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刘晔:自由地书写生命
作者: 张梦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刘晔说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内心的浪漫主义情结让她永远充满好奇心,向往自由,张开双臂感受生命。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她又是一个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和生活的人,去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梦想。 刘晔家的起居室 门廊一隅,鞋柜是一个色彩艳丽的藏柜。 刘晔的家是红色与紫色最欢快的交响,充满了奇特造型的绘画和雕塑,让人目不暇接,而这些都是她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穿插摆放其间的还有她收藏的古代艺术品、贝壳、唐卡、非洲面具等等。一瞬间,你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而丰富多彩的梦境。在沙发上坐下,充足的阳光透过各式各样的绿植散落在起居室,前面放着一人多高的画架和各种颜料、画具,一架老旧的独轮车被用作花架,顷刻间这块不大的地方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和亲切的气息。不仅如此,低矮的藏式茶几桌上摆放的果盘、茶杯、托盘、烛台等等,所见生活之物都是刘晔亲手烧制的陶器,造型奇特,色彩迷幻。来不及赞叹的我不禁去联想,这是怎样一位热爱艺术和生活之人? 她的艺术创作, 是获得自由之心的快乐 生意场上的“动”与生活中的“静”成就了刘晔的事业和艺术,她的文化底蕴从对历史、古代艺术品的见解中便可看出;她的审美品位从自信的用色和造型中可见一斑。
周小庄: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有位年轻的法国医生兼作家安德烈-布勒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着迷于弗洛伊德有关梦与潜意识的理论。他是一位神经学专家,主要研究大脑和思维。1924年他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由此确定了由他发起的这场艺术运动的目标,那就是:生活中仅仅有逻辑和推理是不够的,真正重要的是想象、潜意识、梦境和美。当时有一群年轻人目睹了战争的荒谬与破坏,他们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产生强烈的怀疑,也纷纷加入这场运动的行列。在他们的观念里,潜意识中的感觉和思想比日常举止传统和价值观更为重要,更加真实。因为潜意识中的感觉和思想通常被理性的想法和行为掩盖起来,而梦境、诗歌和艺术就是让人们看见自己的潜意识。 艺术家们有时把日常生活中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认为艺术应该震撼观众,让人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隐藏在这些质朴无华的物品中的美。比如雷尼-马格利特的《凝固的时间》(图2)就是一列开动的火车从壁炉冲出的画面,还有由作家雅克-普莱维尔拼贴创作的《飞机》(图6),把飞机与动植物的局部拼贴在了一起。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打破常规,激发我们潜意识的情感。 超现实主义雕塑则是把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改造得非常古怪。
赖亚楠:家居的艺术化,是对生活本质的追求
作者: 刘梁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赖亚楠的工作室坐落在远离京城喧闹市区的一个幽静的小村落,古朴的宅院大门外,几处仿古雕塑探出墙头。宅院的围墙上,《绿野仙踪》里的机器人、狮子和桃乐丝并排坐着,似乎与这片稍嫌破旧的村落有些出入,但又融合得恰到好处。推开宅院大门,春色洒满整个院子,让人感觉幽静、清雅、恬淡。赖亚楠和她的爱犬迎了上来,我们在一处三面落地玻璃的阳光房里落座,浓浓的咖啡香中,阳光透过百叶窗洒满整个房间,偶尔听到院里鸟儿的鸣叫。我们的谈话就在这个宛若室外桃源的美好的春日午后开始了。 从小在笔墨纸砚熏陶下长大的赖亚楠自幼就想从事和艺术有关的行业,而对于“设计师”这个职业称谓,赖亚楠觉得肩负着许多使命:“设计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是一种实用美术,设计师的工作是能引领、带动、渗透到一些人的生活当中去的。”的确,设计师和单纯的艺术家不同,艺术家只需通过作品来表达个人感悟,而设计师需要让自己的作品和每个人的行为关系发生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茶杯、马桶、灶具或是锅台,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功能性的。艺术是一个有些抽象的词汇,艺术化的家居则在这个词汇上扣上了实用的定义。设计师在艺术和实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将一件普通东西变美的同时又兼顾实用,正如赖亚楠所言:“你完全可以把家里的每一样实用的物品,转换成一种别样的艺术品。
回归纯净 栖居空间
作者: 于梅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白色家居,美到让人难以忘却。当白色运用到家居设計中,那种温柔的清丽,为家居生活带来诗话般的意境,也最能考验设計师的功力,因为白色容不得设計上的半点瑕疵。白色的回归,也象征着人们对唯美纯净栖居空间的向往。 设計师 :黄志达 泓华隆室内设計(香港)有限公司 设計总监 设計理念:设計上淡化所谓的风格,把重点放在空间主题和情景营造上,打造出一种度假的感觉。 空间案例解析: 白色是世界开始的样子,也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当白色运用到家居设計中,那种纯净温柔的清丽,为家居生活带来诗话般的意境,也最能考验设計师的功力,因为白色容不得设計上的半点瑕疵。白色的回归,象征着人们对唯美纯净的栖居空间的向往。 这套以米白色为主色调的别墅在不同元素的白色诠释下,彰显出高雅贵气的新古典欧式风。整个空间通透、规整,阳光可以轻易地洒进屋内,高雅纯净的白挥洒上太阳光的颜色,空间便多了几分优雅的调侃味道,再配以做工细致的雕塑、装饰镜、鹿头和挂画,以极富装饰意味的纹样,让整体风格更平添了奢华气质。 米白色的家具,华丽的水晶吊灯,木纹感十足的米色墙面配以淡雅的自然元素花卉墙纸, 为整套空间增添了一抹沉静的华贵气质。
谁也无法拒绝时代(上)
作者: 周小庄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欧美国家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充裕,休闲和享乐成为了年轻人新的生活主题,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所带来便利的同时,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量激增。一向提倡自由、民主与和平的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取材于流行文化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最初在英国出现,但很快在美国流行开来。 美国原创的抽象表现主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它的鼎盛期就已经过去。为了维护纽约在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主导地位,波普艺术成为被美国官方认可和扶持的又一新的艺术形式,也就在那时,波普艺术进入其发展的繁盛期。 同以往艺术与世俗泾渭分明的状态不同,波普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与商业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它追求的是一种通俗的、大众的视角所表现出来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复杂多样的,它可以是调侃的、赞扬的、嘲讽的、厌恶的和批评的。在技法上,波普风格的作品中引入了翻拍、复写、印刷、拼贴、涂料、高复合材料等现代化的制作方式。它是艺术史上表现方式最多的一种风格,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思想状态的联系也最为紧密。它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绘画、雕塑,还包括建筑、工业设计、电影、文学、戏剧、服装等各个领域。
谁也无法拒绝时代(下)
作者: 周小庄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曾经是“偶发艺术”重要人物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克拉斯·奥顿伯格在1961年把他在纽约的小工作室变成了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名为《商店》(图6B)。在这里,每一件东西都是可以出售的。他陈列了长袜和裙子等真实的物品,也陈列着他用石膏和铁丝制作成并用金属颜色着色了的冰激凌、蛋糕、面包等造型的小雕塑(见图6A)。他很有名的作品还有使用软材料把人们熟悉的物件,比如电话机、打字机甚至马桶制作成艺术品(图7),他还制作了无数用纺织品做的食品。 英国波普艺术先锋彼特·布莱克,最有名的作品是他在1967年为甲壳虫乐队的唱片《佩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设计的封套(见图8),这是一幅刻画了超过50个名人的拼贴画,这些名人包括运动员、精神领袖、电影明星和诗人等等。 英国画家和出版商帕特里克·考尔费尔德通过画一些单色的形状,并为这些形象画上粗黑的轮廓线,使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画的是什么。他于1967年创作的《上了色的静物》是其独特的波普艺术风格的代表作(见图9)。 如今,一些波普艺术家继续用人们熟悉的题材创作波普艺术品,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新波普艺术”。当今在世身价最昂贵的艺术家杰夫·昆斯,曾经是纽约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他与他曾为艳星的妻子共同演绎了展现露骨性爱场面的《天堂制造》系列作品,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李苏友 做精神上的成功人士
作者: 杜峥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著名音乐制作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后成为独立音乐制作人,推出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音乐作品及音乐会。1994年,他担任制作人的唱片《阿姐鼓》由华纳唱片在全球发行,取得了世界性的影响。他制作的其他音乐及演出项目还包括:音乐剧《金沙》《我曾有梦》、音乐话剧《与陌生男人喝酒》等等。由他担任音乐制作的影视作品包括《暴雨梨花》《大马帮》《龙票》《月上海》等。李苏友现任橙天知音舞台戏剧制作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并兼任多所艺术院校客座教授。 采访李苏友,是在一个和煦的午后。阳光照进温暖的餐厅,勾勒出李苏友的面部轮廓,清晰、挺拔、柔和,神态慈祥而暗蕴刚强,似有欧陆雕塑般气度。问后才知,他有着四分之一波兰血统,性格中也有西化的味道。正是这种血脉,使其内心始终激荡着浪漫主义精神,像肖邦一样,永不停歇地追求美好,绝不容忍平庸与怠惰。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攀登着音乐的巅峰,以他一部又一部成功的作品为载体,热情洋溢地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的声音,也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个人情怀:深厚且真挚,沉郁而雄浑。他的成长历程如奏鸣曲般活跃、张扬;他的艺术品位如小步舞曲般优雅;他的生活理念似回旋曲般丰富而妖娆,竞相辉映,交织成一首华美恢弘的交响曲。
李冰 只为中国当代美术史建馆立传
作者: 杜峥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李冰,是成功的商人,又是收藏界的传奇人物。他以锐利的眼光做成一笔又一笔生意,积累下丰厚的财富;又坚信“最大的慈善是传承文化”,他以满腔热忱收藏艺术品,完整地存放在自己的私人艺术馆里,待其泽被今人,传诸后世。 经济价值并不是艺术收藏的终极追求,文化属性才是它最终价值的体现。中国尚没有像外国那样建立起美学体系,孩子们从小缺乏美学教育,艺术视野无法拓宽,在美育上先输给外国孩子一着。所以说,最大的慈善就是传承文化。 李冰的家位于通州宋庄。一栋外观呈几何形状、现代感极强的灰白色建筑坚定而淡然地坐落于此,散发着强烈的艺术原生态气息。进入庭院,豁然开朗,格局四通八达。落地窗通明敞亮,从客厅纵目远瞩,穿过一片茵茵绿草和其上几位笑容满面的人物雕塑,可见对面幽然屹立的和静园艺术馆——那座当代艺术的私人殿堂,犹如洞天福地。作为馆长,李冰就像他的艺术馆一样,拥有国际化的开放视野,而其内心世界又像这座围合式庭院,独立尘世自成一体,只与自然相通。 私人艺术馆,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立传 “接手第一批藏品,我就立下志愿,完整地保存并梳理中国当代艺术脉络,等待艺术史重新书写的那一天。” 开馆已近6年,李冰的这座和静园艺术馆作为第一家有当代艺术藏品固定展示的私人美术馆,逐渐成为了探索中国当代美术史和私人美术馆运作可能性的一面旗帜。
陈志光 是的,我是一名理想主义者
作者: 麒轩   来源: 淑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萧瑟清冷的冬季午后,陈志光工作室的庭院里,窗外寒竹沙沙,室内茶香缭绕,暖阳映射得厅内正中央的古戏台愈发璀璨、锃亮。 这是陈志光近期的雕塑作品,钢筋铁骨般的不锈钢材质,内里所展现的却是一座古代器物。戏台,它原本只是供人表演和赏析的工具,台上的演艺者起伏变幻,台下的观众交替更迭,然而世事沧桑,最终留下来的,能被后人所追寻的,却只是这些过往的、不起眼的器物。 古戏台,它见证着历史,演绎出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同样地,它也记录着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它的创作者陈志光在与本刊交流时的谈笑风生,所思、所想与所得。 高调做画,低调做人 谈陈志光必然绕不开蚂蚁,虽然他近年来将创作的方向更多地转至传统书画和卷轴上,蚂蚁却仍然是陈志光最闪亮的标签。这些由不锈钢锻造而成的各种形态的金属蚂蚁,高从60厘米到340厘米不等,它们或站、或走、或跑,形态各异,表情夸张。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蚂蚁的不锈钢表面有着“人面”的特征,造型妩媚却又充满着社会众生的表情。2003年,这些充满着现代隐喻的蚂蚁在“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中外艺术家的关注,海外布展络绎不绝。国内方面,40多厘米的小蚂蚁,一只价格通常已经升至4万~5万元左右,常人体积大小的蚂蚁宝贝,已经竞拍到38万多元,而以百余只金属蚂蚁为主角的作品《团队精神》,现在已经价值数百万元,最近,蚂蚁系列更是被列为国礼,使用在高规格的外交活动中。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