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龙泉粉青釉的仿制及呈色机制研究
作者: 李其江   吴隽   吴军明   张茂林   梁铎   朱建萍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呈色机制   粉青釉   仿制  
描述: 本研究采用现代制瓷工艺,选用景德镇附近所生产的陶瓷原料,在梭式窑中烧成,仿制龙泉青瓷粉青釉,基本达到了南宋时期龙泉粉青釉的效果。实验中主要探讨了Si/Al摩尔比、RO/R2O摩尔比、Fe含量、施釉厚度及烧成制度对龙泉粉青釉呈色的影响,并采用色度计、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分析了实验中较佳样品显微结构及色度等,探讨了龙泉粉青釉的呈色机制。
原料配方对仿汝瓷青釉呈色的影响
作者: 丁银忠   罗婷   任玲   黎金芬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瑙   原料配方   仿汝青釉   分相   析晶  
描述: 以宋代汝官窑青瓷标本化学组成为基础,分别探讨了Si/Al摩尔比、Fe2O3含量、CaO与MgO的比例,及玛瑙替代石英对仿汝瓷青釉外观呈色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和色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i/Al摩尔比的增大,釉面呈现从光亮→半无光→无光的变化趋势,其中Si/Al摩尔比为5.7、釉式中CaO含量为0.70、MgO含量为0.15、Fe2O3含量为0.025时的样品外观呈色与宋代汝官窑青釉最为接近。此外,对比分析玛瑙和石英在仿汝瓷青釉中的作用发现,采用石英配制的釉中分相现象非常普遍、但析晶相对较少,而采用玛瑙配制的釉中则存有大量的晶体,但分相相对较少。
青釉的组成与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 苗立锋   熊春华   余雪平   莫云杰   邱晓新   郑乃章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组成   青釉   工艺  
描述: 以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粉青、梅子青和豆青等青瓷釉样本的检测结果为基础,研制出成色效果优良的粉青、梅子青和豆青系列青釉配方,并对Si/Al比,Fe2O3的含量,CaO的引入方式,施釉厚度和釉料细度等影响青釉烧成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Si/Al比是取得好的釉面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釉色效果取决于Fe2O3的含量;不同的CaO的引入方式对青釉的质量有很大影响,CaO以硅灰石的形式引入为佳;施釉厚度和釉浆细度对青釉的烧成效果有较大影响。
从工艺技术论越窑青釉瓷兴衰
作者: 李家治   邓泽群   吴瑞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越窑青釉瓷   古陶瓷科学技术   越窑兴衰史  
描述: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因素有关 ,但它的工艺技术也应在它的兴衰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在对各地历代越窑出土的瓷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从它的工艺技术角度讨论它的兴衰。越窑青釉瓷所用的原料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Fe2 O3和TiO2 的含量都比较高 ,致使胎呈不同程度的灰白色 ,釉呈青中带黄或灰的色调。更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CaO ,较低的K2 O和Na2 O ,遂使它只能是薄层的玻璃釉 ,无法取得莹润如玉的效果。越窑青釉瓷的烧成温度则变化较大 ,低者只有 10 5 0℃ ,而高者可达 13 10℃。在刚兴起的东汉由于所用龙窑较小 ,其长度只有10m左右 ,其烧成温度可达 13 0 0℃ ,而到了宋代 ,由于龙窑的长度已增加到 5 0m左右 ,致使他的烧成温度只保持在 110 0℃左右。这样的烧成温度对越窑青釉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制工艺的实际情况和变化以及宋代其它名瓷的兴起就在越窑青釉瓷兴衰的全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裂纹梅子青釉的研制
作者: 卢希龙   叶正隆   李田叶   曹春娥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交试验   还原气氛   裂纹   梅子青釉  
描述: 以含铁量较高的矿物原料引入铁元素,在梭式窑1310℃还原气氛下,制得翠绿透明的裂纹梅子青釉。实验选择釉果、釉灰、石英、煅烧高岭土进行单因素试验,探讨了其对梅子青釉光泽度、气泡、针孔、裂纹、外观呈色及色度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裂纹梅子青釉配方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得出最优配方。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