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慈禧太后:曾是世博会上的大明星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智慧   木匠   智者   点灯   比赛   雕塑家   玉米秆   商人   大蒜  
描述: 在2001年上海申博之际,中国参展世博会第一人徐荣村的后裔徐希曾,将尘封150多年的史实公之于世,使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提前了16年。 2001年之前,学界和民众一直认为,中国和世博会最初结下缘分是在1867年(即光绪十二年)。当时,江苏吴县文人王韬正巧到达法国巴黎并参观了世博会。之后,这位改良主义思想家写下了《漫游随录——博物大观》一文,记述了当时巴黎世博会的盛况。 徐荣村:世博会送展第一人 2001年仲夏,骄阳似火。上海“申博办”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年过七旬的上海交大退休老先生徐希曾。 这是中国申博的重要时刻,离次年年底的投票仅一年半时间。徐希曾带来一沓纸,说上海申博的资料中存在史实错漏。面对这位老先生,“申博办”的人员吸了口凉气。 那沓纸是徐老先生的家谱《北岭徐氏宗谱》以及翔实史料,说明中国和世博会最早的关系始于其祖上徐荣村——他参与了1851年的首届世博会。而此前大家认为,王韬是“中国睁眼看世博第一人”。 工作人员半信半疑,立即委托前去巴黎的官员,到国际展览局查询、佐证,但没有找到相关材料。不过,一个月后,工作人员在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料中有新发现。英国皇家协会于1852年出版的首届世博会文献报告中,有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参展、获奖记录,这印证了《北岭徐氏宗谱》的记载。在2002年申博的关键时刻,新华社播发了徐荣村参与首届世博并获金、银大奖的消息。 当时上海滩群商云集,良莠杂糅。而徐荣村坚持“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的原则,蚕农和洋商都乐意与他做生意。他练就了一双判断蚕丝的“火眼金睛”,成为巨商。 1851年春,徐荣村偶然获知英国举办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消息。他以敏锐的嗅觉迅速行动,精选12包“荣记湖丝”紧急船运伦敦。最初由于包装不够精致,受到冷遇。后来褪去包装,“荣记湖丝”历经半年之久仍簇新质佳,其上乘的品质得以显现出来。 众评委一致“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无异词”,“荣记湖丝”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牌、奖状。后来,徐荣村专门请来画师,将奖状上的“翼飞美人”图案临摹下来,作为以后荣记产品的商标,并广为宣传。此后,荣记商品在中外市场上大为畅销。 那么,徐荣村有实地英伦之行吗?2009年秋,某公司“世博会收藏品专题拍卖”图录中,有一幅名为“英国女王接见‘中国世博第一人——徐荣村’家庭版画”的木刻版画。为探寻该画的真实性,世博研究者仝冰雪细查1851年期间《伦敦新闻画报》。该报载画中男子名为CHUNG ATTAI,直译为“琼阿德”。而徐氏宗谱载徐荣村字“德琼”,是否为同一人? 《伦敦新闻画报》中,“琼阿德”一家来自广州,从香港出发,绕好望角,赴伦敦。女王“鼓励他们能够克服女人不能离开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接见其一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琼阿德”即为“德琼”,徐氏宗谱记载不完整。不过,上海也有学者认为,徐荣村未曾赴英,是坊间将希生的故事移花接木所致。 希生:世博会中国嘉宾第一人 希生是另一个更为扑朔迷离的神秘人物。 1851年5月10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大幅刊登了一张版画——“中国官员在开幕式”。画中右起第三位是身着清朝官服的“希生广东老爷”,神态昂然,在一群燕尾服中格外醒目。英国伦敦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油画《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中,也清楚可见这位名叫希生的清朝官员。现存物品中,还有希生老爷的纪念章、彩瓷盖。 希生,便是世博史上西方人熟知的“中国参加世博第一人”。但此说法仍有疑点:清朝“人臣无外交”,当时最开明的魏源等人并未走出国门,史载第一次派官员出国是15年后的1866年。 “我一直很想找到关于‘希生’的更多生平,但到目前为止,只知道他来自泰晤士河上的‘耆英号’商船。”世博学者仝冰雪通过对大量英文资料的考证,得出这个线索。 船名取自签订《南京条约》的钦差大臣耆英。英国商人在广东购买了这艘平底帆船后,载了很多中国工艺品和38名中国船员起航,耗时近两年抵达伦敦。这些英商把“耆英号”打造成一个流动的陈列馆,沿途通过售卖参观门票来牟利。 为了制造声势,英国船长查尔斯·科尔勒想出了“中国特使”的炒作噱头。浓眉大眼的希生便担当了这个角色。今天的英国学者约翰·大卫认为希生只是个普通的中国人,他后来身着官服参观展览,被英方误认为是中国重要官员。 仝冰雪考证称,首届世博会开幕前,维多利亚女王、狄更斯等名流均慕名上船参观。希生只是大摇大摆地在河畔短暂驻足,被当作中国官员,获邀参加开幕式。西方报纸甚至记载,希生曾在外国使节、达官贵人注视下,走到女王面前,优雅地向女王行礼。 郑观应:预言上海举办世博会第一人 1867年,巴黎世博会曾向清政府发出邀请,但被拒绝。1870年,奥匈帝国请求清政府派员参加将在三年后举办的维也纳世博会,清政府勉强同意后,委派给负责中国海关管理的英国人赫德。中国参加世博会便成了由外国人承办。 香山大儒郑观应隐居澳门,于1894年发表《盛世危言》说:“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其中“赛会”即是现在所谓的世博会。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主张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实例。 此书被光绪帝阅读、赏识,分发给京都大臣阅读。数年内,竟被翻印20余次,风行至日本、朝鲜等邻邦。 缘何是上海?精通商务的郑观应说:“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及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等具体问题,郑观应都一一想到。他提出,先组织小会,逐渐推广,每岁扩充,以与东西各国“齐驱并驾”,裕民足国、致富通商。郑最后希望当事者“高见远识”,促成此事。 满清却无能成此大事,直到20世纪来临,中国参与世博会一直是洋人承办。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市世博会,广邀各国王公亲贵参加,慈禧以年老体衰推辞。此时,经各方舆论呼吁、民智开启,国内对世博会的认识已非昔比。慈禧本人对此次世博也表现出热心,留下一段佳话。 美国人提出给她做画像,送至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出。这一挑战当时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想法,慈禧起初拒绝,后经他人游说,竟成事实。慈禧还要为作画埋单。此画作为中国参展的特殊展品,在圣路易斯期间观者济济,人们争相一睹这位中国神秘太后的真实风采。慈禧因此成为世博会上的大明星。 (文/佚名 来源/《南方都市报》)
段祺瑞:不蓄私财不卖官的大军阀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智慧   木匠   智者   点灯   比赛   雕塑家   玉米秆   商人   大蒜  
描述: 他在执政期间,曾为“三一八”惨案中的死难学生下跪,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段祺瑞刚愎自用,在军事上并无出色战功和理论,因执政期间发生“三一八”惨案为人所诟病,但他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房产,从不徇私情。 段祺瑞治家极严,手下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犯错,特别是不敢索取门包。按前清的规矩,一般大官的门房都有收门包的陋习。段祺瑞最恨别人收门包,他要是听说谁收门包,还真能把人拉出去枪毙。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地方官员给重要京官送礼也是常事。这个规矩,唯独到了段祺瑞这里行不通。只要有人将礼物送到段公馆,段祺瑞总是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挑一两件最不值钱的留下,其余的全部让人送回。 有一次,江苏督军齐燮元送给段祺瑞一个精美绝伦的围屏,围屏上镶有各种宝石,五彩斑斓,非常漂亮。段祺瑞喜欢得不得了,晚上还偷偷起来观看。但第二天早上,段祺瑞便令人送回。张作霖有一次给段祺瑞送了一些东北的特产,如江鱼、黄羊等,在其副官的一再恳求下,段祺瑞才收下两条江鱼,这已经是非常大的面子了。唯独有一次冯玉祥给他送了一个大南瓜,段祺瑞倒是很中意,没有送回。 段祺瑞不准家里人说私情。有个老妈子托段祺瑞的姨太太替她的一个亲戚谋个小差事,刚一张口,段祺瑞的鼻子就气歪了。他大骂道:“好啊,你们还想着卖官?拿了人家多少钱?快说!”此后,谁也不敢提这类事情。 段祺瑞对自己严苛,对别人也非常严格。他手下有个姓苏的军需官,买了个小丫头,但他夫人经常虐待这个小丫头,三天两头把小丫头打得鬼哭狼嚎。这事传到了段祺瑞的耳中,他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将苏军需和小丫头带来,自己则怒气冲冲在大客厅等着问话。当时的场面可谓杀气腾腾,如同衙门升堂。段祺瑞拍着桌子大骂苏军需,并令手下用军棍重责他四十大棍。苏军需吓得浑身发抖,连连求饶。段祺瑞骂了半天后,气才消了下去,随后吩咐手下将小丫头送到后院,让自己的家眷收养下来。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政府,在官邸前镇压请愿的学生,致死四十七人,伤二百多人,史称“三一八惨案”。死难者中有一名女学生叫刘和珍,鲁迅为此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惨案发生后,诸多媒体谴责政府暴行,北京各界人士为死难者举行万人公祭大会。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被讥为“花瓶”的国会破天荒地召开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发表正式认定:“此次学生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三百十一条之重大嫌疑。”最后,执政府的国务院全体辞职,段祺瑞颁布“抚恤令”。 尽管当年的北洋政府是军阀政权,段祺瑞本人也是著名军阀,然而,他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请愿学生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处罚凶手,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作为民国时期的大军阀,段祺瑞一生不蓄私财、不徇私情,这在军阀中,无论如何也算是至为可贵的了。 (文/金满楼来源/《北洋野史》)
毛泽东:出访苏联时被“软禁”真相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陶瓷   景德镇   经纪人   双重特性   艺术家   陶瓷艺术品  
描述: 奉外交部长维辛斯基之命拜访毛泽东。毛泽东向他声明,因身体不适,取消了在苏联各地旅行的计划,不想参观工厂,也不想发表公开演讲,并且提出“想提前一个月,即在1月底离开莫斯科回国”。毛泽东还有意无意透露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