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生活品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生活品质   西方绘画   现实主义   艺术展   中国美术史   中国画   徐悲鸿   油画   中国现代美术  
描述: 展览徐悲鸿艺术展他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之一,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徐悲鸿创作坚持现实主义,对中西方绘画传统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于素描。他的画作满含激情,技巧极高。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表达
艺术品投资证券化的中国实践
作者: 易小荷   杨时旸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投资者   天津   拆分模式   文化产业   产权交易所   艺术品   信息网络传播权   深圳文化   上海文化   金融创新  
描述: 产权交易所”并非单一存在。早在2010年5月14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通过“拆分模式”,将齐白石、张大千的94幅作品作为理财产品公开发行。 同年7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
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的明眸
作者: 陈颖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冰洋   高尔察克   天然油   贝加尔湖   叶尼塞河   西伯利亚   俄罗斯   湖泊   透明度   安加拉河  
描述: 贝加尔湖透明度可达40.5米,堪称世界上最晶莹剔透的湖泊。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感觉到这片湖水的神奇。靠岸处明明清澈见底,渐到湖心,却变幻出深浅不一的颜色,从浅绿、深绿到墨绿,犹如一幅天然油画 从地图上看,贝加尔湖就像一弯遗失在茫茫西伯利亚大地上的新月。 在北京飞往伊尔库茨克的航班上,我翻开俄罗斯地图:一大片青褐色的土地上,贝加尔湖的那抹深蓝好似点睛之笔,引人一路遐想。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沧桑的湖泊之一,已经存在了2500万年的贝加尔湖流淌着无数地老天荒的美丽传说。 西汉时,苏武曾被匈奴王流放于此(当时叫“北海”)19年而坚贞不屈,从而成就了“苏武牧羊”的精神传奇;千年之后,这里又是成吉思汗崛起为“一代天骄”的腹地,由此留下了至今伴湖而居的一脉蒙古族后裔——布里亚特人。贝加尔湖这个名字就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 成吉思汗是否长眠在贝加尔湖畔这个历史之谜尚未解开,眼下一幕幕“夺宝奇兵”好戏又轮番上演——“沙皇宝藏惊现贝加尔湖,1600吨黄金或将出水”等耸人标题频繁见于媒体。据说十月革命后,沙皇宝库中的1600吨黄金落入了白军指挥官、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之手,但宝藏装上火车东逃后却坠入贝加尔湖不知所踪。
岳敏君:“笑脸泼皮”由东向西
作者: 杨时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笑   精神状态   中国社会   玩世   圆明园   工作室   批评家   画面   西方文明   作品  
描述: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弯。在此之前,岳敏君的作品被认为直接指向中国社会的精神状态,而这一次他选择用“笑脸泼皮”表达西方文明 直到现在,岳敏君只要身在北京,每天都会到工作室去。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上班时间。 这座占地数亩的工作室位于宋庄的一条巷子里,有着低调难找的铁门和硕大的花园。与镇子上缺乏荫凉的主路不同,工作室连接的庭院草木葱茏。草坪的尽头有几个人围着桌子聊天。采访岳敏君当天,他有个家庭聚会,岳敏君的助手像管家一样带着客人从走廊穿过。岳敏君夹着雪茄出现在门口。 转向西方文明的“算计” 工作室的四面墙壁摆满了已完成的作品,地上堆着书和资料,其中有字帖,也有盗版的《恐龙研究》。岳敏君坐在一圈自己的作品中间,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他是这间房子的主人。画面上的人物几乎是他夸张的自画像。他创造的经典的“傻笑人”使劲咧着大嘴露出白牙,炫耀着自己头脑空空的狂喜。如果岳敏君也咧起嘴,那些油画就像哈哈镜一样立在他的对面。 这些被赋予“玩世”“泼皮”意义的笑脸已经将近20岁,但是岳敏君仍然计划将他们延续下去。不但如此,他还将大笑的人变成了“神”。在佩斯北京画廊开幕的新展览上,岳敏君用这些“大笑人”呈现了一组他理解中的基督。
关于华国锋的“一正四负”
作者: 徐庆全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历史   新华社   改革开放   思考   生平   经济工作   冤假错案   个人崇拜   华国锋  
描述: 关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每逢在改革开放10周年、20周年以及30周年的纪念日,不但有纪念活动,而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我因为伴随着这段历史共同成长,关于这方面的书也都认真地读。在我看来,描述这一段历史要有突破,最关键在于对华国锋的评价的问题。可惜,直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有关著作在这个问题上的进展并不大。最近出版的张占斌和张国华的著作《破冰前行——改革初期的复杂局势与中央高层决策》,则令人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突破。 张占斌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他既是党史专家,也曾经在改革开放决策部门任职过。虽然相同的年龄使我们对改革开放的历史都有成长过程的情结,但他作为专家的关注,显然更有高度。本书不是他的新作,而是此前他的《大转折中的日日夜夜》(上中下三卷)的修订本。一般来说,修订自己的著作,都是字数越来越多,而张占斌则由三卷修订成为30万字的一本书,缩水三分之二。他说,历史犹如油画作品,拉开距离才能品其韵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要拉开距离来看。就历史最关键的问题进行思考,不在字数多少。因此,本书实际上就是凝聚了他的思考。而对华国锋评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继毛泽东之后,华国锋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任职四年多。
潘安之貌
作者: 朱辉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王力宏   描绘   形象代言人   美女   人物肖像  
描述: 众所周知,与国画相比,西洋油画更适合画人物肖像。而我们的古文对描绘人物外貌似乎也不太上心。美女还算好的,起码我们还能通过燕瘦环肥之类的文字,大致知道该美女的突出特点,而历史上的美男,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究竟长得像如今的潘玮柏还是王力宏?潘安是中国古代美男的形象代言人,那么这位潘安(真名潘岳)先生究竟有多漂亮呢?《世说新语》中有过这样的描绘:潘安每次出游的时候,街上总有大批少女尾随于
信息化的海军需要怎样的将领:专访海军原政治委员杨怀庆上将
作者: 吴晨光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防空导弹系统   将领   20世纪90年代   海军上将   军需   委员   信息化  
描述: 海军上将杨怀庆家里保存着一幅精致的油画。画面上的“哈尔滨”驱逐舰比照片上更有张力——20世纪90年代,它被装备到中国海军,配有防空导弹系统和反潜武器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性能超群的它被称为“中华第—舰”。而在“哈尔滨”舰对面的指挥船上,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军委领导开始了检阅。
艺术 方力钧眼中的方力钧
作者: 杨时旸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光头   年代   暴发户   艺术家   批评家   新闻周刊   作品   透明化   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一个知名艺术家,被人说得久了,难免想跳出来说一下自己,做一个关于自己艺术生涯的“正史”。这发生在名利双收之后的自我“涤荡”需要一点勇气,或者这也是另一种辩解 本刊记者/杨时旸 方力钧个展开幕那天,北京大雨倾盆。今日美术馆里仍然人流如织,人们在接待处签到、抢画册,乱作一团。 此前两天,包括方力钧在内的20位当代艺术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院”成员被请进中国美术馆,这一举动被很多人认为是官方意识形态对于当代艺术的又一次接纳,在展览的研讨会上,方力钧并未到场。但是,云集到京的批评家们大多来到今日美术馆为他捧场。 方力钧拽着一个又一个老朋友,在巨幅油画前合影。他摆出各种姿势,侧身、背面、扭头,脸上堆笑,被摄影师随意摆布。 他没有在自己的个展上讲话。他不喜欢那样的仪式,每次面对人群和大批媒体,他总是惜字如金,面对质疑,他会抛出一两句心不在焉的回答跟着玩世不恭的笑容。在媒体眼中,他算是不好接触的,但如果单独谈话,他会认真倾听每个问题,答案里包含着历史背景、个人分析和精彩的比喻,你以为什么都回答了,但是仔细一想,又等于什么都没说,都是太极。 他更愿意摆出“史料”,让人们自己分析。就像这次吕澎任学术主持、郭晓彦做策展人的展览上,从三楼开始全部都是文献,有他儿时的手稿、实验失败的废画、敝帚自珍的笔记……尽量陈列出每一幅画背后的时代,包括那年代报纸的社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80年代的政治风云。 “人们都说我画的光头多,我去统计看看到底是多少张…一把自己透明化。”这是他努力搜集这些文献的目的。 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大众视野是从2005年之后,那么方力钧成名至少要比这早十年。 经历了“八九现代艺术大展”的混乱,又在之后不久特殊的政治气氛下毕业成为“盲流艺术家”后,方力钧走进圆明园和宋庄,成为标志性人物。不过,“酱油拌面条”的穷苦生活对于方力钧只是短暂的插曲,1992年之后,他就再没有过经济上的问题,“我有了很多的钱。”他坦言。那一年他第一次卖作品,澳大利亚的一家美术馆以1500美金收藏了三幅画。之后,他的画已经涨到每幅一万美金。 那个年代,思想界仍死气沉沉,空气里弥漫着硝烟的气味,人们的态度并不是愤怒和反抗,更多的是茫然无措。态度无法从正面表达,经过挤压就成了泼皮。方力钧画面中的笑脸太适合做那个年代的形象代言人。批评家栗宪庭给他贴了个“玩世泼皮”的标签。方力钧说不清这个标签对自己是提升了还是限制,但他清楚“毕竟从这个标签里得了好处。再说不好就不对了”。那些嬉皮笑脸的画面通俗、艳丽、明快,太符合西方对中国的简单想象,于是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玩世波皮”和崔健的摇滚乐、王朔的小说一起,成为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精神象征。 从那开始方力钧成为体制外艺术家的代言,出国参展、被美术馆收藏,西方政客、商人、学者陆续造访工作室…一不管他自己怎么想,他的际遇、态度、生活方式、画面中的气息都有某种抗争得胜的意味。与此同时,王广义、岳敏君一批同质艺术家被集体发掘出来。那时还没有太多批评的声音。在那个庞大且冷酷的机制面前,他们是“说不”的英雄。 2000年之后,中国的暴发户们度过了比赛摔酒瓶子的年代,更愿意比赛谁和艺术的关系亲近,方力钧们开始出口转内销。又5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价格暴涨,他们又从文化英雄变成市场宠儿,批评声随之而来。“为钱画画”和“永远只画光头”成为诟病方力钧的两件常规武器。之于前者,方力钧的态度是嬉皮笑脸,“对,我喜欢钱,我是个拜金主义者。”之于后者,客观地说,他一直在悄悄改变。只不过“光头泼皮”风头太劲,把其他都盖住了。三四年前,他一直在做一些装置作品:一群光着身子的人体被压抑得如沙丁鱼罐头般放置在透明容器内,面容扭曲,像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没什么商业卖相,没什么人留意,但却是艺术家的态度。方力钧的画面里不再有光头,而是某种隐喻…… 更近一些的作品也同样如此——一本翻开的大书,表面几页繁花似锦,有妖艳的叶片和飞舞的蝴蝶,隐藏着的内页却是满地骸骨和蠕动的蛆虫。方力钧一直不愿意为自己的创作划分节点,他说那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范畴,但是如果有心,从画面里能看得出来。 至今,方力钧仍然不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仍然不承认自己的作品中有社会担当。 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抱怨 中国新闻周刊:你自己统计作品数量出版,把自己透明化的目的是什么? 方力钧:我想做几个东西:一个是像年鉴样的,有一些背景、学习、或者是社会的文化的东西,沿着艺术的这条线索下来,也包括自己学习创作的重要方面,这是核心的一本;另外两本:一本收集尽可能全的图片。重要的作品尽可能保持没有遗漏,让大家都一目了然。大家喜欢说我画的光头比较多,看这个能知道到底画了多少张光头;另外一本收集了目前能找得到的出版的文字,哪怕就一个展览的消息。 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留下资料。有的美术评论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包括一些很有资格、名望的批评家理论家。但说到最后,责任在艺术家自己,因为从来没有人提供过翔实的根据,这个工作如果艺术家本人不参与的话,谁都没有办法去整理。 这可能也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项工作。好像一粒种子,存活下来,在土壤中吸收水分,跟别的小苗比谁的生命力强,终于在多年之后结出果实。我们看到的当代艺术都是结出果实的现状,之前的事情大家不是没有兴趣,是没有机会认识到。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抱怨,也应该身体力行做一些比较实际的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藏家或者一些你作品的买家会不会不愿意你透明化? 方力钧:我希望比较健康的收藏、研究。炒作、耍秀收藏和市场的人,我们希望把他们排除在外。(透明化)对自己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事情,做的时候想到的利处多一些,弊处想得少一些,可做完之后呢,可能会发现它有很大的弊处。 对于一些批评家也是,这个东西没拿出来之前,他们可以随便说,不用做功课、做研究,有了这个东西,就会变得很烦了。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能净化我们行业的生态系统。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画从90年代初就有很好的市场,和那些近几年暴发艺术家心态应该不一样吧?很多批评说你就是为了钱画画。 方力钧:我肯定是暴发户。即使我从80年代卖作品赚钱了,我现在也还算暴发户。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是时代的原因。我自己也很受用暴发户的感觉,我的幸福和问题都是源自暴发户的这个基础。 别人说我是为钱画画,说的不是我,说的是他们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点上。物质和铜臭可以让我们幸福,不应该(用这个)攻击我们。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种说法,90年代你们的作品成名是被操纵起来的,比如说粟宪庭曾指导你们把尺幅放大到多大,强调某些符号等等,这是真实的吗? 方力钧: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关系其实是动物和动物学家的关系,到底是动物学家指导了动物的存在,还是动物存在产生了动物学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动物学家为了更好地研究动物,把动物圈在笼子里,造了动物园,你就很难判断,这个动物是假装的还是自己愿意那么做的。面对强势如何让自己舒服一点 中国新闻周刊:你赖以成名的那些符号,在最初选择画的时候是完全下意识的吗?所有意义都是后来被外界赋予的? 方力钧:那是当时的经济状况、居住环境、技术手段、能拿到的视觉材料,都加在一起的结果。其实我对于语言有非常精确的要求,在创作初期的时候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岔路,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找到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的感觉。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现在过于看重和依赖文字对图画的阐释了。其实视觉语言更加直接一些。 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家们说,西方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的政治背景解读,如果真的抽掉了政治背景,中国当代艺术还能留下什么? 方力钧: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政治是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政治的裹挟是不可能躲避的。不是光在中国,戈雅之于宗教裁判所,米开朗基罗之于美第奇家族,都躲避不了。 中国新闻周刊:更年轻的一批艺术家是否没有
专访海军原政治委员杨怀庆上将 信息化的海军需要怎样的将领
作者: 吴晨光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反潜武器系统   人才建设   武器装备   驱逐舰   防空导弹系统   中央军委   中国海军   新闻周刊   新装备  
描述: 海军上将杨怀庆家里保存着一幅精致的油画。画面上的哈尔滨驱逐舰比照片上更有张力——20世纪90年代,它被装备到中国海军,配有防空导弹系统和反潜武器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性能超群的它被称为中华第一舰。而在哈尔滨舰对面的指挥船上,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军委领导开始了检阅。这次海上阅兵被视为新中国海军组建以来动用舰艇和飞机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一次,受阅选在1995年10月19日的黄海。油
艺术·兵马俑到798的距离
作者: 杨时旸   甄宏戈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兵马俑   中国当代艺术   距离  
描述: 的台阶从展厅里蜿蜒出来,形成一个环形再流人展厅——模仿着机场,亍李提取处的传送带。“传送带”上摆放着1-几个打开的黑色行李箱,里边分别盛放着十年来在西安举办过的当代艺术展的现场照片;“传送带”另一侧
< 1 2 3 ... 5 6 7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