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谈高校环境雕塑的艺术设计
作者: 徐培玲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培养素质   审美   校园雕塑  
描述: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及独特性,大学校园环境雕塑的设计首先要展现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独特性,其次校园雕塑艺术要与学校传统、人文、建筑、环境相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最重要的是校园环境雕塑的设计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
作者: 黄剑华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傩仪祭祀   古蜀王国   古蜀族   玉人头像   美术考古  
描述: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与面具在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用途上又各具特色。它既可看作是浅浮雕作品,又类似于图像纹饰,似乎融合了两者之长,应是古代蜀人在审美意识方面别具特色的产物。古蜀国有举行傩仪祭祀活动的传统,玉人头像很可能就是古蜀族傩仪祭祀活动中的使用之物。它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类似于头的象征,是我们探析商周时期古蜀社会生活情形的一件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古蜀族的崇巫习俗、祭祀活动、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D 打印技术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作者: 袁红立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3D打印   雕塑创作   雕塑材料  
描述: 技术的创新总是能给实践活动带来便捷,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功率。3D打印技术的介入使雕塑艺术创作的效果有了更多的预知性、丰富了雕塑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材料,使雕塑艺术创作过程更为简单,特别是保证了雕塑家创作意图的准确实现。
简论神道石刻的艺术特色
作者: 卫琪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道石刻   石刻艺术   葬制   陵墓  
描述: 神道石刻展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成就,也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以及视死如生的厚葬和封建的等级礼制,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其在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其艺术风格体现了我国石刻艺术的发展脉络。
王爱军作品选登
作者: 王爱军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教研室   布面   社会科学   理工大学   太行   专业教师   绘画   艺术设计   油画  
描述: 王爱军作品选登
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形的美学理念
作者: 马刚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   造型   意象  
描述: 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形大多采用西方素描的再现方法,忽视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现。本文从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探讨了我国工笔人物传统绘画重意轻形的美学理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
北京煤窑神探析
作者: 潘惠楼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祀   精神寄托   形象   煤窑神  
描述: 本文通过对窑神形象、窑神庙宇及碑刻的分析研究,揭示了煤矿工人通过生日崇祀、开窑崇祀、煤窑复工崇祀、节日崇祀、日常崇祀等形式来祭拜窑神;指出了旧中国煤矿工人对煤窑神的崇拜,在北京煤业曾广泛存在;得出了旧中国煤矿工人对窑神的祭拜只是一种精神寄托。
海德格尔对雕塑空间的思考--论相关的雕塑空间理论及艺术实践
作者: 张静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空   技术空间   空间化   无蔽的真理   艺术空间   实体  
描述: 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的分析,肯定了海德格尔关于雕塑空间的哲学思考与现代雕塑艺术实践的契合,同时重申他对空间根本特性的追问、对艺术空间和技术空间的划界以及对实体与空虚关系的论述的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哲学本体论上的,更是对艺术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的根本性回答.由海德格尔的空间理论出发,通过对贾科梅蒂、亨利·摩尔等当代雕塑大师艺术作品的分析,再次思考雕塑艺术自身的空间特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 孟滨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课程   普通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主管部门   改革   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  
描述: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缺失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关系认识上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实用轻美育"的传统观念,因而,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都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第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狭窄、教学方法单一.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下,有的高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往往偏重于正统的国画、油画和艺术设计教育,而忽视本土民间文化艺术教育.
消费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
作者: 杜学霞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功能   现代传媒   文艺  
描述: 中国古代儒家历来重视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能;古希腊的哲人也强调文艺对人的心灵的“净化”作用,提倡“寓教于乐”;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历届中国领导人无不非常重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作用。尽管20世纪以来的文艺理论白云苍狗,变化万千,但对于文艺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基本功能却鲜有否定者。这说明即使在当下“后现代”反对“宏大叙事”的文化语境中,对文艺具有社会功能也依然有相当的共识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已经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问题,在现代传媒条件下,文艺的社会功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又都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这个“新”表现在各个层面:首先,现在的“创作”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作了。现代传媒条件下的文艺往往不再是纯粹的个人精神创造活动,而是成为一种“生产”——从策划、制作到营销已经形成“一条龙”生产线,许多人参与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个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其次,现在的文艺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了。在通常意义上,文艺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经典形式。在今天,现代传媒则大大扩展了“文艺”的范围,增加了许多新的作品形式。诸如各种类型的影视剧、网络文学、综艺节目等形形色色的被大众审美文化所喜爱的新形式已经挤进了以往属于精英文化的“文艺”领地之内,这些文艺新形式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显然是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新问题。再次,现在的文艺接受者,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爱好者,而是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受众了。以往的文艺是一种修养,爱好文艺是一种精神品位,长期以来都是某种身份的标志。现在的文艺接受乃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精神活动方式,文艺欣赏活动成了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在多种新的文艺形式中,接受者甚至可以参与到创作过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的社会功能当然就成为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总之,由于现代传媒极大地改变了文艺生产、作品样式、传播与接受方式等,文艺的社会功能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实现也就成为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下面这组文章中,我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
< 1 2 3 ... 301 302 303 ... 321 322 3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