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一亩三分地’在哪儿”等
作者: 杜昌宏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头 佚名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400多个姓氏。400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摘自《家庭科技》) “一亩三分地”在哪儿 杜昌宏 曾看过一个文艺节目中有这样的情节:康熙微服私访,来到农村一户人家,与户主聊天,家里的小孩见这个客人穿着不凡,便问道:“你家有多少土地?”埭熙随口答道:“有一亩三分地。”我当时以为是康熙跟小孩开玩笑。殊不知,清朝皇帝的确有“一亩三分地”,它就在永定门内大街西侧的先农坛内。在北京古坛区“先农坛历史文化展”中曾“再现”过清朝皇帝在“一亩三分地”“亲耕”的情形。 祭祀先农,是一项极其隆重的活动。先农坛太岁殿内陈列着巨幅“清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用纪实手法记录了清帝祭先农的宏伟场面:皇帝身善祭服,乘礼舆,由声势浩大的队伍作前导,从紫禁城出发,经正阳门,从先农坛东门进入坛区,在太常寺等官员的导引下,经迎神、初献、亚献、终献、供奉福胙、送神等一系列仪式后,再更衣、休息,然后在先农坛东南的观耕台前举行藉耕典礼。 藉耕,是指从民众那里借来田地。皇帝藉耕,是一种象征行为,以此劝民重农务农。藉耕仪式相当隆重,皇帝在“一亩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户部尚书跪进农具,顺天府尹跪进鞭子,皇帝右手扶持农具,左手执鞭,前面的老者牵牛,旁有两名农夫扶犁,后边顺天府丞捧装种子的青箱,户部侍郎负责播种,由礼部、太常寺和銮仪卫的六个官员导引护驾,在一片乐声中,往返三个来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亲耕礼。 位于太岁殿南面的观耕台前,竖立一块“一亩三分地”的标示牌,上写:“一亩三分地为皇帝亲耕祀的藉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王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古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作示范性耕耘,以此劝天下从农。”当然,如今这“一亩三分地”早已变为平展展的似绿色地毯的草坪。而当年皇帝观看群臣从耕的观耕台,周围环绕汉白玉护栏,台座四周饰以稼穑穗谷图案的琉璃瓦,白石台阶亦非常精美,有缠枝莲花图案浮雕造型,象征吉祥如意。 (摘自《燕赵晚报》) 为何古墓中从无珍珠出土 文里 古代中国人不仅喜欢佩戴珍珠,而且往往还要在逝者的口中放人一颗珍珠,让其含珠九泉。然而,又有谁看见过考古发掘出的千年古墓中的陪葬珍珠呢?那些历经无数代的各色珠宝究竟到哪里去了? 现代科学家帮助人们解析了这个玄而又玄的问题。科学家指出,珍珠的主要物质成分是文石(即碳酸钙),其含量为90%,另外就是少量的氨基酸和水分。文石的化学成分极不稳定,再就是易溶于水,从而使珍珠的内部结构改变,失去光泽。与此同时,珍珠中所含的氨基酸等都是极易分解的有机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分散解体。因此,珍珠一般经历六七十年,就会渐渐失去光泽,经历150年左右将化整为零消散殆尽。这就解开了古墓无珍珠的谜团。 (摘自《都市女报》) “男左女右”的由来 何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至今沿用。至于此俗起于何时,已经难以确考。如果你去找算命先生看手相的话,他们一定都会很自然地遵从“男左女右”的规则。 那么,“男左女右”这一习俗的依据是什么呢?原来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一切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与“阳”。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可以用“阴”和“阳”来笼统地加以区分。天和地,日和月,山的两侧,水的两岸,房间的南和北,都是如此。抽象起来讲,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为刚,阴者为柔。具体运用到人的身上,一般认为男人性情刚烈,属阳,排左;女人性情多温柔,属阴,排右。 一般中医在为病人把脉的时候,如果患者是男性,医生定会先搭左手,以取其气脉;如果患者是女性,医生一定会先搭右手,以取其血脉。认为“阴”、“阳”运行有各自不尽相同的规律,如果不遵循这种规律,就会出现“阴差阳错”的现象。所以“男左女右”必须严格区别,泾渭分明,绝不可以颠倒。 (摘自《家庭导报》)
都灵大学的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都灵大学的雕塑
哈佛大学里的一座雕像
作者: 王吴军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王吴军 进入哈佛大学的新生,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观哈佛校园的一尊雕像。 这是约翰·哈佛的雕像,雕像的底座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字:“创始人约翰·哈佛,1638年。” 其实,这座雕像里隐藏着三个谎言。 首先,承担雕刻工作的雕塑家没能找到约翰·哈佛清晰的画像作参考,只好凭着自己的想象画了一位年代相当、仪表端庄的绅士来冒充约翰·哈佛。 其次,约翰·哈佛其实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创始人,他只是哈佛大学早年的一位重要捐助人。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雕像底座上镌刻的“1638年”并不是约翰-哈佛去世的时间,而是他把自己的图书馆和半数家产捐赠给哈佛大学的年代。 然而,就在这座隐藏着三个谎言的雕像的一侧,却镶嵌着哈佛大学的校徽,上面刻着这样两个字:“诚实”。 (摘自《羊城晚报》)
中山陵孙中山坐像之谜
作者: 赵晨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赵晨 每一个到中山陵的游客,都会到祭堂拜谒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这尊石像高约5米,底边约2.1米,在雕刻家的设计下,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端坐椅上,膝上是摊开的书卷,凝视着前方,庄重而深邃。 如果你到过中山陵,又碰巧曾到过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你会惊奇地发现,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居然有一尊雕像,它和中山陵祭堂的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上海的这尊雕像要小很多,只有60厘米高,而且材质是铜质的,底座上刻着作者的名字,以及制作的年代-1930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上海的这尊雕像是仿制品吗? 细细比较两者,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这尊小铜像上,孙中山膝上摊展开的文卷上刻有“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的字样,而中山陵的大理石坐像上,孙中山膝上摊开的文卷上并没有一个字! 这又是怎么回事? 身世之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与世长辞。葬事筹备处成立。不久,筹备处开会讨论,认为中山陵的祭堂里,应该安放一座孙中山的雕像,供人们凭吊、瞻仰。可是由谁来雕刻呢? 一开始,筹备处聘请了几位雕刻家进行试雕,但是筹备处的成员看后,都不满意。 于是,孙科与宋庆龄商量后,提议来一个公开征集。于是1925年12月,征集启事在上海申报以及日本、苏联等国的美术杂志上刊登,写明“头等奖二千元,二等奖一千元,三等奖五百元”,期限是6个月。 很快,6个月过去了,应征者却寥寥无几。于是筹备处召开会议,把招标期限延长了半年。1926年12月,招标结束后,共有14位中外雕塑家投标,送来的石膏或铜质模型总共有17件。可是,没有一件作品让评审员满意。雕像的工作就暂时停顿下来。这一停,就差不多一年。 1927年11月11日,筹备处再次把雕像事宜提上日程。最后,担任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帝国美术学校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推荐了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 朗特斯基先试着雕了一尊半身石膏像,送到中国。因为路途遥远,石膏像的鼻子和下颚部位都损坏了。但是评审委员们觉得比较满意,就决定由他来雕塑孙中山坐像。 1928年6月,孙科带着父亲的生活纪录片,和几十张照片赶赴巴黎,与朗特斯基进行接洽。据说,他还带去了几十张自己不同侧面的照片,但由于他身材较高,而孙中山姐姐孙妙茜身材与孙中山相仿,因此他也拍了一些孙妙茜坐姿的照片,供朗特斯基参考。朗特斯基看了这些资料后,还要求孙科每天下午到他家端坐,让他仔细观察,从中来描摹中山先生音容神态。 朗特斯基对这件作品倾注了很大心血,不断修改泥塑,每完成一个阶段,就将照片寄回中国。到了1930年初,才最终定稿。随后,他选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雕琢,这座高4.6米的坐像终于诞生。 1930年1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在中山陵祭堂,举行了十分隆重的石像揭幕典礼。 那么,上海的那尊铜像,又是朗特斯基什么时候制作的呢?它和孙中山大理石坐像究竟有什么关系? 仿品谜底 在1928年8月葬事筹备处寄给朗特斯基的信中,曾有一个要求,要他必须先寄一个样稿模型,让中方看看。而为了防止路途上损坏,必须是铜像。于是1930年初,保罗将泥塑定稿后,请法国著名的AlexisRudier工作室铸成铜质样稿模型,然后送葬事筹备处做最后审定。这个小号的铜像寄过来以后,筹备处很满意。 可是,在后来的岁月里,这座小铜像不知流落到了哪里。直到2005年,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开放以前,一位上海市民找到了当时的馆长孙娟娟,说他有一座孙中山小铜像,就是中山陵祭堂坐像的样稿,想捐献给纪念馆。 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这尊孙中山小铜像的确是中山陵孙中山坐像送审的样稿!在世间辗转了近80年,小铜像的出现,让人既惊又喜。 而为何小铜像上刻有“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字样,大理石坐像上却毫无一字?那是因为保罗不熟悉中文字排版,把小铜像上的文字排错了,到了雕刻正品时,干脆就没再刻字上去。 服装之谜 祭堂里的这座大理石坐像,孙中山穿的是长袍马褂,而墓室里的那座汉白玉卧像,孙中山穿的却是中山装。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年已经80多岁、在中山陵工作了60多年的刘维才说,1928年葬事筹备处在一次会议上,对坐像中的孙中山应该穿什么服装这个问题,分成了两派。胡汉民、蒋介石认为孙中山是从清朝过来的,应该穿传统的长袍马褂。宋庆龄、何香凝极力反对,说, “你们搞的是复古主义,中山先生最喜欢穿的是中山装,坐像也应该是中山装。”主持会议的是林森,他顿时很为难。为了照顾两方观点,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坐像身着长袍马褂,卧像着中山装。 但是,对于这种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只是传说。而且,筹备处1928年8月给朗特斯基寄出一封信,让朗特斯基从中式服装、西服、中山装中选择,他从艺术角度选了中式服装。 中山陵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朗特斯基交往甚密的画家刘海粟,也曾对此产生过疑虑。上世纪20年代,刘海粟赴巴黎考察时,去看过朗特斯基好几次。当时他看到正在雕塑中的孙中山坐像,就问朗特斯基设计坐像的一些情况。朗特斯基说,这尊坐像将被放到宫殿式的大殿里,所以要设计一个方座,会显得很庄严;而孙先生是中国人,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所以这尊坐像就采用了长袍马褂的着装。刘海粟觉得中山先生有特定的“中山装”,又何必非用长袍马褂不可呢?不过,这时坐像已经接近完成,提意见也晚了。 去留之谜 到底有没有“长袍马褂”与“中山装”之争,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已无法得知。而被很多人称为“中山陵活档案”的刘维才说,解放初,宋庆龄确实曾想把祭堂内的坐像“换一个”,改成穿中山装的。 “这个小故事,我也是偶然间听到的。”刘维才说, “十几年前,1993年,因为一次文物交流展,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周永珍到中山陵参观,我作陪,当她走到祭堂的孙中山坐像前,听到我说当年还因为中山先生的雕像应穿什么服装引发过一场争论时,她突然触景生情,陷入沉思,向我讲述了一段往事。 原来,1981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全国政协委托他们单位复原孙中山逝世纪念室,也就是铁狮子胡同11号,周永珍亲自参与了这项工作。9月下旬,复原工作完毕后,请全国政协进行审查。20日上午,全国政协办公厅马永顺、会议组干事曹玉琳陪同全国政协常委屈武、吴茂荪,以及国家文物局、中国革命博物馆领导来审查。之后,全体人员又来到刚刚建成的宋庆龄故居参观。 在故居休息室里,吴茂荪对在场人员说, “宋庆龄在全国解放初期委托我办三件事:一、为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馆题词:二、为孙先生选一标准像,也就是着中山装的那张,她很满意;三、将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祭堂内的雕塑换一个,坐像着长袍马褂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复古主义者所主张的,应改成着中山装的,因为孙先生平素喜欢穿中山装。”吴茂荪又说,前两个愿望,我都帮她完成了,可是唯独最后一个,没有实现。 周永珍说,当时她听到这段历史时,赶紧拿起笔,记录下吴茂荪的话。 而到了1993年时,站在一旁的刘维才也记下了周永珍的这段回忆。 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最后这个愿望,宋庆龄没能实现?刘维才说,当年吴茂荪找到了周总理,向他说明了宋庆龄的意愿,周总理说,国家经济还不富裕,暂时不要搞了。于是,直到现在,祭堂中央还是朗特斯基的这座雕像。 断指之谜 一转眼,祭堂里的这座孙中山坐像,已经80多岁了。如果你仔细看这尊饱经岁月沧桑的雕像,会发现它的右手是不完整的,小手指断掉了。 刘维才说,关于右手断指之谜,流传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当年运送的路途中不小心损坏了。其实,这是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时,被日本人损坏的。 “这件事是在资料上查不到的。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60多年前,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后,制作了一个铜
新新说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人为何活得累?1.太看重位子;2.总想着票子;3.倒腾着房子;4.假装着君子;5.思谋着裙子;6.总画着圈子;7.放不下架子;8.撕不开面子;9.眷顾着孩子;10.有时还要装孙子。 ——黄
“小大国”匈牙利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余泽民 去匈牙利朋友家,只要看到墙上挂着匈牙利地图,十有八九是一战前奥匈帝国时期的老地图。匈牙利与奥地利有着“不打不成交”的历史渊源,虽然裴多菲那一代人曾在1848年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以悲剧告终的反抗奥地利统治的独立革命,而10年后却与奥地利结成二元制帝国,将匈牙利带入了最辉煌的时代,如今布达佩斯的所有名胜,几乎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奥匈帝国瓦解,奥地利领土安然无恙,匈牙利却成为替罪羊惨遭分割。《特里亚农条约》使匈牙利丧失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一个中欧大国变成小国。二战中,收复失地心切的匈牙利人轻信了希特勒的许诺,结果又被拖进战火,随德国战败。难怪匈牙利与邻国关系紧张,而匈牙利新纳粹之所以有复活的土壤,正是滋生于当地人梦想雪耻的历史情结。 现在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只是中国的百分之一。让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个区区小国,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我常跟朋友讲:不要小看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有14位!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领域面面俱到,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核物理学家维格纳尔·耶诺因研究量子力学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二战时期在开创原子时代功勋卓著,是世界上第一位核反应堆工程师。冷战时期,苏美进行裁军谈判,匈裔美籍的经济学家豪尔沙尼-亚诺什开创的薪学科——信息经济学,帮了尼克松总统的大忙,让美国人能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分析对方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形势。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索罗斯虽然没获诺贝尔奖,却是当今金融界翻云覆雨的人物。 想当年,惜时如金的爱因斯坦遇到刨根问底的记者就不耐烦地说:“你去问我的匈牙利人吧!”这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的实验室里,一大半科学家来自匈牙利。 大家都玩过魔方,魔方的发明者就是匈牙利人。1974年,从布达佩斯科技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小伙子卢比克,想研究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他用一种特殊方法将26个小方块连在一起,每个方块都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吃惊地发现,将这些小方块旋转几次后,要想恢复原样几乎是天方夜谭!这就是著名的“卢比克模型”。一年后,这个既有科学头脑、又有经济灵气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发明做成玩具,并且申请到专利权。1978年圣诞节,第一批魔方出现在市场,卢比克一夜暴富,名利双收,如今他当上了母校校长。 匈牙利人的发明实在太多,数不胜数,比如圆珠笔、火柴、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专利发明在400件以上。所以,匈牙利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 匈牙利还是“图书大国”。匈牙利总共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常年读书的人数占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平均每人每年购买20本书,读11本书。从图书消费上讲,匈牙利人比西欧人更有购书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匈牙利是全世界第三读书大国。 读书人多,写书的也多,不要说专业作家了,曾连任两届共和国总统的根茨·阿尔帕特,他不仅自己写小说和剧本,还翻译了《指环王》。他和捷克的总统作家哈维尔被称为中欧体制改革中的“哼哈二将”。 匈牙利人的才智,缘于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身份认知。我常跟当地人开玩笑说:“你们该感谢秦始皇,是他修的长城成全你们当了欧洲人。”要知道,匈牙利是唯一与亚洲人有亲缘关系的欧洲民族,一千多年前,他们曾是驰骋亚洲草原的游牧民族。我也常同情匈牙利人,直到今天,就连历史学家也说不清他们根在何处:谁是他们的远祖?究竟来自哪个地方?在可以掐指细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人来看,这种“无根”无异于悲剧。 然而,上海世博会匈牙利馆展出的一件雕塑,让我理解了这个民族:在倒悬的丛林下,匈牙利人又展示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新发明——“冈布茨”(匈语是“球”的意思)。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只有一个稳定点和一个不稳定点的均质物体。它看上去颇像不倒翁,不过冈布茨是完全均质的,底部并没有内置的重物,它象征了匈牙利人在多灾多难中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和谐平衡的终极向往。想来,匈牙利人的根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文化含义中的;不是过去时的,而是进行时的。虽然无根,但落地生根,他们不断通过自己的智慧证实存在的价值——无根的价值,小国的价值。 说来说去,国大国小是相对而言,小国也同样值得被敬重,世界上有不少这样的“小大国”。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26期)
孝子寻亲
作者: 燕赵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燕赵 2010年7月7日,河北省广平县东张孟乡南张孟村一个破旧的农家院子里哭声一片,67岁的贾书梅在离家17年后再次踏入家门,儿女们望着母亲放声大哭,“娘,我们找得你好苦呀!” 那一刻,闻讯而来的乡亲们也喜极而泣,“17年哪,这份执著和孝心足可感天动地……” 幼年丧父 母亲离奇失踪 7月14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在一个简陋的小院见到了班银城。记者无法把眼前这个异常老态的汉子和“80后”联系到一起:由于常年在外风餐露宿,班银城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微微驼起的背则是他多年苦力生活落下的印记,一件蓝色的背心,一条松垮的运动裤,才让这个汉子看上去有了那么点青春的气息。看到记者,班银城有些紧张,第一个动作竟然是掏出了身份证。记者看到,他出生于1980年9月5日。 时光回到17年前,由于父亲早逝,母亲贾书梅带着4个孩子艰难度日:年纪最大的姐姐自小被送到别人家中,已经20出头的大哥班发城在外打工,13岁的班银城、11岁的妹妹班银娥在家中和母亲相依为命。“那时虽然日子艰难,但是亲人都在身边,也没有感觉有多么苦。”班银城对记者说。 1993年的一天,母亲贾书梅要回娘家(广平县束庄),在告诉了儿女后便独自上路了。从未出过远门的贾书梅在途中迷了路,由于不识字,又不善与人交流,迷路的贾书梅越走越远。在家中等了一天的班银城兄妹没有等回来娘,在确认母亲失踪后,两人赶紧开始寻找,并发动全村的亲戚朋友,找遍了周边的十里八乡,没有母亲的任何消息,只有相熟的村民告诉班银城,“看到你娘出村了。” 吃百家饭村民养活一家人 母亲失踪后,兄妹的生活更加艰难。姐姐自小寄养在外村难以自顾,哥哥为了养家在外打工,本身还是孩子的班银城和妹妹无力种田,没有粮食吃。班银城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去哪里给妹妹和自己找些吃的,“饿个三两天都是家常便饭,当时就是一个念头,只要妹妹能够有口饭吃,我就知足了”。 周边的邻居看到兄妹可怜,不时地接济他们,今天东家给块馍馍,明天西家送碗热粥,小银城带着妹妹苦熬着日子。 冬天到了。为了取暖,班银城兄妹在村子周边拣拾枯柴烧。村里人都记得,冬日斜阳下一个瘦小的男孩身后跟着一个更加瘦小的女孩,两个孩子手中抱着枯枝慢慢地挪动,即便下着再大的雪,两个孩子身上也没有一件取暖的棉衣。他们将收集来的枯柴点燃,在旁边用枯草再铺上一个简单的窝,两个孩子就这样抱在一起取暖,经常是天还没亮就被冻醒了。 转眼之间春节来临,听着各家各户喜庆的鞭炮声,想着自己生死未卜的母亲,班银城兄妹蜷缩在家中黯然泪下,“娘,你究竟去了哪里?妹妹,哥哥发誓,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要找到娘!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踏遍四省 苦苦寻母17年 春节过后,亲戚那里传来一个线索,在武安市母亲有一个姑姑,那里可能会有母亲的消息。班银城决定去武安寻找母亲,那年他刚刚14岁。 姐姐5元,舅舅6.4元,本家叔叔8,3元,邻居大娘2.5元……怀揣着东拼西凑的22.2元钱,14岁的班银城把妹妹安置在姐姐家里,第一次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道路。 这条路他走了17年。 班银城记得,当时花了4元钱到了邯郸市,不敢乱花钱买吃的,在火车站人家看我可怜给了两个馒头、半碗面条,连讨带要到了武安。一打听,母亲的那个姑姑早已过世,一家人也搬离了当地,小银城扑了个空。在寻母的过程中,班银城听说在涉县更乐镇一家砖场附近有一位迷路的中年妇女,班银城动身赶往更乐镇,下车后的小银城身上仅剩下了一元钱,买了几毛钱的冰块解渴止饿后,小银城开始打听那个女人的下落,但是他再次失望了,那人不是母亲。 身无分文、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小银城只好在那个砖场留下打工。由于年龄小、身体弱,别人每天能挣10元钱,他只有两元钱的工钱。拉着重达数十斤的砖坯,小银城咬着牙干了一个多月,每天昏睡在工地上的时候,他都要念着母亲和妹妹的名字。听说银城千里迢迢寻母的事情后,工地的工人都很同情他,银城拉的三轮车也不时出现“缺斤短两”的现象,那是工友们对他的照顾。一个月后,怀揣着53元钱工钱的小银城又到了邢台,边打工边找母亲。两个多月没有任何消息,无奈之下班银城回了老家。 春节过后,班银城再次背起行囊又开始了寻母之旅,他坚信母亲一定还活着,一定能找到。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先是找一份短工,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关于母亲的信息。由于年龄还小,很多时候他并不能找到工作,上门乞讨就成为活命的唯一出路。有些人家看到他年纪轻轻就上门乞讨,很是鄙夷,好些的说些难听的话,更有的直接放狗咬他,“可能人家以为我是个贼,到人家门上是探路的。”说着这些凄惨的往事,班银城没有一丝怨恨,还为那些恶意对他的人辩解。 经过3年多的寻找,班银城的足迹踏遍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4个省份,只要哪里出现一点有关失踪老人的信息,他都会不辞辛苦地赶到,但是一次次乘兴而去,却又一次次败兴而归。 哥哥班发城和他商量,这样寻找终究不是个办法,两人商议后决定,哥哥在外找一份挣钱多的工作,专门供弟弟寻找母亲。为了多挣钱,班发城到邯郸西部山区一家煤矿当矿工。“哥哥干的活,当地人叫做‘吃着阳间饭,干着阴间活’,但凡有点生计的人家都不会去。没办法,这个挣钱多,哥哥自己也说,‘只要能找到娘,我就是搭上这条命,也值!…班银城眼中噙着泪花对记者说。 得到哥哥经济支援的班银城,将寻母的目标放在了一些大的城市,郑州、安阳、驻马店、威海、青岛、邢台……其间,银城也成了家,但家里哪怕收入10元钱,银城都会用于寻找母亲。在极度的不理解中,一年不到妻子便弃他而去。 舅舅不止一次劝说班银城,这么多年的寻找都没有结果,“孩子,放弃吧!你好好成个家过日子吧,不能这辈子都荒在这上头呀!大海捞针,这辈子恐怕也找不到你娘了。”银城面对舅舅的劝说回道,“找不到我娘我就一辈子不见你。” 寻遍千村 早生华发做货郎 为了寻找母亲,班银城经常风餐露宿,此时的他已经由一个青春少年成为了有些斑斑白发的“壮年汉子”,多年的寻找让班银城意识到,母亲不识字,大城市的寻找难见成果,求助媒体母亲也未必能够看到。班银城的目光渐渐地集中在了偏僻的山区村庄。 为了方便寻找母亲,班银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进了一些针头线脑和一些小发卡等女性商品,挑着担子在乡村中边做买卖,边打听母亲的下落。几年来他几乎走访了千余个村庄。“邯郸市、邢台市还有临近的河南省安阳、濮阳这些城市的村庄我都走了一个遍,虽然不识字但是(我)记性好,只要去过的村庄,走过一遍就心里有数,绝对不会跑冤枉路,这个办法虽然笨,但很有效。” 多年来,班银城夜里有过睡在向日葵地里的经历,也有钻入下水道一觉醒来水漫全身的苦楚,山洞、庙宇、麦田都是他的栖身场所。最惊险的一次是在石家庄西部山区的一次寻找。“当时身上的钱不多了,也没有带很多的干粮,都是在山里人烟稀少的村子找,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在一个山坡上昏过去了,差点就掉进山谷,下去就完了。”一位途经此地的老人搭救了班银城。听了班银城的经历,老人感慨道,“多少年没有见过你这么孝顺的后生了。”老人强留了班银城3天,直到他恢复了体力才备好干粮送他上路。 母子巧遇67岁娘亲回到家 2010年7月6日17时许,班银城来到了石家庄市平山县孟家庄镇一个名叫黄家湾的村庄,在村边的小桥边他像往常一样支起了摊子,一群妇女在摊前挑选货物。拉家常的过程中,一位大娘问班银城来自哪里,班银城说自己是邯郸人,这个大娘指着不远处一个背着一捆柴的老人对他说,“那个大娘也是邯郸来的。” “当时心里就是咯噔一下,我急忙上前询问。”班银城说到这时有些紧张。“大妈,你是本地人吗?”“不是,我是邯郸的。”“邯郸哪里的?”“广平县。”“广平县什么地方的?”班银城紧张地问。“广平县东张孟乡南张孟村。”“您娘家是什么村的?”班银城的眼睛湿润了。“广平束庄的。”“您哥哥叫贾书田,您叫贾书梅。” 老人很诧异,“你怎么知道的?”“妈,我是你儿子,我找你找得好苦呀!”说到这里,班银城双膝跪下,一把抱住了母亲。“你是发城?”“不是,我是银城,您的小儿子。”老人的泪也下来了。看到这一幕,围观的村民都轻轻地擦拭着眼中的泪水。 贾书梅告诉儿子,当年她迷路后越走越远,一路乞讨来到了现在的村庄,被一个好心人搭救,
大饥荒年代“闯关东”
作者: 郭春生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她们熬过来了1 1960年5月初的一个下午,班主任领我们拉一辆木轮大车出去给校田地拾粪-1958年冬天,我们班的卫星田不上不下报了7万斤,到了1959年初夏割麦,却只打了半笸箩几十斤,班主任差一点
丞相是高危职业
作者: 锐圆   来源: 中年读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息摄影   加害行为   民法通则   侵权损害   损害事实   论公民   主体依据   精神损害   恢复名誉   侵权行为人  
描述: 锐圆 做丞相危险,原因也简单,因为他们可能会和皇帝分权。分皇帝的权和睡皇帝的女人一样,都是比下煤窑还危险的事,当然这要看皇上是什么脾气。如果皇上喜欢喝酒泡妞挤不出时间来,丞相揽权等于揽活,就会和诸葛亮一样累死。像汉武帝爱折腾又爱面子,工作中有失误就让丞相顶缸,这就有戏了,所以有位叫公孙贺的,接到丞相任命书就和接到病危通知书一样,立马哭起来了。公孙贺哭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深知刘彻的为人,也亲眼目睹了几住前任的下场,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一不小心就丢了小命。要说公孙贺也不是一般人,他的老婆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和刘彻是连襟,同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夫或妹夫,要是放在现代,刘彻就是蒋介石,卫青就是宋子文,这公孙贺就是孔祥熙,整个是四大家族的班底。 公孙贺这一哭,相当有预见性。公孙贺的儿子公孙声不似他老爹有忧患意识。这小子公然贪污军费。你虽是皇亲国戚,可以挤对官员,搜刮百姓,但不能把皇上辛辛苦苦搜刮上来的银子直接揣自个儿兜里,关键是汉武帝不是一般的皇帝,儿子都敢灭,何况什么鸟外甥。 公孙声入监,公孙贺也不敢求情,想了个将功赎予的办法,就是追捕A级通缉犯朱安世。朱是所谓京师大侠,汉初的大侠和官员们都有往来.知道京中大佬们的死穴在哪里,进了局子就交代,说公孙贺父子在皇上去度假别墅的路上埋小偶人,诅咒皇上。结果还真让公孙贺哭对了,父子全族齐上法场,借后世杜甫的诗,那真是: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摘自《新京报》)
< 1 2 3 ... 25 26 27
Rss订阅