝,眨眼间,已然沧海桑田。 或许妖言本该是妖言,不该去临摹她的人生。但我会永远记得她。她姓林,名字叫黛玉。 妖言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我忽然就不记得了。一切就像风筝线般,说断就断,留在记忆里的,只有那个倦怠女子懒懒的一个回眸,一个转身。 记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东西,说不定某天醒来,我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忘记了。于是我向许多人说起她,描述她的样子、她的风姿。我依然笃信着她是花妖,是菊的精魂。 光阴似水,转眼又是一年。我的花店里开满了菊花,淡然安逸地流转着倦意。而妖言呢?她的那个风华女子呢?不过一年的时光,便已物是人非,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 那一日,我做了梦,梦见妖言站在花店门口的树下,依然是倦怠的姿态,悠闲地看着天。我想要叫她,却突然醒了过来。 外面天高云淡,我迷迷糊糊地回想起一年前,有梦境般的不真实感。或许一切真的只是一场梦吧,到头来,镜花水月一场空。而浮生本如梦,人生本如此,过去的已然过去,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又有什么重要呢? 我打开门,想出去走走。外面风很大,有些凉。一片叶子从我眼前飘过,低低地盘旋着,落在地上。 猛然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段话,当时年幼并不明白,然而如今却如此深刻地理解了:“小时候总以为吃蟹赏菊才是秋天,长大了些.也要等到天高些云淡些才承认有秋的意味。如今才明白,一片叶子便已足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余秋雨评:一篇写得很美丽的《红楼梦》札记。文字有意境,有节奏,颇为难得。贾平凹评:写得大度又有才华。程永新评:作者富于幻想,具有创造性,才气横溢,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吴克敬评:叙事宏大,弄笔一千年,心意成了妖,笔意亦成了妖,确实不错。 (林梦生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