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谈赣东北民歌的过渡性特征
作者: 杨长雄   来源: 中国音乐学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民歌   赣东北   比较音乐学   过渡性特征   民歌色彩区  
描述: 在比较音乐学中,对民歌色彩区分类法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最令人信服的分类法,是来自广阔的区域层次到内部合乎规范的方言划分。汉族民歌,按照语言、地理、历史的内在因素和民歌本身的风格分成若干区域,是比较音乐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这样一来,从大区域到小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对民歌地方色彩的认识问题。赣东北这个区域,包括上饶地区原辖的十六个县(市)和景德镇,位于长江下游南岸,鄱阳湖东滨。对于它的民歌色彩区,目前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不一,如,江明惇同志是把赣东北划入“江南色彩区”的中心区域的
珍惜民族传统 切勿以洋为标
作者: 苏克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卡姆   西洋音乐   杨柳青   新维也纳乐派   油画颜料   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   维也纳古典乐派   《清明上河图》   京剧唱腔  
描述: 如果有人将一幅齐白石的水墨画、一幅杨柳青年画和一幅《清明上河图》涂上油画颜料,并将它们展示出来,人们一定会认为这是一种毁坏珍品、襄渎艺术的行为。倘若有位作曲家把一段京剧唱腔、一首民歌和一套木卡姆用维也纳古典乐派或新维也纳乐派贯用的手法改编为钢琴小曲、西洋管弦乐和交响乐,却有可能赢得评论家的喝彩。他们会说这是一个“创举”,“是中华民族的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在新精神下得到发展的一个模范的成绩”。
打开喉咙喊嗓子——谈戏曲、说唱演员的发声训练
作者: 谭萍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歌剧咏叹调   高声区   练声   科学发声   共鸣腔体   发声练习   声乐界   苏州评弹   发声训练   头腔共鸣  
描述: 众所周知戏曲是中国的国粹,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千百年来,中国戏曲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术人才,其中不乏巨匠和大师.然而,由于旧社会艺人社会地位低下,文化水平不高等诸多历史条件的局限,前辈艺术家宝贵的艺术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和传播,以至丰富的艺术遗产就此失传,这其中,就包括"戏曲演员的发声练习".……
民间音乐、通俗音乐、艺术音乐简议
作者: 薛良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音乐   通俗音乐   艺术音乐  
描述: 在人类生活中,音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现象,它的内容五彩缤纷,形式千变万化。有人把这种万紫千红的艺术现象,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那就是:民间音乐(Folk Music)、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和艺术音乐(Fine Art Music)。当然,这些概念都是属于广义的,它们各自还可以作更为详细的划分。对于它们的讨论研究,在音乐文库里论文、专著浩如烟海,远非几页短文可以说得清楚,下面是把
历代琵琶闻人“雅称”荟萃
作者: 王霖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人草   艺术生命   塞上曲   霸王卸甲   高手云集   文曲   《十面埋伏》   陈子敬   武套   艺术画面  
描述: 琵琶,这件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年来,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吸吮着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尤其在盛唐及明、清二个琵琶艺术的高峰时期,更是流派繁衍,高手云集,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艺术画面,许多名家还在其时享有“雅称”而盛名于世。今把历代琵琶闻人的“雅称”荟萃,以供同好。
凉山彝族民间乐器
作者: 凉音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器乐艺术   骨笛   审美心理   民族特点   彝家   二度   青年男女   民间乐器   会说话   葫芦笙  
描述: “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这是凉山彝族热爱她的器乐艺术及其审美心理的生动表述。在凉山,民间乐器的吹、拉、弹、击皆有,品种众多,其中以吹奏、弹拨乐器历史最古老也最有民族特点。深情的口弦口弦在彝家人心目中有母系的性格。彝族“尔比”(谚语)说:“想念阿妈时弹口弦,口弦是阿妈的声音”。有的乐手通过口弦互相交流心声,有的青年男女还通过口弦的“语言”向情人表达爱恋,相约幽会。可见,口弦是件深情的乐器。它小巧玲珑,彩线装
侗族琵琶及琵琶歌
作者: 杨国仁   王承祖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度   侗族琵琶   音列   拦路歌   琴身   行歌坐月   五度   把位   配合默契   侗歌  
描述: 侗族琵琶有下列几种:1.小小琵琶,可称高音琵琶。三根弦,二度定弦法,一般定为相似D调的“566”,通常用第一把位,奏出“56”五个音。琴身细长,小巧玲珑、外形近似侗家的牛腿琴;音色清脆明亮,常伴奏轻柔纤细的情歌,与深情缠绵的小嗓歌声配合默契。有时也
永陵乐舞石刻
作者: 俞松云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演奏乐器   胡部新声   燕乐   前蜀   王建墓   伎乐   高浮雕   舞人   中室   坐部伎  
描述: 在清江萦绕,竹树葱茏的成都,有一座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当时号称“永陵”。墓道中室的石棺床周围,雕刻着两个舞女和二十二个奏乐的宫女。她们都是高浮雕,姿态优美、神情生动,犹如晓日芙蓉。和云冈、龙门石窟的北魏、盛唐伎乐雕刻相比,生活气息浓厚,刻工简练大方,别有一番风韵。头发的梳妆,式样繁多。二十四个乐、舞人,发式就有二十二种。头饰和服装,都是着色贴金,光彩绚丽。演奏乐器的
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
作者: 项阳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城阶段   音声伎乐供养   改梵为鲜卑   佛教戒律   寺院经济一体化   昙曜  
描述: 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祇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在中华世纪坛“中华文化名人雕塑工程”:朱载堉塑像捐赠签约仪式上的发言
作者: 冯文慈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律学   世界乐坛   中华世纪坛   古代音乐   舞学   朱载堉   音乐流派   旋宫   冯文慈   沁阳  
描述: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最近得知朱载堉塑像制作即将启动,我有幸应约为塑像撰写了简介。今天又参加朱载堉塑像捐赠签约仪式并发言,倍感荣幸。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