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史前先民的发式考述
作者: 张成志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原始审关   西北地区   发式   史前先民  
描述: 发式作为人体关的重要表现形式,常常被赋予一种原始审美情趣.西北地区出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用比较简单、写实、笨拙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前先民的发式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及淳朴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时也说明了史前先民对关的追求并非有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才萌生的.本文通过考古出土的实物及文献资料,考述西北地区...
论塔尔寺羌姆:“法王舞”的构成要素及其美学价值
作者: 李华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面具   塔尔寺羌姆  
描述: 宗教乐舞羌姆——法王舞是塔尔寺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艺术作品中富有独特魅力和独特艺术特征的作品,它集绘画、面具、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及藏传佛教仪式为一体,以动态雕塑的形式、理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秩序、精湛的工艺手法,惟妙惟肖地创造出对护法神的构想塑造及对藏传佛教生命观的深刻解读与表达。尽管法王舞是一种宗教仪式形式,表现了一定的宗教观念,宗教精神、宗教情感和宗教教理。但生命感受脉络是以崇仰意向、生存欲求、审美情绪三个层面为主体的交合结构。因此,在法王舞的创作、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蕴藏着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创作技法、手段,古老、质朴、简洁、凝重的创作意识与审美理念。
青海古代乐舞造型艺术浅说
作者: 叶玉梅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海   古代乐舞   造型艺术  
描述: 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原始文物先后顺序为主线,介绍了青海古代的乐舞造型艺术,并就其早期造型艺术的审美意识、乐器、舞蹈、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做了分析.
热贡佛像雕塑艺术的工艺技术初探
作者: 赵清阳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技术   热贡   佛像雕塑艺术  
描述: 文章对热贡佛像雕塑艺术的工艺技术从其分布、来源、品类、艺术特色、技术传承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热贡佛像雕塑艺术的工艺技术初探
作者: 赵清阳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技术   热贡   佛像雕塑艺术  
描述: 文章对热贡佛像雕塑艺术的工艺技术从其分布、来源、品类、艺术特色、技术传承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青海古代乐舞造型艺术浅说
作者: 叶玉梅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海   古代乐舞   造型艺术  
描述: 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原始文物先后顺序为主线,介绍了青海古代的乐舞造型艺术,并就其早期造型艺术的审美意识、乐器、舞蹈、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做了分析。
论解放前西宁地区社会性质——青海解放前社会形态研究之四
作者: 聿一之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放前   煤窑   资本主义性   青海   论解   西宁地区   社会状况   马氏家族   社会形态研究   社会性质  
描述: 在对青海解放前社会形态研究的一组文章中,业已论述过马氏家族地方政权的性质,东部农业区社会状况和牧区社会性质。过去主张青海解放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志的主要论点之一是,马氏家族在西宁地区开办的工厂企业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诚然,在考察青海省的社会形态时,既应看到其社会内部诸种因素和社会结构,也要看到其外部联系;既应看到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社会状况,也要看到省会——西宁的经济政治状况。因之,需要列专文考察西宁地区的社会状况。
“口中竖琴”—宁夏回族口弦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李儒民   安宇歌   白岚   来源: 甘肃民族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同地域   竖琴   音乐爱好者   保护工作   心理活动   口弦   六盘山区   宁夏回族  
描述: 在宁夏黄河两岸和南部六盘山区回族村庄,长期流传着一种小巧玲珑的原生态乐器—口弦,当地人又称它为“口口”、“口琴子”。在最盛行时,无论姑娘还是老太太,几乎人手一把。弹奏口弦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夏秋两季的夜晚,劳动之余,人们借一轮月光灯影,在人群相对集中的井台旁、大树下独奏或集体演奏,呈现出一派回族聚落特有的文化景象。其意会了共同地域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宁夏口弦美妙的音色、精巧的制作工艺、浓郁的回族风情不但受到了当地回族、汉族群众喜爱,而且还得到海内外音乐爱好者的青睐。口弦类乐器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流传,国际上通常称它为“颚之竖琴”(Jaw’s harp)即口中竖琴。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宁夏口弦为回族人“口中的竖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宁夏口弦已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它的传承保护工作十分急迫。要对口弦进行有效地保护,就必须对口弦进行深入地调研,制定科学的规划。以下是笔者对宁夏口弦发音原理、历史、传说、艺术形式和保护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临夏砖雕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马琳   来源: 甘肃民族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砖雕   临夏   汉代画像砖   物质生产   产业发展   艺术形式   社会生活   建筑装饰  
描述: 砖雕,俗称“硬花活”,就是以砖为原料雕琢的建筑艺术品,是中国古老且延续至今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砖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在满足人们朴素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等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有关于在建筑中使用刻镂艺术记载。所谓画像砖,是指在墓室中用于贴墙或用于墙壁加固的面砖,因其往往模印或刻有画像和花纹,故而被称为画像砖。砖上的印模纹样和模印浮雕画像砖是广义上的砖雕,而现在人们常说的砖雕,是特指建筑装饰用的刻雕样式。
洛阳新出北魏石棺床与粟特文化
作者: 张乃翥   来源: 甘肃民族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古时期   文化   粟特   洛阳   石刻艺术   艺术风格   北魏时期   石棺  
描述: 2003年8月前后,洛阳出土了一件北魏时期的石棺床。这一石刻葬具底座的正立面,通高48厘米,宽202厘米,系一三只支腿衔接起来的壶门。整个壶门之正面,以“减底剔地”及阴线刻两种方式,刻画出一幅内容充塞、构图繁丽的浮雕画面(见图一)。参照中国中古时期能够见到的众多石刻美术样本,我们可以看出这件石刻作品的艺术风格,包涵了一种浓郁的西域“密体”石刻艺术的构图风尚。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