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孪生的青春——邱启敬的身体物语
作者: 高岭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主义   艺术区   装置艺术   视觉经验   中央美术学院   物语   黄天厚土   艺术博览会   工艺美术大师   乌托邦式  
描述: 青春不仅美丽,富有朝气,也是躁动和忧伤的,甚至还带有某种衰老和死亡的征兆——这就是青年艺术家邱启敬心目中青春的两个截然相反又无法分割的特征。继他的成名巨作"大迁徙"之后,他的目光从普罗的芸芸众生转向了对自己的探询。对于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他来说,30多年前浓厚的社会政治意识和乌托邦式的视觉经验,被日益膨胀的物质主义欲
人品、格调、作品:读涂金水与其作品
作者: 陈雨前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涂金   历史文化名城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景德镇陶瓷艺术   格调   艺术创作   陶瓷艺术品   工艺美术   人品  
描述: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和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点,文献记载的"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久远的历史会告知你;景德镇得名之由来会告知你;御窑厂的遗韵会告知你;那高岭山上的风会向你述说;那东埠街头的车轮与南河的流水会向你细语。
李焱华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家   工艺美术师   景德镇陶瓷学院   作品风格   王云泉   学会会员   江西景德镇   陶瓷美术家   李焱  
描述: 李焱华字少標,出生于江西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自幼拜师于陶瓷美术家王云泉门下,受其精心指导,他的绘画技艺不断提高。他擅长山水,作品风格多样,技法全面,古朴中见高雅,清新而洒脱,融汇古今,形成其精湛独特的艺术风
刘文胜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系   南昌理工学院   画院副院长   工艺美术协会   文胜   学会会员   高级技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景德镇陶瓷   工艺美术大师  
描述: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文胜1967年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省都昌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际高岭陶艺学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
3.6尺瓷板《霞光映照财源广》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作品   职业技术学院   瓷板   霞光   映照   景德镇陶瓷   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美术家  
描述: 江和龙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如、何叔水先生。江西省首届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
吴和龙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绘   景德镇   陶艺   江西省   会员   陶瓷美术   工艺美术  
描述: 吴和龙,1979年生,江西都昌人,江西省陶瓷手工彩绘二级技师,江西省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王成之:粉彩瓷板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美术师   彩瓷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描述: 王成之,1940年出生于江西浮梁,中国一级美术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斋名:得禅居;号:禅翁、半醉老人;艺名:浮梁王。
吴义兵陶瓷艺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技工学校   客座教授   高技能人才   江西省   景德镇市   陶瓷艺术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  
描述: 吴义兵,号三原陶人,1973年生,江西九江人。江西省高级技师(国家一级)、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技工学校客座教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景德镇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全市青年岗位
王成之:粉彩瓷瓶
作者: 王成之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描述: 王成之,1940年出生于江西浮梁.中国一级美术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斋名:得禅居;号:禅翁、半醉老人;艺名:浮粱王。
住·居者有其屋
作者: 刘托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描述: 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之一。我们祖先的建筑活动从营造简单的住所(如中国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开始,最终演化成为中国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基本格局和样式。 因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建筑千变万化,特色各具,如北京四合院、浙江“十三间头”、藏羌碉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维族平顶木架土拱房、陕西与河南的窑洞、傣家干栏式竹楼、云南“一颗印”等等。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方审美情趣以及工匠的习惯做法不同,营造技法传统迥异,形成不同的流派,如苏州香山帮技艺、徽派技艺、闽南技艺、婺州技艺等流派,即便一省之内,有时也会形成差异,如赣北、赣中、赣南的营造技艺就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在传统社会礼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居所倾向封闭、内向式的院落布局,满足以家族为单元的居住要求,注意分户分室,每户住所或居住单元尽可能独立安全,同时兼顾独立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考虑到家族内部交流、生产、祭祀的需要。合院式民居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而北京的四合院则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庭院式住宅。一般有前、中、后三院或内、外两院,大门设于外院或前院的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为影壁,尘嚣为之一扫;入门西折即为前院,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和院墙,前院通常进深较浅,院中布置门房、客厅、客房,并在隅角设杂物小院;中门常为垂花门,位于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内院由正房、厢房以及正房两侧的耳房组成,正房为长辈的起居处,厢房为晚辈的住房。院内栽花植树,陈设鱼缸、盆景、鸟笼,上纳天光,下接地气,隔绝中又获得无限的开放。随着四季更替,人们于院内春天观花,夏日纳凉,秋来赏果,冬至踏雪,皆成妙趣。此外,也可扩地经营宅园,布置山池花木。北京传统营造技艺顺应本地特点和民俗习惯,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做法和风格,如四合院方正开阔,厢房不遮正房,以多接纳阳光;院子对外封闭,以隔风尘;屋顶及墙壁厚重以防寒隔热,支摘窗、帘架门、门帘、苇帘、天棚、火炕等,都是适应北京气候条件而采用的办法。此外,碎砖砌墙、四白落地的裱糊顶棚等,均为旧时北京工匠特有的营造技艺。 徽派民居虽同属合院式,却独具特色,在营造界形成了“徽州帮”,木匠又以婺源县“浮梁帮”为佳。徽州民居高墙围绕,通常用磨砖或墨色的青石雕砌成各种形状的漏窗,点缀在粉墙之上;山墙多为阶梯形式的马头墙,大门框多以青石砌筑,上有磨砖砌成门罩或门楼;院内多开辟有小型的庭园或天井,房屋多两层至三层:楼下的明间作为堂屋,左右间作为居室;楼上多是“跑马楼”,四角围以雕刻精细的木栏杆,牛腿、槅扇、梁头等处纹饰各异。浙江“东阳帮”与“徽州帮”同样出名,建筑木雕更胜出一筹。 如果说苏、浙、赣等江南建筑有相近的风格特征和营建技法,那么沿海闽粤地区的建筑可谓另树一帜。典型的闽南建筑为“宫殿式”大厝(庭院),以红砖白石砌墙垒院,即“出砖入石”,色彩和谐。红砖以稻田中的泥土作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而成,因表面通常留有两三道紫黑色纹路,故称“烟炙砖”,丰富了单调的墙面。屋顶或墙壁上的灰塑与陶作是闽南传统建筑上特有的装饰手法。灰塑的主要材料灰泥由石灰、麻丝、煮熟的海菜、糯米浆、红糖水搅拌捶打而成,工匠可在灰泥中直接调入矿物质色粉捏塑成形,也可在半干的泥塑表面彩绘。陶塑则融合绘画、雕塑、烧陶于一体,是一种低温彩釉软陶,釉层较软且易风化,但外观温润亲切,没有高温瓷器的冰冷感。 以前,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凡大型建筑工程,如宗祠、寺庙、富人大宅院等,通常会请两班或两班以上的工匠队伍参加营建,比赛建筑水平、工程质量和手艺技术,谓之“斗工”。于是,建筑工地成了竞技场,工匠呕心沥血,穷尽妙思,各显绝技。“牛角唔尖唔过岭”,斗工习俗提高了潮汕工匠的总体技术水平,不少工匠因此或脱颖而出,或青史留名,许多知名建筑和传世杰作,都是斗工斗出来的艺术精品,潮汕民间至今还留传着诸多这方面的传说和轶闻。 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中,与汉族传统建筑相媲美的要数藏式建筑。藏族的居住建筑称为碉房,采用石木结构,大型建筑内部以柱梁承重,外墙毛石或土砌筑,兼作承重和围护结构,小型建筑多以石墙承重。由于外墙承重,故墙身很厚,不设台基,砌筑上有明显收分,显得十分坚实粗犷。甘、青、川、滇等地震多发地区的藏族建筑,其石砌墙体常采用四角(转角)升起的砌法,即砌筑时将横缝两头升高,中部稍低呈弧线形,加上墙体的收分,墙面和四角略向内倾,重心偏向室内,与室内隔墙、楼面的梁枋相互受力支撑,整体结构坚固稳定,同时产生了特殊的装饰效果。门窗上端用叠椽挑出门檐和窗檐,上覆石板或阿嘎土面,起遮阳和防雨作用,悬挑的檐口和深陷的窗洞产生了强烈的光影效果。讲究的大门还使用斗拱和雀替等装饰构件,施加重彩,异常华丽。藏式建筑的地面、屋面都使用一种称为阿嘎土的地方材料,阿嘎土质地轻,黏性强,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观、又光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成为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在“阿嘎”打制过程中,人们分成两队,伴着节奏明快的歌声和手的舞动进行,形成了情绪高昂、生动活泼的劳动场景。 传统营造技艺不仅是指建造技术,亦指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寄托。除了作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做法与工艺流程外,还涉及相地选址、布局规划、尺寸权衡、结构构造、用料选配等方面,也包括建造过程中的仪式、禁忌等行业习俗和民俗。20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受到现代建筑的巨大冲击而日益萎缩,一些曾经广泛应用的技艺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